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勉
〔摘要〕奧爾夫音樂教育,作為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對于兒童的成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教育受到了國內外知名專家的一致認可,為音樂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文對奧爾夫音樂治療在自閉癥兒童的實踐進行研究,從而體現出音樂治療對于自閉癥兒童的重要性。
〔關鍵詞〕奧爾夫音樂教育;自閉癥;個案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2-0036-03
奧爾夫音樂教育,是德國著名的音樂作曲家和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所創,他的創作原理主要體現為原本性,即興發揮。他的特點主要是可以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其中,以各國的本土文化為基礎,進行開發創作[1]。作為世界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的奧爾夫音樂教育,不僅對于普通兒童的教育有幫助,對于自閉癥兒童的治療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該治療方法可以通過讓自閉癥兒童逐漸參與到活動之中,從而對其康復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一、自閉癥兒童概述與特征
自閉癥,又稱孤獨癥,是在兒童早期出現的一種涉及兒童各方面發展障礙的精神疾病,包括感覺、知覺、語言、動作、思維等[2]。自閉癥兒童的發展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閉癥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受限,他們不愿意與外人交流,將自己封閉在自己所畫的“圈子”當中,當外人與他們進行交流時,他們的反應遲緩,眼神游離,像是說話者在與外人交流,而非他們。
(2)自閉癥兒童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困難,與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明顯不足。對于自閉癥兒童來說,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不愿與人交流,從而造成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問題。
(3)自閉癥兒童的興趣與活動范圍較小,有一定的限制性,并且這類兒童的刻板行為比較明顯,反復重復同一個行為,例如在與他們進行交流或是教學的時候,他們會不自覺地搖頭或是玩手,如果外人不加以制止,這些動作會反復進行并持續下去。
(4)自閉癥兒童多在兒童時期被發現,并且伴有一定的精神發育遲緩現象出現。自閉癥兒童通常是先天的,在一到兩歲期間,家長通過他們不正常的反應,在醫生的鑒定下被診斷為自閉癥,且這類兒童的智力發育相對正常兒童來說較為緩慢。
(5)自閉癥兒童的心理年齡與正常兒童相比明顯偏低。
(6)自閉癥兒童對周圍環境比較敏感,一旦周圍環境發生改變,他們就會覺得不安,變得煩躁。例如,在教室當中上課的兒童,他們左右的同學位置應當是固定的,并且整個教室的環境也應當是不變的,這樣,自閉癥兒童在上課的時候才不會有異常反應。但是,一旦他們周圍的環境稍有變動,他們就會變得有些急躁不安,無法安靜地上課,從而使得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順利進行。
(7)當自閉癥兒童成年之后,通常會出現癲癇病的癥狀。
二、奧爾夫介入自閉癥兒童治療
目前,自閉癥兒童的數量在逐年的增長,人們對自閉癥兒童的關注度也在逐年的上升,全國各大城市都相繼設有為自閉癥兒童服務的教育機構或康復機構,幫助自閉癥兒童進行康復治療。這些機構或是通過醫療對自閉癥兒童進行治療,或是通過感覺統合訓練來促進自閉癥兒童的康復。
在經過大量的實驗和數據分析之后,人們發現自閉癥兒童對于音樂有著先天的敏感性,并且已經進行音樂治療的自閉癥兒童的康復效果也較為明顯。音樂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自閉癥兒童進行訓練:交流能力訓練、語言能力的訓練、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訓練、促進情緒表達。[3]在音樂治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的舞動旋律、音響的大小以及器樂活動來對自閉癥兒童進行治療,并通過觀察自閉癥兒童參與活動的情況來判斷兒童的康復情況。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自閉癥兒童在參與音樂舞動旋律活動中的情況,來判斷兒童的交流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在進行器樂教育時,教師可以通過自閉癥兒童敲擊樂器聲音的大小來判斷兒童的內心感受,大聲音的敲擊樂器表明兒童的內心是比較憤怒、急躁的,小聲音的敲擊樂器體現兒童內心比較膽怯,不敲擊樂器的兒童表明他們不愿意參與到社會交往中[4-5]。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教育,讓大聲敲擊樂器的兒童在敲擊樂器時,逐漸降低響度,以此來減少內心憤怒、急躁的情緒,讓小聲敲擊樂器的兒童在敲擊樂器時,逐漸增大響度,以此來克服內心膽怯的想法,鼓勵不敢敲擊樂器的兒童敢動手進行敲擊,愿意參與到社會活動中來,從而達到治療的效果,促進自閉癥兒童的康復。
