林煒
〔摘要〕一節成功政治課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學生能積極參與和融入課堂。作者基于常見的幾種心理效應,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嘗試了讓學生在政治課堂“動”起來的做法。
〔關鍵詞〕心理效應;政治課;生“動”課堂;探究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2-0066-03
在倡導學科核心素養的今天,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和學會求知的能力已成為廣大教師的教學價值取向。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和融入課堂[1]。如何在政治課堂上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不少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了嘗試,但效果并不明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幾個常見的心理效應出發,總結了讓課堂生“動”起來的幾點做法。
一、激“動”—心理維度
系列位置效應實驗研究表明,在學習過程中,前端和后端的學習要比中間的學得快。人在進行某種記憶活動時,頭尾部分的記憶效果明顯優于中間部分。根據系列位置效應原理,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改變。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好頭尾兩個高效記憶期外,我們可以在課堂教學進行20分鐘左右時,制造“激動”環節,以提高該時期的學習效率。教師此時要結合課堂教學和學生課堂狀態采用實際情境創設、問題引領、合作討論等方式,從整體上把握住和控制課堂節奏,從心理層面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成功與否,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評價要素就是看課堂師生互動開展情況。在這一環節讓學生激動起來,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進行“傳統文化面面觀”中傳統習俗知識的教學時,筆者把2017年3月4日(農歷正月廿六)剛剛結束的本縣萬安鎮紀念“剝皮公爹”的民俗活動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先播放紀念活動的視頻,再請萬安籍學生與大家分享此民俗活動的由來和演變,最后通過討論、合作,大家對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習俗的知識有了直觀、感性的認識。當學生看到視頻中各種民俗活動時,情緒立刻激動起來,情不自禁地展開了討論。此時筆者拋出的什么是傳統習俗?傳統習俗對人們生活方式有哪些影響等問題很快就得到解決,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同時通過這個鄉土文化特色資源讓學生了解到,元朝末年(即元末明初,公元一三六七年)來自江蘇南京的魏侃夫,在武平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后因受誣陷而被處以剝皮極刑。當地百姓自發約定把每年正月廿六日作為他的紀念日。每逢這一天,萬安像過大年和元宵節那樣熱鬧,老百姓舉著彩旗,抬著菩薩,敲鑼打鼓,載歌載舞……進行踩街巡游活動。從那時起,正月廿六萬安鎮的“剝皮公爹”的傳統習俗也就一直沿襲至今。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還增強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家園情懷。
二、聯“動”——思維維度
學習離不開思維。政治學科知識點的呈現要以網狀的形式進行,作為能力的表現方式,它是靈活多樣、復雜多變的。面對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時,不少學生往往不知所措、無從下手。“沉錨效應”啟發我們可以嘗試有效的“錨”式教學。人在進行某項決策時,第一信息會給大腦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如同沉入海底的錨,會固定我們的思維。在政治課堂教學中,適時、適當地運用某種重要信息(視頻、案例、漫畫、詩句等)就容易成功地將學生的思維加以定向固定,進而進一步啟發學生思維,探究和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成功的“錨”式教學對學習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它不僅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合理的思維平臺,教師也可以借助這個思維平臺引導學生學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迀移能力。
如在講授必修一“公司的經營與發展”時,筆者運用《生財有道》曾經播過的“竹林微營銷:土雞變鳳凰”來完成本節的教學(視頻介紹:主要介紹了江西贛州龍南縣的養殖戶受市場啟發及借助現代微信開拓市場的事例),然后創設“情境問題鏈”,引導學生循序漸進聯動思考:
1.視頻中,哪些因素對他的成功經營產生了影響?
2.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如果他無法應對,會出現什么情況?
