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俊+劉永泉
摘 要: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如何與時代接軌,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職學子成為當下高職院校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課堂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對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職學子迫在眉睫。“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的“四轉變”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授課課堂知識陳舊、與實際脫節問題,進而優化課程教學,促進學生技能水平的提升,培養學生具備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關鍵詞:工匠精神;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羅俊(1987-),男,江西撫州人,嘉興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國際貿易學;劉永泉(1975-),男,黑龍江五常人,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國際貿易學。
基金項目: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中廠鏈接澳杰商業聯盟 實現高職外貿企業課堂供給側改革研究”(編號:2017SCG057),主持人:羅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7-0064-04
“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引企入校的實踐模式下孵化而生的。各地職教集團的成熟發展,“校中廠”基地與高職院校的深度融合為“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的最大特色在于課程的培養目標以崗位需求為導向,課程的項目設計以崗位的工作環節為方向,課程的授課以企業的真實業務為基礎和課程的考核以企業師傅的評價為參考。課程進行“供給側改革”,以崗位的要求提供教學資源,為學生授課,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子。工匠精神指工匠對自己打造的產品進行精細化的雕琢,追求精益求精的理念,包含專注、堅持和堅強三層內涵[1]。“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在常規的授課中培養學生的專注度、堅持不懈和鍥而不舍的工匠精神。
在課堂中密切聯系企業,將企業的實際業務融入到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去,真正做到課堂與企業的深入對接。“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深化了校企合作,最大限度發揮“校中廠”企業的作用,在課堂中結合企業的生產、運營實際,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貫徹落實產學結合理念。
一、“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的內容
“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是在校中廠深入推進的前提下產生的。《外貿跟單實務》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建立在嘉興職業技術學院澳杰聯盟外貿學院不斷成熟發展的基礎上,以企業的真實外貿跟單業務為授課前提,進行課程的規劃和講解,著重培養學生對外貿跟單全過程的跟進能力,提升外貿學子跟進每個項目的操作實踐能力,“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改革內容主要體現為課堂的四轉變。
(一)課堂組織形式由“仿真操作”向“真實業務”的轉變
1.“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的最大特色在于業務的真實性。根據澳杰外貿學院入駐企業狀況及項目化單元情況,把每個行政教學班級根據業務情況分成若干個獨立的團隊,形成小班化業務操作。基于進出口產品的差異化,具體的外貿業務結合特定的進出口產品進行針對性跟進,可以增強學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學生的團隊配合理念。每個業務團隊有自己對接的企業特定的產品,如對接嘉興市拓美進出口有限公司,公司有泳衣產品的團隊,有3C產品的團隊等,根據產品的獨特特性,在進行操作時能夠得到有實戰經驗的企業師傅的專門指導。
2.《外貿跟單實務》課程在樣品跟單、確定生產模式、原材料跟單、生產進度控制、產品質量監控、包裝跟單等項目中,各團隊必須結合自己的出口產品進行針對性的實際操作。“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在理論授課時將共性的知識教授給學生,而實踐課則要求學生針對特定的產品進行真實的業務操作。
(二)課堂教學內容由“以理論為中心發散”向“以業務為聚點展開”的轉變
“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內容的選取時必須結合外貿企業的實際業務展開教學,《外貿跟單實務》是對接外貿跟單員崗位設置的課程,因此,教師選取的教學內容要根據外貿跟單員的工作職責和內容作為講授的出發點,展開相應的理論知識,擯棄原先的根據理論知識進行業務內容的配合講述。
由于澳杰聯盟外貿學院入駐外貿企業真實業務的介入,教師在教學內容上主要依據實際工作需要進行講授,同時兼顧不同項目的特殊情況,打破教材本身的框架,把所有的知識匯集起來。以真實的業務為出發點展開教學,把整個教學過程變成一個連貫的、具有實際操作的業務流程,邊授課邊操作,激發學生興趣形成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
(三)課堂教學方法由“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
“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是通過引入外貿企業一票真實業務為載體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活動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外貿跟單業務運作成為教學活動的主線。為了獲得更好的效果,“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上進行革新,本次課堂改革主要是以任務驅動法為主要教學方法,融合其他先進的教學方法的課堂教學改革:
1.任務驅動法。針對外貿跟單員工作任務多、事情復雜的特征,“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全面采用“任務驅動”和“雙向溝通教學法”的教學方法,以跟單員的崗位職責為中心,解決教學難點和難點。根據教學項目的情況穿插性的引入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通過“跟單員工作任務和職責—圍繞崗位任務引入學習任務—根據知識點尋求如何做一名優秀的跟單員—總結提高—反饋到每一個團隊結合其項目進行實踐訓練”,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實際應用能力。
2.雙向溝通教學法。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雙向互動的溝通。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積極的和學生進行互動交流,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做好有益的補充,只有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中才能使知識得到升華,因此課堂上的互動交流非常重要[2]。“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可以通過學生對團隊項目在每個知識點下的任務進行討論,通過學生講,老師聽及討論、交流明晰知識要點和難點。同時,教師和企業師傅及時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講解。
(四)課程考核機制由“靜態結果考核”向“動態過程考核”的轉變
制定科學的考核方法。學生非常關注考核的成績,考核制度的科學性可以盡可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能動學習的主體。使他們能輕裝上陣,扎扎實實地加強自己的學習能力,有目的地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長,強化自己的綜合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3]。考核體系更加注重的是過程,而非學生的一次期末考試成績。
1.注重企業師傅的評價。“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就是引企入課,由于企業真實業務的引入,與之對應的對考核體系進行改革,總成績中20%應掌握在企業手中,學期末,根據每個團隊一學期的企業的認可程度以及每個人所負責部分的表現情況由企業進行評定,納入學生該課程的期末成績。有效檢驗學生的實踐成果。同時學生表現優秀可以在企業獲得兼職機會,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喜愛。
2.注重團隊成員的互評。在每個團隊中,根據團隊成員的興趣、愛好及能力的差別,在充分征求團隊成員意見的基礎上,選舉出團隊的負責人,由團隊負責人對本小組進行具體的分工和協調工作,團隊負責人對本小組成員根據平時表現有10%的期末成績賦分權,負責人成績由團隊成員進行打分,取平均分。
3.注重學生的平時表現。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應該關注學生的平時表現。占期末總成績的20%,重點考察學生上課和教師的互動交流情況、上課的出勤率和聽課狀態、作業的完成情況等。在課堂上約束學生,真正做到動態的考察學生,關注學生平時的表現。
