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雋
摘 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德宏”)阿昌族服飾文化獨具民族特色,其形成有著民族社會歷史、地域和自然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因素。目前,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正在消亡。文章嘗試通過田野調查,初步梳理阿昌族服飾文化的類型及區別,并初步提出保護策略。
關鍵詞:德宏;阿昌族;服飾文化;保護策略
中圖分類號:J523.5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04-23
1.阿昌族歷史概況
阿昌族是中國古代民族氐羌族群的后裔。氐羌族群最初生活在甘青地區,唐代以前氐羌族群逐漸分化南遷,其中一部分阿昌族的先民南遷到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一帶。后來一部分遷到怒江西岸,史籍上稱為“尋傳蠻”。13世紀左右怒江西岸的阿昌族陸續南遷,其中一部分沿怒江、龍川江南下遷到今隴川縣戶撒地區定居,另一部分沿大理云龍、保山騰沖方向遷徙,最后定居于今梁河縣。明朝時阿昌族定居于從滇西到緬北的廣大地區。今天中國的阿昌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芒市、梁河縣和隴川縣。
2.德宏阿昌族服飾的類型及其區別
(1)德宏阿昌族服飾的三種類型。阿昌族的服飾文化在保留本民族服飾文化精髓的同時,也受到周邊民族的影響,產生了文化變遷。從清末到民國時期,基本形成戶撒、臘撒、梁河等三種服飾類型。
戶撒地區類型,主要是指隴川縣戶撒鄉北部的阿昌族傳統服飾。該地區未婚女孩盤辮發,穿藍色或白色的對襟、窄腰、長袖、圓擺上衣,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腰系繡花小圍裙。已婚婦女則包黑色前高后低的籠狀包頭,穿藍色、白色、黑色對襟長袖上衣,下著長筒裙,系黑色圍裙。
臘撒地區類型,主要是指今戶撒鄉南部地區阿昌族的傳統服飾。該地區女子包黑色包頭,穿藍色或是黑色的對襟長袖上衣,下著筒裙,腰扎寬繡花腰帶,小腿扎綁腿。
梁河地區類型,主要是指今梁河縣九保、曩宋鄉的阿昌族的服飾。該地區未婚女孩服飾與戶撒地區基本相同,已婚婦女戴黑色、上扁平下圓的筒狀高包頭,穿著白或藍、黑三色的對襟長袖上衣,圓擺幅,外穿繡花“掛膀”(馬甲)。下著“亂花”織錦筒裙,腰間系有織錦或繡花小圍裙。
(2)阿昌族三種類型服飾的區別。三種類型的阿昌族服飾各有其特色,但就總體而言,還是有其共同特征的。首先阿昌族服飾在色調上尚黑,并喜愛用花或絨線球瓔珞作為裝飾。無論男女服飾,都為對襟長袖,布袢扣。已婚婦女都穿筒裙,這些筒裙在織造上采用提花工藝織成“亂花”花紋。
男子服飾的區別不大,通常上穿藍色或黑色的對襟長袖上衣,直擺,布扣袢。它們最主要的區別在于頭飾。今天戶撒的男子很少包包頭,比較正式的場合通常會戴上黑色的氈帽;臘撒的阿昌族男子更喜歡白色的包頭;梁河的阿昌族男子則偏愛黑色的包頭;阿昌族受漢文化的影響比較多,服飾中的傳統元素流失比較嚴重。
婦女的服飾區別很大,最明顯的就是已婚婦女所佩戴的包頭不同:戶撒女子包頭為高長籠狀,臘撒則為矮圓盤狀,梁河為上平下圓的筒狀。
3.阿昌族服飾文化的保護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阿昌族的服飾文化正在快速消失,亟須開展保護工作。
首先,要促進阿昌族民族文化意識的覺醒,從源頭保護好阿昌族的服飾文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現代潮流的沖擊,阿昌族服飾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毀滅性打擊。只有讓本民族特別是年輕一代懂得阿昌族傳統服飾的價值,增強自豪感,大家才能自覺地去傳承和保護自己的服飾文化。
其次,通過旅游開發,加強傳統服飾文化保護。近年來云南省整族幫扶阿昌族地區,在發展旅游業上已具備諸多優勢,要通過旅游開發,加強傳統文化保護。
最后,作為過去民族文化的記憶,為了更好地保護阿昌族傳統服飾,也可以采用國有文物收藏的形式由文物、博物館等部門征集、仿制收藏不同時代的優秀的阿昌族服飾標本。
因地處邊疆,阿昌族服飾仍保留有較多的傳統文化因子,如今還能見到類型比較豐富、種類比較齊全的傳統阿昌族民族服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擁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阿昌族的服飾文化雖然在其中所占分量并不大,但同樣值得我們去研究和保護。
參考文獻:
[1]曹先強.阿昌族文化大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4.
[2]王志良,文小勇.阿昌族:隴川戶撒鄉芒東下寨[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