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麗
摘 要:在高談生命教育的時代,在學校進行德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課中,生命教育依舊存在缺陷和不足。在高壓的中國教育環境中,高中思想政治課滲透生命教育具有極大的價值和必要性,學校和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共同努力踐行生命教育。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生命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04-12
一、教師要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深入挖掘教材
由于部分教師對生命教育概念理解模糊,因此,在思想政治課中開展生命教育就會存在片面性,這就需要教師學習生命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研讀《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了解和關注專家對生命教育的研究內容,進而提高自身生命教育理論素養。有了對生命教育的深刻理解與解讀,才能深入挖掘教材,發現思想政治課本中關于生命教育內容的價值,合理利用教材中生命教育的內容,進行正確有效的生命教育。在教學中,還存在部分教師侮辱學生人格現象,比如“怎么這么笨”等類似的語言,這些言行會嚴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甚至會影響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這就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避免對學生的言語傷害,提高自身的生命教育意識,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良好榜樣。
二、 教師要改變落后的教學方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2005年國內開始實行新課改,教師的教學方式雖有一定程度的創新,但在升學率和考試及格率壓力下,當前許多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依舊采取理論灌輸為主的方式,或者稍加簡單的問題探究。要滲透生命教育,教師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情景教學法、體驗式教學和課外實踐教學等方式,來創造生命教育的良好氛圍,讓學生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真諦。教師應通過親身體驗,從情感和行動上去感化學生,這樣就能發揮生命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和塑造作用。比如,可以利用思想政治課的課外實踐教學課,帶著學生去孤兒院或者殘疾人學校做志愿者,讓學生親身體會這些特殊學生的不幸,激發學生心底的同情之心,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培養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和價值觀。在學校和家長允許的情況下,適當開展死亡教育,在情感上培養學生的生命教育觀念,發揮生命教育的本質作用。
三、學校要改變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評價方式,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手段
自古至今考試入仕制度深深影響著中國的教育,分數既是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原則,又是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標準。學校為了追求高考升學率,依舊采用總結性評價,過度重視學生的成績,卻忽視了學生情感等方面的生命教育。新課標提出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是實現政治課的目標之一,這里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勞等方面。成績并不是衡量教師教學水準的唯一標準,因此還要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對高考來說,在思想政治課中成績占據重要地位,但思想政治課是高中德育的主戰場,其最終目的就是促使形成正確的“三觀”,因而,還要以學生的情感發展為標準,關注學生在每個階段的情感變化,關注學生的生命教育的效果,將生命教育滲透到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學校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還要改變傳統的總結性評價方式,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也要關注學生每個階段的成績變化,還要關注學生隨著成績變化其的心理變化。如對成績有提升的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和鼓勵,對成績下滑的學生要積極疏導,減緩其心理壓力。
同時,思想政治課教師可以利用每周的班會時間,聯合學校的心理教師,每兩周開展一次心理課程,開設各種心理輔導和調適活動,對出現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學生用正確的方式和手段加以引導,提高學生的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學校也要把心理疏導部分加入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方式之中。
四、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關注學生個性的差異教育
這里所說的“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學生,教育要時刻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前面說過,現在的中學政治教學中,在高考的壓力下,大部分教師依舊采用灌輸的方式,試圖用“填鴨式”的方式講完所有考試要求的內容,用“一刀切”的方式評價所有學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個性得不到激發和發展。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論,當今社會,教育界也一直倡導有差異的教育。學生是有差異性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天賦和才藝,思想政治課也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實施符合學生個體的差異教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對學生的特長加以情感上的鼓勵,對學生的潛能加以適度的培養,實施有學生特色的情感教育,讓他們發現生命存在和發展的意義,并能堅持下去。
堅持“以人為本”,不僅要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還要引導學生生活在現實中。比如,政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挖掘當地的實際資源,把現實的案例搬到課堂中,案例更能引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共鳴,用“活”的案例陶冶學生的情感,用“活”的教育方法實施“活”的教育。
五、教師要營造溫馨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培養生活在當下的幸福感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班級氛圍是一種“小環境”,是學校微觀環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微觀環境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起著直接作用。前面分析過,當前存在部分教師對學生有言語上的人格侮辱現象,這不利于良好課堂氛圍的形成,也就不利于活的、有溫度課堂的建設。而且,自古就有學生敬畏老師的心理,發展到現在,存在學生對老師產生“害怕”的心理,學生和教師之間存在心理上的距離,而教師以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也會進一步拉大這種距離。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就是一種有生命味道的環境,在這樣的課堂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可以無話不談,不僅能密切彼此之間的關系,也會強化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學生會主動把自己的心事告訴老師,有利于教師對學生心理和情感變化的掌握,便于教師開展生命教育。此外,在這種溫馨和諧的課堂氛圍里,學生可以享受學習,教師可以享受教學,做到雙贏。
“如果一種教育讓學生學會了很多理論知識,卻沒學會如何幸福地生活,那這種教育至少是殘缺的,甚至可能是反生命、反教育的”,政治教師要引導學生活在當下的幸福生活中,從中了解幸福的意義和生活的意義。活在當下的幸福中,不是讓學生坐享其成,而是要從當下的生活中找到獲得幸福的途徑,理解幸福的真正含義,為憧憬和建造未來的美好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結語
生命教育一直為教育界所倡導,但升學壓力阻礙了生命教育前進的步伐,教師忽視學生情感教育的現象也很常見。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課肩負著實施生命教育的重擔,思想政治課教師需要做出巨大努力,為踐行生命教育做貢獻。
參考文獻:
[1]肖 川,陳黎明.生命教育:內涵與旨趣[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4).
[2]王 燕.政治課中強化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及路徑選擇[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4).
[3]馮建軍.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
[4]高 偉.從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種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