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英 劉浩
“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所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靈魂,又是當代青年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此,將中小學校德育工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相結合,把“立德樹人”作為學校工作的根本,充分發揮學生價值觀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和優勢,對學生價值觀的教育進行改革創新。
針對中小學校德育知行難合一、價值認知與踐行嚴重脫節導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法在校園落地的情況,我們根據中小學師生的需求,以品格教育為抓手,以課堂為陣地,以研究為手段,以《中學品格教育》教師指導手冊和學生成長手冊的編寫為載體,努力打通中小學德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通道,著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校“落地生根”。
維度分解,細化核心價值觀內容
在中小學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時,我們結合中小學的德育現狀,對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四項內容,將其細化、擴展為12個品格:有序、友善、主動、節儉、明辨、勇敢、誠信、專注、愛國、堅持、擔當、感恩,并具化為各自的行為表現。以“友善”為例,我們將其內涵界定為“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善待自然、悅納自我”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再從四個方面詮釋行為的具體要求,如把“尊重他人”具化為“言行有禮、舉止得當;善解人意、體諒他人;換位思考、理解包容;面對矛盾,首先自省”四方面的行為表現。又如,我們將“主動”的內涵界定為“自覺自愿、積極向上、即刻行動、創新領先”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再從四個方面詮釋行為的具體要求。這樣,我們通過細化來詮釋內涵,使學生熟知相關行為準則,從而實現心理品質要求與積極有效的德育行為、正面的德育內涵有機結合。
情境創設,讓美好品格自由生長
為了更好地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小學落地,我們選取學生生活實際中已發生、正發生或未來可能發生的情節,組織學生編寫、表演“情景劇”、小品等,開展班級小型“戲劇節”“原創情景劇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戲劇教育,學生在情節表演和角色體驗中就更加直觀形象地感知某種品格的重要性,從而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做到這種品格。比如,我們以“勇敢”為例,給學生提供貼近生活實際的若干素材,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真實面臨的抉擇:
素材一:小明放學騎車回家,在街口遇到社會青年要搶他的自行車和錢。這時,他看到一邊走來一對中年夫妻,便急中生智大聲叫道:“爸爸、媽媽,你們怎么才來接我啊,我等的好辛苦啊!”在那對中年夫妻的幫助下,他成功地擺脫那幾個人的糾纏,還順利報了警。
素材二:初二學生甲和乙是一對好朋友,每天幾乎形影不離。但是,最近甲老是抄乙的作業,而且一到考試就要乙傳答案給他,弄得乙左右為難。每次乙勸甲不要這樣做,甲都極為不高興,還嚷嚷乙不夠哥們,白當朋友了。后來,甲居然發展到要乙在評選市“三好學生”時推選他,因為可以在中考加上關鍵的5分,甲認為作為好朋友應該相互成全,因為他也一定會推選乙。
這樣,還原真實情景,教師讓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內心的掙扎;表演后,教師又及時組織學生討論“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我們倡導的真正意義上的勇敢”,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正確的“勇敢”觀,引導學生辯證地認識“有勇還要有謀,狹隘的哥們情結不是真正的勇敢,敢于向好朋友的錯誤行為說‘不才是真正的‘勇敢”。
活動體驗,找回忽略的生活體驗
在日常德育活動的組織中,教師要將被忽略的生活細節重新納入價值觀教育的視野,使教育過程與生活過程融為一體,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積極的品格自我構建和自主生成。考試不是校園生活的唯一,價值觀無法在灌輸中形成,教育的過程應該也是生活的過程。例如,我們以“勇敢”為例,開展了“走進社會,我們能行”活動:通過面對“自己掙錢吃飯”的挑戰,著力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精神品質;通過分組體驗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實踐后,教師通過分享經驗,引導學生“去做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需要勇敢,要敢于放下面子,不怕被拒絕、不怕受刁難”。又如,在體驗“有序”這一品格時,教師可開展“制定校運會或校外徒步活動安全預案”征集活動,使學生從過去的“預案受益者”變成“預案的制定者”。在這里,思維立場改變,看問題的角度變化,學生就能更好地觀察反思自己的行為,發現自己日常行為中的不安全因素,懂得每一項措施的出發點。這樣,通過開展活動,著力改善中小學生枯燥的“應試生活”,在活動組織中滲透價值觀目標,幫助學生到書本以外尋回被自己忽略的生活體驗,在活動參與中,習得相關行為表達及情感體驗。
價值澄清,打造德性的免疫系統
價值觀是一種認知,更是一種行為準則。認知上容易認同,但踐行卻難免有困惑猶疑。針對戲劇沖突或社會熱點爭議,我們組織學生開展辯論,引導學生正視現實沖突,厘清認知頭緒,在反復判斷、選擇中完成對價值觀的選擇、認同,幫助其實現基于現實生活的價值澄清。例如,在體認“節儉”這一品格時,我們讓學生自主創作小品《如此浪費》,聚焦家庭和校園的浪費現象,還原了中學生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再現了社會不同角色的各種觀點,凸顯了人們在“節儉”上存在的分歧。看完表演,我們再組織“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的學生展開辯論,使學生能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上,既能反省自己的生活細節,又能樹立“節約資源”意識,從而打通認知與實踐的通道,主動將節儉內化于心外顯于形。
評價跟進,內化外顯核心價值觀
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中,我們開展價值觀訓練前、訓練后測試,對應品格內涵的評價維度,分“在學校”“在家里”“在社會”三個評價區域,采取學生自評、同伴互評、集體反思評價等形式,使綜合性評價與等級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結合,引導學生全面了解自己,幫助學生記錄自己的品格成長軌跡,使成長成為動態的、可感的、豐滿的變化過程,從而促進核心價值觀的入腦入心化行。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力圖把先進校園文化熏陶和文明風尚感染作為隱性教育途徑,通過凈化生活環境、引導輿論輿情、弘揚傳統美德、構建校家社的“三位一體”共育機制,把價值觀教育融入生活細節,潛移默化地實現品格的自我構建和自主生成。(作者單位:李淑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劉浩/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責編: 劉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