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林艷
摘要: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實謂語文教學之佳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能力培養
當代語文教學中有個比較流行的字眼詞“語文味”,然而這種“味兒”具體指什么,未見有個專家定論。但有一點卻是眾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讀是語文細酌入“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語文教師對朗讀的深入思考。
一、剖析心理看朗讀
1、朗讀能穩定兒童閱讀時的注意
低年級兒童由于內部言語尚未發展,閱讀時注意力不能穩定。出聲地讀,由于有發音器官活動,有聽覺器官的監控,可以使他們對閱讀材料的注意保持穩定。
2、朗讀能資助兒童理解閱讀材料
通過朗讀,兒童以口語為中介,把書面語言與它們的意義聯系起來,離開了朗讀,低年級兒童難以理解課文。小學低年級兒童發聲速度比認字速度快,兒童朗讀較默讀自然得多。如果禁止他們朗讀反而是不自然的事。
3、朗讀可以發展兒童的想象力
增進對文字的鑒賞力。兒童由于長于形象思維,在有聲有色的朗讀時,他們會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地感覺。讀那些節奏和諧、音調鏗鏘的文字,無須多作講解,他們會有一種美的感受,從中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達到思想教學的目的。
4、朗讀有助于對課文的理解
默讀由于只有“眼——腦”一條通道,而朗讀有“眼——腦”和“耳——腦”兩條通道,在大腦皮層上留下雙重刺激的痕跡,有助于對朗讀材料的記憶。
二、會文切意話朗讀
教學法理論中對朗讀有過這樣的論述:文章的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研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如同進行解剖,朗讀卻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能使人感受。
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可是,從作品的聲律氣韻入手,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實謂語文教學之佳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能成為千古名言,理也就在此吧。
以往教師常常用自己“如花妙嘴”,來解剖教材,從各個角度把教材剖析的七零八落,全無“美感”。學生變成“注水鴨子”,更無情感可言。其實,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有些詞語雖不深奧,卻用得傳神,可以通過反復的朗讀,達到意會。我們可以通過朗讀引導學習進行言語的感知,使他們懂得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感悟作者情感的抒發和渲泄。
三、入境入情練朗讀
(一)入境——在熟悉、體會材料的基礎上練朗讀
南宋哲學家、教學家朱熹有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之豈不到乎?因此,在要求學生朗讀時應該集中注意力,用心思考,把朗讀跟理解相結合。只有對閱讀材料熟悉、理解得深,才可能讀得好——這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入境”了。
朗讀要表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蘊含的意旨、情趣。從整體上體現文章的事、人、情、理。“入境”朗讀的前提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與把握。沒有理解,就不能較好地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所貫穿的情理線索。
實踐證明,明理性的朗讀導法,是小學語文朗讀練習必用的方法。因為語言的精妙,內在的韻味,只有在酌中才能入情,在賞中才能感受,最后,才在讀中品出味道,在讀中流露真情。
(二)入情——強化朗讀技巧指導,使學生讀之入情
所謂“入情”是指表情朗讀,要求朗讀能表現出文章的感情基調,就是教師結合文章內容的理解,具體說明語言的各種表現形式,如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應當怎么讀,不應當怎樣讀等等。學生既有感情的認識,又有理情的指導,才能理解地讀,而不是機械模仿。技巧指導的重點訓練應是朗讀技巧的綜合應用。
1、停頓。朗讀中的停頓分語法和語意停頓兩種。語法停頓要學生知道各種標點符號所表示的不同時間的停頓,還要使學生掌握沒有標點符號的一句話之間按短語結構的短暫停頓。語意停頓即強調停頓,要使學生知道根據文章的內容或說話的意圖,感情作適當的強調的停頓。
2、重音。一句話的表意重點在朗讀上要作重音處理,以示強調。一句話中哪個詞是重音是由文章的思想內容所決定的,只有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了解了語句表達的語意重點后,才能正確地確定重音之所在。
3、語調。語調是貫穿在整個詞句中聲音高低、升降、曲直的變化,是表達語句感情的一種重要朗讀技巧。朗讀時,我們必須啟發學生品味出語言的內涵和情緒色彩,按照這種內涵和情緒色彩的需要來決定某種語調節奏。
4、語氣。語氣是指朗讀時的口氣,情態,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思想感情要用不同的語言來表現。
5、速度。有的文章讀得慢些,有的則要快些;有的文章快慢相同,參差變化;有的應逐漸加快或逐漸放慢,這種快慢變化必須和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相吻合。因此,朗讀時合理的速度來源于對文章深入的理解與把握。
6、節奏。所謂節奏,即停頓、輕重、語調、速度的有機結合。朗讀時要使學生通過變化的節奏,把書面語言的思想感情,用有聲的語言真切地表達出來。
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其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著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朗讀不但要重量,重質,同樣也要注重讀的形式和方法;讀要讀出情,機械的重復只會使學生“食”之無味,“言”之無語;充滿“情感”的課堂朗讀訓練,是學生、教師、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讓學生情藏于心間,而溢于言表的深刻體驗,是永遠具有生命力的,永恒不變化的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