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
近年來,職校學生實習成為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也一度給人以亂象叢生的感覺。爭議的焦點往往在于:學生實習的目的和價值究竟何在?實習應該讓學生獲得些什么?亂象叢生的感覺主要是:學生的權益往往不能得到保障,實習變異成了打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廉價勞動力,天天重復著不需要什么特定技能的簡單操作和機械勞動,且收入待遇較低;更為學生和家長所不能容忍的是無論是在知識和技能方面,還是在如何做人做事方面沒有“獲得感”,即沒有學到東西。最近又有一則來自《中國青年報》的報道驗證了我們的擔憂和困惑,報道稱四川南充一所公辦職業院校有學生反映,他們被學校強迫到廣東某印刷公司實習,否則不予畢業。每日在流水線作業10個小時,月薪1380元,據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顯示,工作期限一直到明年初。這一報道看似司空見慣,甚至都有些審美疲勞,但還是引起社會各界的一些反應,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究竟出了什么問題?為了杜絕實習中的諸多問題,解決實習中的諸多亂象,規范實習環節,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委專門出臺了《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可以說《規定》發布以后,實習亂象得到一定遏制,但同時也發現實習的違規問題依然屢屢發生。那么,如何更好地解決實習中的矛盾和問題呢?筆者以為,職校生實習在認識和實踐層面應做到守住底線,不越紅線,回歸教學實習的初衷。
其一,實習是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實踐性教育教學活動而不是完成生產任務。職校生實習“變質”、“變味”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曲解或漠視教學實習的本意,常常將學生在企業工廠完成多少生產任務或參與了多少工時作為目標,把教學活動變異為簡單的生產勞動或低技能操作訓練,使得學生只“工”不“學”,只“練”不“思”,嚴重背離了實習是教學活動的初衷。教學實習的重點在于基本功訓練,仍以教學為主,不強調完成生產任務,讓學生在勞動教育中有所感悟和受益。為了實習的教學還是為了教學的實習不可本末倒置。
其二,實習是校企共謀協同育人的平臺而不是用工用人的利益交換籌碼。可以說,教學實習既是檢驗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地方,更是在實踐中進行全方位育人、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操守以及工匠意識的最佳場所。因此,抓住實習環節,通過“師傅”的貼身訓導和實習指導教師的現場跟蹤教學指導,不僅可以教給學生做事的具體方式方法,還可以傳遞給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和許多正能量。而不是把學生看作是一些崗位和工位的替代者或流水線上活的機械人,甚至演變成為校企雙方為了某種利益而進行交換的籌碼。實習不是讓學生掙錢,也不是增加企業人力,更不是學校的搖錢樹,實習中要緊緊抓住育人的本質而不放松,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觀。
其三,實習是要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學習獲得感而不是經歷簡單的生產過場。實習既然是教學活動,那么,實習必須要讓學生在“做中學”中既要切身體驗到企業工廠中的生產流程和環節,更是要讓其體驗到學習的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認識到實習的真正要義。學校和企業應共同設計和規劃好教學實習的具體任務和內容,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和學習能力為旨歸,最終讓學生有一種學習的獲得感和成就感,而不是把實習當作走過場,實踐訓練不扎實,身心體驗不深刻,理解問題不深入,為實習而實習,使之不能產生長線效應。
其四,實習是學生初步體驗社會冷暖的溫度計,需關愛學生身心健康保障學生權益不受傷害。職校生大多還處在身心發展的關鍵期,需要更多地關心和愛護,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是他們走向未來發展的基礎。而實習場所也成為學生初步體驗社會冷暖和晴雨的重要場所,實習單位和學校必須為保障與滿足他們的權益和合理需求做出最大努力,讓職校生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及對他們的應有重視,以及“勞有所獲”的良好的職業體驗,從而使其對職業前景充滿憧憬。而不是對他們進行冷漠的放羊式管理,在其心態上產生負面影響,讓學生過早地產生就業壓力、恐慌感,甚至過早產生職業倦怠癥。為此,相關部門還應加強對實習的監管力度,保障實習的社會環境,真正地讓學生“習有所得”。(作者系蘭州大學高教所副教授)
責任編輯 秦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