二、“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的保障
《外貿跟單實務》課程的“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必須密切聯系外貿企業,獲得企業的支持,同時需要研究和分析跟單員崗位的性質和內容、課程內容、學生的特點以及教學方法的合理性等,因此,要使本課堂教學改革切實可行,必須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密切聯系合作企業,校企合作無縫對接
“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需要與外貿公司進行無縫對接、合作,在合作中如何調動每位同學和企業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因此,本次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要密切聯系澳杰聯盟外貿學院聯系的合作企業,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保證企業的參與熱情,增強學生對于企業的認同感和滿意度,在學生認知實習和畢業實習中都可以為企業效勞,出色完成企業的任務,實現校、企、生的三方共贏局面[4]。
(二)教師業務素養的提高,提高學生的課堂滿意度
“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教師以外貿跟單員崗位為主線設計教學內容,對教師的業務要求較高。教師要結合具體的項目和任務,充分體現“做、學、教”的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團結協作和勇于創新的意識。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到點撥、引導、啟發作用,傳授學生各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訓練學生規范操作,養成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做事態度,提高學生對于課堂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三)考核指標和考核體系的完善
“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要根據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進行考核和評價。在考核的過程中,我們要放棄傳統的考核方式,針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考核,考核以目標考核和過程考核為主,重視考核的過程,淡化傳統考試對于學生造成的壓力。過程考核指的是針對學生的作業以及上課聽講和學習態度等多方面情況進行考核。這樣相對而言,對于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帶來期望,增強他們對于考核的信心,減輕心理負擔。本課程的期末成績=平時成績50%(教師20%+企業師傅20%+團隊成績10%)+期中考試10%+期末考試40%。
三、“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的意義
(一)“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操技能
從事外貿行業對進出口產品知識掌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在《外貿跟單實務》課程中的體現之一就是讓學生在學習本門課程前,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結合自己感興趣的產品進行分組,與真實的外貿企業相對接,成為企業的一員。在后續的外貿全程跟單中教師主要結合共性的知識進行闡述,而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樣品跟單、確定生產模式、原材料采購、生產進度控制、產品質量監控、包裝跟單等環節中必須結合自己的出口產品進行針對性的學習并進行實際操作。“課中廠”教學的目的正是讓學生在學習《外貿跟單實務》這門課程時,可以最大限度的熟知產品知識,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實戰性訓練,增強學生的操作技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滿足高職學生的技能需求,有利于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二)“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進行小班化教學,充分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學校作為公益性的教育組織,要充分尊重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狀況,因材施教。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是以人為本的個性化發展的客觀需求。近幾年來,高職院校的生源素質較過去有較大提高,但他們之間的個體差異還很明顯。如何讓處于上游的學生學得好,處于下游的學生學得了、跟得上,充分展現他們的個性活力,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是高職院校辦學的一個難題。就“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的形式而言,是一種分小組的小班化模式。實行“課中廠”課堂教學是解決這一難題的好辦法。 實施“課中廠”課堂教學,課程要盡可能擴大課程的選講內容,充分滿足學生的選聽權;課程要根據人才市場需要,調整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真正地實現“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習者為中心,強化職業能力培養”的新理念,實現高職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可見,推進高職教育的“課中廠”課堂教學改革對于落實這一理念,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根本性、戰略性的意義。
(三)“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主動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課中廠”教學是在班級授課制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實現因材施教的一個重要途徑。高等職業教育的“課中廠”教學是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而進行的教學實踐、改革。“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就是在課堂中引企入課,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操性,對教師的要求更高,要不斷的與外貿公司進行溝通、銜接,進行教師素養的自我提升。“課中廠”教學主要是在“校中廠”的模式下提出的,不僅僅要引企入校,還要引企入課。“校中廠”不僅僅是解決學生的頂崗實習與畢業實習,更主要的是在常規性的教學中得到體現。“課中廠”教學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根據施教對象的特點轉變觀念,調整培養目標,更新知識,了解行業現狀、改進教法,提高教學質量,以滿足學生的需求。
(四)“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高職學生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不僅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動手能力,而且還要求多類型、多層次、多特長、有個性。“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就要求學生在小組的團隊合作中鍛煉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正是在團隊的分工和合作中,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功能,注重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與塑造,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的創造性。由于各組所對接的企業和產品存在差異性,但是考核標準一樣,各團隊都會通過各種辦法進行業務的提升,充分挖掘內在潛力,激發創新能力。因此,“課中廠”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的專注度和培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
參考文獻:
[1][美]亞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締造偉大傳奇的重要力量[M].陳勁,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韓洪文.我國大學教學模式同質化的表征、原因與對策[J].教育研究,2012(9):67-72.
[3]朱德全.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探索[J].教育研究,2010(4):103-107.
[4]張亞軍.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研究綜述[J].職教論壇,2008(12):4-8.
[5]王麗媛.高職院校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探析[J].職教論壇,2014(22):66-69.
責任編輯 王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