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敏+李林
摘 要:一所學校的成立好比一家公司的建立,基層、管理層必不可少,當然也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高校工會工作和校園文化建設也是這樣。文章敘述了高校工會的形成與其履行的職能,闡明了高校校園文化的功能,強調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協同創新的必然性,最后總結了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和協同創新中所起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工會;校園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04-16
一、引言
工會工作、協同創新和校園文化建設,對于貫徹和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培養良好的校風和育人環境,提高高校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是很重要的。
要在高校現有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建設校園文化,則需正確定位高校工會的位置,做好協同創新,找準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實現有機結合以發揮其作用。
二、高校工會的形成與主要職能
1.高校工會的形成
工會是廣大職工在黨的領導下為了共同的利益而自愿結合的工人階級群眾組織,它是黨和廣大工人階級群眾聯系的樞紐,代表和維護著會員和廣大職工的利益,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工會是工會的組成部分,是在黨委班子領導下的教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是黨委和教職工之間聯系的橋梁。高校工會在協調高校內部與外界各方利益關系、依法治校、保證校園民主政治建設、建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工會履行著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責,有助于全面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
2.高校工會的主要職能
高校工會作為特殊的社會政治團體,將依法賦予的職能切實落實到高校工作中去是其最基本的任務。它的主要職能有以下幾點:
高校教職工享有勞動權、教育權、經濟權和健康權等權益。為促使教職工積極投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工會必須積極維護廣大教職工的合法權益,為廣大教職工辦實事,透明學校事務,組織和引導教職工參與其中,讓工會與教職工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教職工提供強大的信任和支持,讓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更具有組織和號召力。而高校工會在這其中所表現的職能稱為“維護職能”。
高校工會依據黨的教育方針,依法帶領和引導廣大教職工投入學校制度改革和發展事業當中,大力開展校風建設,努力培養“四有”新人,促進教職工愛崗敬業,不斷提高思想文化素養,營造良好的校園學習風氣,以確保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這種表現職能我們稱之為“建設職能”。
高校工會以依法治校為前提,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和民主辦校,積極倡導教職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學校的管理中來,確保收集和反饋的信息真實可靠,以便于領導的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這種動員全員參與的職能為“參與職能”。
高校工會在全面提升廣大教職工的專業素質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其思想政治的教育。通過階段性開展體育活動、文藝活動、知識競賽等協同創新活動,在陶冶教職工情操的同時,還要對其進行愛國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確保教職工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是高校工會所表現出的“教育職能”。
三、高校校園文化的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是以高校文化環境為條件,以校園精神為核心,以文化活動為重點,由廣大師生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氛圍。福建江夏學院作為福建一所老牌的財經政法類院校,承擔著傳承閩商精神的重任。這是它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形成的特有的沉淀,它體現著高校的教學理念和人文情懷,以異于其他機構的獨特氣質約束著廣大高校師生,規范每個人的個人行為,引導大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這種獨特又不可或缺的高校軟實力具有以下幾種功能。
1.引導功能
高校作為社會勞動力輸出的培養機構,對穩定社會環境和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校園文化對廣大師生的思想和行為規范起著較強的引導作用。在這種長期的精神熏陶下,他們會了解學校的發展目標,適應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將個人的人生目標和高校的整體大環境融合起來,形成強大的精神動力,引導大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教育功能
校園文化除了物質這一可視化的一面,它還有精神這一不可視化的一面,而往往這不可視化的一面更能對師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僅能感染高校教職工,更是能消除廣大師生因正面教育而產生的煩躁和逆反心理,且往往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3.激勵功能
高校的文化底蘊和人文風氣經過長期歷史沉淀,形成了一種積極正面的文化氛圍。廣大師生生活在這樣的具有驅動力的環境下,更能激發學習和工作熱情,從而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4.約束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的約束力除了硬性的文件制度,還有校園風氣和道德對師生進行軟約束。這種沒有明文規定、看不見摸不著的軟約束往往比看得見的規章制度更能深入人心,對人造成強烈的心靈沖擊,印象更深刻持久。