三、奧爾夫音樂治療應用于自閉癥兒童的個案
(一)臨床資料
李明(化名),男,2011年5月1日出生,5歲。家庭成員:父親、母親、姐姐、李明。父親為醫院醫生,母親為律師,姐姐為在讀高中生。最初發現異常時的表現是:
(1)不愿意與人交流,不愿意讓人親近、摟抱;
(2)情緒不穩定,時而開心,時而暴躁,有時還會出現攻擊性行為;
(3)眼神不與人進行對視和交流,常處于游離狀態;
(4)不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常獨自一人呆坐一旁;
(5)經常反復性地做同一個動作,例如擺手、旋轉、蹦跳、晃頭等;
(6)不主動和人打招呼;
(7)獨自一人單調地擺放玩具;
(8)怕水,一旦有水濺到身上就會僵持不動。
教師在進行治療之前,對他的情況進行了記錄,并通過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對李明的病情進行評定,測評結果顯示成績為35分,屬于重度孤獨癥患者。
(二)治療過程
治療計劃:
自2015年5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為期五個月,每周治療四次。每次課時常在40~45分鐘。
治療過程:
(1)針對李明不愿與人交流、親近,不愿讓人摟抱,眼神不能與人對視、常處于游離狀態的情況,教師首先要和他建立友好的關系,讓其產生信任感。其次,在每次上課和下課的時候,教師播放《問好歌》和《小手伸伸》的歌曲,在歌曲播放的同時,教師同他一起歌唱這兩首歌曲,并與他進行眼神和動作上的交流,例如伸出手和他進行握手的動作交流,點點頭與他進行問好的交流,擺擺手與他進行再見的交流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他養成與他人交流的習慣,并可以做到同他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2)針對李明情緒不穩定,時而開心,時而暴躁,并出現傷人的情況,教師可以透過器樂活動來對他進行治療。教師為他準備器樂,例如大鼓、鑼等,然后通過即興演奏的方式讓他自己進行敲打演奏,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教師在一旁觀察,隨后,教師開始進行演奏,演奏的聲音要與他的演奏聲音基本相反,若他的演奏聲音小,教師的演奏聲音就要相應的加大,演奏的形式要與他的相符合,隨著他的演奏節拍進行演奏,從而使他沉浸在自我的演奏過程中時,逐漸意識到有人在關注他,陪伴他。通過此種方式,來提高他的有意注意并穩定他的情緒。
(3)針對李明不與小朋友一起玩耍、喜歡自己獨自玩耍,呆坐一旁且出現刻板行為的狀況,教師可以通過在課上播放《開火車》《五只猴子》等音樂,來對他進行治療。在播放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前后排成一排,后者手臂搭向前者的肩膀,扮演火車開動時的樣子,并發出“動哧動哧”的聲音,或者扮演小猴子的樣子,將手放在腦門前,左顧右盼,在他的身邊蹦來蹦去,并向他眨眼睛、用手撓撓他等,以此來吸引他的注意力,讓他逐漸參與到家長和教師的活動中去。
(三)治療結果
在李明經過接受一段時期的奧爾夫音樂治療之后,他的各方面表現均有好轉。
首先,由最初的不與他人進行交流、眼神不能與他人對視并常處于游離狀態,到逐漸可以在父母的引導下,簡單地和他人進行問好,可以短時間內同父母或者熟人進行對視。
其次,由最初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到對于自己情緒的表達可以做簡單的控制,隨意打人的情況也在逐漸減少。
最后,對于最初出現的一些刻板行為,例如晃頭等動作,到現在,該情況發生的頻率也在降低,并且愿意主動參與到群體活動之中。
從總體來看,他的總體情況在逐漸得到好轉,音樂治療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結論
通過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奧爾夫音樂治療,作為幫助自閉癥兒童康復的新型治療手段,它的出現,對于自閉癥的治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他們獲得康復的有效治療手法之一,因此,該治療手法也是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的。
參考文獻
[1]黃牧君. 奧爾夫音樂治療應用于自閉癥兒童的個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2]董放. 以音樂治療為取向的自閉癥兒童音樂教育個案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4,2(2):70-74.
[3]張墨文,鄭舒婷. 奧爾夫音樂治療實踐于自閉癥兒童的個案研究[J]. 藝術教育,2015(6):72.
[4]王宏超. 音樂治療與心理健康[D]. 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8):59-63.
[5]龔瑩. 奧爾夫音樂治療對孤殘兒童的個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湖南省長沙市湘郡未來實驗學校,長沙,410100)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