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銘
〔摘要〕學科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態度、能力等千差萬別,所以,也會帶來參差不齊的學情,教師的因材施教就變得尤為重要。面對一個非常內向、平時言語不多、很少與同伴交流、課上從不主動舉手發言的“困難戶”,教師用“做你的小喇叭”的方式轉變了自己態度的同時,也轉化了學生。
〔關鍵詞〕注意力;學科學習;因材施教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2-0077-02
學生由于家庭環境、社會環境、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學習基礎不同,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如何教育千差萬別的學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剛剛工作的幾個年頭,因為這些學生我痛苦過、迷茫過,但也正是因為這些曾經讓我頭痛的學生讓我成長。
案例背景
這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班集體,學生數量多、調皮,且兩極分化嚴重。學習能力強的孩子不用教就會了,但是最令人頭痛的是有些學生連最簡單的“not”都不會讀,而且回家從來不讀英語。小迪就是其中一員,她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女孩兒,平時言語不多,很少與同伴交流,課上從不主動舉手發言,是班上有名的“困難戶”。小迪的家長是生意人,每天可以說是早出晚歸,根本無暇顧及孩子,每次來校與其溝通,也是以各種理由、借口推脫責任,這讓我們各科教師也很無奈(家庭教育欠缺)。
課上一幕
在一節英語詞句教學的課堂上,新授內容結束后我安排了句型練習,只是簡單的句型練習到她這兒又是一大難關。只見她慢慢抬起身,用十分小的聲音讀出句型。我和同學們根本沒聽見。我又試著鼓勵她再說一次,忽然一名學生舉手說:“老師,她的聲音就像蚊子一樣小,想讓她再說大聲根本不可能!”
話音剛落,全班嘩然。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小迪,本來就膽小內向的小迪羞愧地低下頭,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兒,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我靈機一動走到她的身邊轉移了話題:“把你說的句子告訴老師,讓老師來做你的小喇叭,替你傳遞出去好不好?”說著我把身體靠向她,把耳朵附在她的嘴邊傾聽她的句子。全班學生此時也好奇地看著我們倆。就在這時我突然起身說:“同學們,她造的句子特別好。想知道嗎?她造的句子是:Its a long snake. And this is a short snake. 同學們,小迪的句子怎么樣?”
這時有些學生說:“不錯嘛!”我接著說:“小迪的句子說得真是很好,兩個句子用上了一組反義詞。”我的話音剛落大家的掌聲就響了起來,小迪笑得很開心。接下來我趁熱打鐵:“只要每個人都認真聽讀英語,都會很棒。”
原因分析
下課后,我找到小迪了解情況。原來小迪的父母在市場做生意,每天早出晚歸,根本沒有時間管她,早上起床后父母已去了市場,而有時晚上睡覺了父母還沒回來,生活、學習全靠自己。由于無人看管,小迪晚上經常看電視、玩電腦,所以經常不完成作業,更沒時間讀英語。小迪說她也想管住自己,好好學習,可是一看到電視、電腦就全給忘到腦后了。
改進措施
基于小迪在課上的表現,我初步認定小迪還是可以改變的,之后我通過對小迪實際情況的進一步了解,更加堅定了我幫助小迪的信心,在接下來的一個學期,我對小迪進行了重點幫扶,收到了意外的驚喜。
1.調整座位。首先,我讓小迪坐在第一排的位置,這樣我可以時刻關注小迪的上課情況,在其注意力不集中時督促其認真聽講;同時,在做對話練習時,關注她的表達,并及時輔導。這樣,小迪可以更好地消化當天學習的內容,為回家練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通過回答問題樹立信心。最初,每節課我都會將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小迪,多讓小迪回答問題。通過讓小迪多回答問題,可以了解她的掌握情況,以便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補救。同時讓小迪回答問題也是對她學習情況的一個評價,從中可以肯定她的進步,樹立小迪學習英語的信心。
3. 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由于小迪基礎差,面向全班學生的作業對她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每次我都會有針對性地為小迪布置作業,別人背10個單詞,為小迪布置5個,別人讀會一個對話,小迪可以先讀會一半……這樣因材施教,小迪的學習效果十分顯著。
4. 建立“一對一”的支持。有時我上課講的內容小迪并不能完全掌握,而回到家里又沒有人輔導小迪,所以,我在學校幫小迪找了一個小老師,小迪不會的內容隨時可以請教小老師,這樣在學校就解決了小迪的困難,回家只要稍加練習就可以了。
效果與反思
自那節課及我的幫扶以后,小迪在英語學習上更加用功,天天練習英語,在英語課上更加大膽,更愿意表現自己。雖然她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提高,但現在已經能在英語課上獨立回答問題和朗讀英語句型了。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誰不愛學生,誰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只有對學生發自內心真摯的愛,才能給他們以鼓舞,才能使他們感到無比的溫暖,才能點燃學生追求上進、成為優秀生的希望之火[1]。教育實踐告訴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當學生體驗到教師對自己的一片愛心和殷切期望時,他們就會變得“親其師而信其道”。
小迪的事例讓我認識到教育是一種美麗的等待。對待學生要有愛心,輔導學生要有耐心,教育學生要有誠心[2]。只有一心一意善待每一個學生,才會在教育教學上喜獲豐收。
“好老師”點評
學科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態度、能力等千差萬別,所以,也會帶來參差不齊的學情,教師的因材施教就變得尤為重要。
1.因材施教并不容易,陳老師在引導小迪的英語學習上下了很大功夫,行之有效的具體做法滿足了小迪的多種需要,如:調整座位——受關注、被重視的需要得以滿足;引導她回答問題——在體驗學習成功的前提下提升自信心;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分層教學,以更精準地在小迪的最近發展區工作;建立“一對一”的幫扶——強化教學效果,督促學習自覺性的養成。所以,小迪的整體改變變成了事實。
2.抓住改變時機。課上一幕是關鍵點,教師靈活處理學困生的課堂學習狀況,創造機會、創設情境讓學困生得到班級學生的支持。在這個年紀,來自朋輩的接納與肯定尤為重要,這讓學生有歸屬感,感受到情緒上的安全,身心放松,自然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3.教師在輔導學困生,向其提出不同要求,多方調動其興趣的同時,還需注意改善學生與成績較差學科的關系,消除其畏懼心理,同時幫助學生看到并欣賞自己的進步,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4.家長工作還可加強。因為家人的呵護與陪伴于每一個孩子都不可或缺,在家中的習慣養成也需家長一同努力,直至學生建立了良好的自我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張衍軍,賈世峰.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擔什么樣的角色[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7):29-29.
[2]趙志強,陳德名. 共情技能在新課程下班主任談話中的應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4,2(4):36-37.
(作者單位: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北京,100083)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