5.凝聚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累積從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為歷屆師生的文化與精神的累積,它是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人和事的縮影,因此更能喚起和激發人們對學校的感情,從而產生不可低估的凝聚力。
四、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意義
文化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由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大塊組成。高校校園文化簡言之就是高校本身發展的一切文化總和。這樣的校園文化通常是師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模仿比較,進而通過長期的分析和判斷形成的一種文化氛圍,學生通過不同思維的碰撞,尋求更適合自身的發展目標和社會地位,并能豐富自身的業余知識和技能。教職工通過觀察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情況對自身教學目標進行整合和調整,真正做到教學相長。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營造良好的校園風氣,弘揚社會正氣和培養優秀的技術人才,建設校園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五、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通過分析上述的高校工會職能,我們不難發現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工會能起到組織號召廣大教職工參與到這個過程中的作用,這也是廣大教職工在享受工會維護合法權益時應履行的義務。教職工根據工會日常宣傳的信息,通過辯論或者知識競賽等方式,將輿論往健康、積極向上的方向進行引導,讓更多的師生正確認識校園文化的正面作用,營造良好的氛圍。高校工會通過教職工的引導和師生的反饋,及時修正校園內出現的不正之風,并將社會上的典型事例作為教材,促進校園文化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高校工會在其中不僅扮演了號召和引導的角色,它更以實踐者的身份占有重要的地位。
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協同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人文關懷
從高校工會的維護職能來看,高校工會與教職工能否在享有理想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無論是高校教學理念,還是高校工會參與校園文化建設都在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工會在日常工作中解決教職工切身存在的困難,積極為教職工爭取實際利益,在端正全體教職工思想道德修養的同時,提供培訓技能的機會,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引導其為學校做貢獻。
2.創造輕松的工作環境
隨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教師的壓力也逐年增加。高校教職工不僅要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而且要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這時,高校工會通過開展一系列的體育和娛樂活動,讓教職工在工作之余釋放壓力,緩解緊張的氣氛,為教職工的身心健康創造良好的環境,從而確保教職工以更熱情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教學活動中去。良好的校園環境是積極的、樂觀的、健康的、向上的,是校園文化精神的體現,更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加強教育宣傳
一所學校的硬實力主要表現在校園占地面積、校園設施建設和師資力量方面,而軟實力則主要體現在文化底蘊方面,且這方面往往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化時代高校的文化不僅注重在傳統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更多的是要改革和創新,這個過程中離不開工會的教育宣傳。工會通過校園文化活動,宣傳黨的教育方針和群眾路線,讓教職工切身感受到黨的政策與自身利益的緊密性,激發教職工以主人翁的心態接受新的事物,并將其取得的教學成果給予獎勵并作為典型予以宣傳推廣。
4.提升專業素養
校園文化的來源主要是全校的師生,而教師和學生接受的信息量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性。鑒于廣大師生吸收信息的多元化,工會可有針對性地對高校教職工進行專業素質提升培訓和開展交流活動,讓多而雜的信息更系統化、專業化。不定期組織教職工與專家、不同學校教職工相互交流等活動,使教職工在自身專業基礎上進行深入拓展。
5.增強教職工之間的凝聚力
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其引導職能、激勵職能和凝聚職能,可激發教職工的專業潛能,加強團隊之間的協作,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實現高校的辦學目的和理念,從而使得工會與教職工之間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增強了教職工之間的凝聚力,穩定了全校教職工的教學環境,有利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
六、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并不是占有主導的位置,而是著重于號召和引導,因此福建江夏學院工會時刻堅持“傳承閩商文化”的重任,協同創新,在配合“傳承閩商文化精神”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和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自身價值,讓校園文化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參考文獻:
[1] 孫林歌.高校工會與校園文化建設之關系、作用淺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5(21):123.
[2] 冉 潔,王雪松,田青云.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及路徑探索[J].管理觀察,2016(34):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