問題1實質是采取問題引領方式,要求學生根據視頻提供的信息概括和歸納公司如何成功經營。在視頻中,主人公受到市場啟發而從事竹林雞養殖,借助新鮮事物微信平臺來推銷產品,由此學生容易歸納出公司要成功經營必須要面向市場,精準定位,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同時,借助新鮮事物——微信平臺打開消費市場,體現了依靠科技創新能促進公司成功經營,學生也由此可以得出公司成功經營還離不開科技的支持,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此外,在產品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認可的同時,他并沒有因供不應求而弄虛作假,堅持做到信譽第一,學生也由此得出公司成功經營還離不開誠信,企業要樹立良好的信譽。
問題2是在問題1的基礎上結合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實現知識的拓展遷移,幫助學生樹立市場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學生不能回歸課本進而完整概括出影響公司成功經營的因素的現象,教師要適時加以引導鼓勵,引導學生從市場、策略、經營者因素等多角度歸納,進一步拓展除了教材中羅列的因素外,影響公司成功經營的因素還有資金、經營者的市場意識等。這樣既拓展了課本知識,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素養。
三、驅“動”——任務維度
政治課堂常常會上演“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狀況,原因在于我們習慣了“不發聲”的思考。長期以來,部分學生在沉默中“爆發”了,而更多的學生卻是在沉默中徹底地“滅亡”了,陷入了 “等、靠、要”的被動狀態。“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技能,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課堂,讓他們借助課堂平臺充分展示自己,將極大地促進學生思維的積極度與活躍度,在此情況下,學生才能實現真正的“動”[2]。
任務的驅動有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借助心理學上的連鎖塑造,采用“小問題,大目標”的策略積極營造任務氛圍。對于教學知識,我們可以層層分解,把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采用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設問方式,通過復述、說出、指出、歸納、概括、闡釋等外顯型動作來把握學生的思維,在步步引導的過程中,讓學生逐步體驗知識以及成功的喜悅,漸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如在學習必修三第三課“文化在交流中傳播”文化傳播的途徑時,筆者先播放一段央視熱播的電視劇《茶馬古道》中的茶葉貿易場景,然后借助這個視頻來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這屬于文化交流的哪種途徑?
2.你是如何理解這種途徑的?
在情境中以任務驅動,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在知識解析時,學生們思維活躍、積極參與。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列舉其他的例子進一步證明,如學生舉出了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等事例。
良好的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連鎖塑造在矯正學生的行為習慣方面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3],采用“倒序”等方法來設立任務程序,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喜悅,有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四、促“動” ——評價維度
評價是為了激勵學習者成長。心理效應在學習者的學習評價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研究表明,在嘈雜的雞尾酒環境下,人們聽到的都是自己想聽到的東西,這是雞尾酒效應。這啟示教學組織者在課堂中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是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關注自己和課堂。為此,我們要采取各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課堂與他們的相關性,而評價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課堂教學中,教師正面、激勵性的評價能增強學生的自我存在感,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學習本身的快樂所在,還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評價是為了提升其自我價值。
在必修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知識點教學時,筆者要求學生結合紀念“剝皮公爹”這項民俗活動的延續和課本,思考“在今天我們應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在這種生活性強的教學情境中,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其結果出乎意料,學生不僅能靈活地運用課本知識回答,部分學生還提出了不少富有創意的答案。對于學生提出的創意性答案,筆者予以充分肯定和贊揚。
由于學生的自我存在感得到激發,在筆者的引導下,他們不僅分析、歸納出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鮮明民族性的特點,同時還從中看到活動中的鋪張浪費行為,得出傳統文化在今天要與時俱進,實現了自主學習與獨立思考的有效融合統一,體現了以生為主,同時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正確的引領,真正實現知識的內化。
當然,要讓課堂真正動起來,有很多的策略和方法,需要我們不斷用心探究。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認知實際,運用合理的心理方法來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生就能以良好的學習狀態投入課堂,就會有更多的生“動”課堂出現,課堂就能真正成為陶冶和展示學生智慧的平臺、學生核心素養養成和發展的平臺[4]。
參考文獻
[1]劉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應[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梁開展.多媒體輔助物理教學發展趨勢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9):85-86.
[3]蔡永芬.尊重生命 善于欣賞——淺談教育教學中的賞識藝術[J].學周刊,2014(16):207-207.
[4]馬新書.心理效應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01):43-44.
注:本文為第七屆“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優秀成果評選活動來稿。
(作者單位:福建省武平縣第二中學,龍巖,3643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