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假冒偽劣商品現象的存在,不僅給消費者經濟上帶來損失,還損害消費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引起消費者的心理恐慌。制假售假行為的出現反應的是社會經濟生活中誠信的缺失、是誠信失范的表現。在經濟新常態下以“制假售假產品”事件為例,分析誠信道德失范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誠信;制假售假;市場經濟
誠信就像市場經濟的經脈,構建了經濟交往主體之問的橋梁。只有盡快確立經濟誠信環境,使之全面普及,才能保證成熟經濟的健康發展。誠信道德是內在的、觀念層次上的,這種倫理力量和內心的自覺,能為法律法規的實施奠定基礎,為制假售假違法行為設定第一道防線,有助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有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有序運行。
一、經濟新常態下誠信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經濟生活領域的原因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調動起了人們追求財富的積極性,促進了人們的競爭意識和社會的文明進步,但與此同時,總是以市場主體無休止地追求個人利益為內在驅動力,將經濟活動從原有的道德羈絆下解放出來,對金錢和財富的追求會達到藐視一切道德和制度的程度,這無疑給商家帶來了脫離倫理道德制約,制假售假行為泛濫的現象。
(二)社會公德領域的原因
在現代化快速演進及體制轉軌時期,社會價值觀轉換、新舊準則沖突使得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出混亂狀態,普遍存在價值觀念的盲目,道德上的無序和行為上的無所適從。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誠信道德教育不能與時俱進,跟不上經濟快速發展的步伐,因此,人們的道德觀念和誠信意識跟不上飛速發展的形勢,沒有形成“誠實為榮,失信為恥”的社會風氣,誠信道德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公民誠信觀念和守信意識淡薄,以誠信為核心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道德規范并沒有建立起來。
(三)法律制度領域的原因
在經濟新常態下,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上誘使誠信缺失的因素急劇增多。而目前誠信的法律制約機制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法律制度的調節存在“制度漏洞,制度真空,制度沖突”等問題,影響著制度的有效實施,容易讓人走向機會主義,為不良道德行為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空間,同時,制度有時不能有效維護和保障公正和仁道,亦不能對失德行為給予懲戒,人就容易因道德矛盾和道德挫折而產生道德冷漠,對道德的支持力度不足。
二、應對經濟新常態下誠信道德失范的措施
(一)構建誠信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
培育以誠信為核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社會范圍內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提高產品差異化、產品質量、改變消費者消費觀念是促進誠信經濟建設的有效措施。使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基礎上,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的內在要求。
誠信是符合市場經濟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的規范和美德,誠信是現代化市場經濟中一種重要的無形資產,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誠信消費、誠信加工制造是保障市場經濟秩序健康運行的根基,在消費過程中,買賣雙方只有堅持誠信原則,才能夠達到“雙贏”的效果。改變坑蒙拐騙、生產中粗制濫造、以次充好產品這些經濟活動中的非誠信現象,通過法律和社會輿論等手段,進行譴責、制裁、糾正市場經濟生活中的不正之風,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新秩序,處理好經濟利益和誠信道德的關系,形成互相信任的經濟關系十分重要。使經濟活動能與整個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起來,保證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規范文明的市場秩序,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充分發揮誠信倫理道德約束機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道德規范體系,是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工程。結合市場經濟中人們的公共生活各領域、各層次的具體特點和實際,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進行誠信為本的道德教育,進一步把誠信的道德要求細化為具體的行為規范,從而使社會全體成員的一切實踐活動都能得到具體的規范指導,各種社會關系都能得到具體的規范調節。切實把誠信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點來抓,必須把誠信道德建設與打擊制假售假業務工作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產品質量提升、消費者權益保障等活動,有效的推進誠信道德建設的載體和形式。
其次,積極開展誠信的道德實踐活動,是教育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是知與行相統一的過程。道德實踐是道德建設的關鍵,也是檢驗道德建設成效的根本標準。因此,通過對誠信行為的表揚激勵和對不誠信行為的批評譴責,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和觀念在揚善抑惡的道德氛圍中發生分化和聚合、提升和揚棄,進而使誠信道德規范轉化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并見之于行動。通過加強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措施,建立健全誠信監督機制,使現實生活中各種模范遵守或違反誠信道德要求的行為都能被準確及時地發現,還要通過行政、經濟等各種手段,盡快建立起包括物質和精神在內的獎懲機制,使誠信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回報,使不誠信者也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損失,從而激勵和約束人們更加自覺地堅持和弘揚誠信道德傳統。
最后,政府誠信是誠信體系的重心,是建立市場與消費者誠信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實現誠信消費,首先應當依靠一種公正的權威來規范市場秩序,為消費提供一個誠信的社會環境。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門以誠相待,勤政廉政,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展示公正、公平、公開的形象,關注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使人民群眾相信政府,愿意與政府互動,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氛圍,使人民群眾自覺自愿地將誠信納入自己的道德體系。
(三)建立和完善打擊制假售假法律制度
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社會,法律在社會生活中具有嚴密的組織、規范、強制等作用,是道德所不能及的,我們社會有些道德失范現象不僅僅是違反道德的問題,也是突破國家的法律底線的問題,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單純依靠道德的教育遠遠不夠,我們要更多地關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建立一個抑制假冒偽劣活動的完善的法律框架,有效地阻止經濟社會中誠信道德的沉淪,促進社會誠信道德的有效提升。
總之,現代社會是誠信需求日益增長的社會,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法制經濟。隨著日益擴展的市場經濟關系逐步構建起彼此相聯、互為制約的誠信關系鏈條,維系著復雜的交換關系和有序的市場秩序。市場經濟愈發達就愈要求誠信,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這是現代文明的重要基拙和標志。誠信通過引導和規范人們的社會行為,能夠起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以及改善人際關系的作用,沒有誠信,就沒有交換;沒有誠信,就沒有秩序;沒有誠信,就沒有市場;沒有誠信,經濟活動就難以健康發展。因此,把誠信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不僅是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需要,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參考文獻:
[1]田武全.制假售假的危害與綜合治理[J].唐山學院學報,2010(3)
[2]蘇錫孟.淺析制假售假的治理對策[J].法制與經濟,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