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情是一個人理解與回應他人獨特經驗的能力,可以幫助教師理解學生、關懷自我、增強課堂教學能力、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自我成長。現代教育要求“以人為本”把教育回歸到人本身,把握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體會并真正地理解學生的想法與感受,以此來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效性并不理想。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師與學生的情感對接不足,缺乏覺察、體驗、回應與表達學生感受的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教師、課堂、知識的理解與認同。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情
共情也可理解為“同理心”“通情達理”“設身處地”“神入”等,共情是個體面對一個或多個個體的情緒情感時,首先產生與他人情感的共享,而后在認知到自我與他人有區別的前提下,對其總體狀況進行認知評估,從而產生的一種相應行為的情感反應,且主體將這種情感和行為指向客體的心理過程。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共情會增強教育的實效性,但是,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效性并不理想。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在于教師和學生的情感對接不足,學生的感受能力方面表達不足,所以,共情與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教師能運用共情的方法,有目的有規律地把握學生的情感和情緒,不僅可以培養成良好的師生關系,還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反省并且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不能缺少共情方法的運用。
1 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情運用的現實困境
1.教師方面的影響
“教師的自我探索,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斷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促進自我成長的過程。”[1]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很少花時間去了解自己、關心自己、認識自己。英國作家笛福說過:“一個要教育別人的人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教育好自己。”教師的自我探索不足會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師生關系。一些教師缺乏自我情緒管理,將生活中的負面情緒帶到課堂上,進而轉移到教學中。使師生之間的溝通產生問題,破壞師生關系,阻礙共情的發展。其次,教師的自我不足會阻礙教師的自我成長。教師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了解,就很難與學生產生共情,也就更難把共情同思想政治教育聯系起來。
2.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自我認識的偏差影響了共情的效果。第一,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現在很多學生不能正視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受到他人的指責時,往往會推脫自己的責任,不去進行自我反省,卻認為一切都是別人的錯。在受到他人的表揚和夸獎時,他們表現出驕傲自大、盲目自信和不思進取。第二,大學生對別人的人際關懷能力較弱。從小受到長輩寵愛的他們習慣了被呵護的生活,逐漸喪失了用心去理解同伴、家長和老師的能力,主要表現在缺乏同情心。[2]第三,大學生的政治觀念淡薄,公德意識差。部分大學生缺乏對自己與他人、社會的認識,不明白自己是社會中的一份子。
3.來自社會的影響
當一個嬰兒聽到別的嬰兒哭泣時也會跟著哭泣,霍卡曼(Hoffman)認為這是新生兒的反射性哭泣,也是個體的共情體現,從這個方面來看,人與社會的共情特質。攻擊行為、粗暴語言、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時有發生,在社會氛圍的影響下,共情在每個人身上的表現不同。大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場所是社會。一個人共情能力產生、發展和形成都受到社會的影響,大學生的成長受到社會的互動方式影響,還存在很多方式不利于大學生的換位思考。
2 如何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情運用
1.教師樹立共情意識,轉換教師角色
教師是否具有共情意識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情的運用效果,影響著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教師要想成為一個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須努力樹立以下兩點共情觀念:首先,尊重學生。教師在共情教育中不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感受。然后,接納學生。接納,就是要摒除對學生的偏見,不僅要接納學生好的一方面,也要接納學生令人討厭的一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指出的:“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二越來越多激勵思考;除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這段話可以說明了教師接納學生的重要性,也說明了教師培養自身共情的重要基礎。
2.加強共情訓練,提高共情學生的能力
第一,共情作為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要激發學生學習共情的興趣。一個有共情能力的人更容易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樣也有利于一個人的自我的全面發展。學校應該開展一些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共情能力,讓學生逐步樹立共情意識,這不僅有利于他人,也有利自己。第二,大學生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要鼓勵學生擺脫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學校要組織一些學習興趣小組、學習互動小組、社會調查小組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這些活動中,感受到與人合作的快樂,提高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第三,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要培養學生學會理解他人的能力。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那么存在社會中就避免不了與他人相處。總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提高共情運用的實際效果,幫助學生學會理解他人,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3.凈化社會氛圍
第一,改善社會媒介的環境。“由于傳媒的直觀、形象、娛樂性強等特點,傳媒具有德育影響源和直接的德育影響的雙重特征,即傳媒可以直接成為德育影響,且比例之高,為其他社會環境所難匹敵。”[3]現代媒體的發展應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作出貢獻。當今社會的大學生通過網絡、電視、報刊雜志等了解外面的世界,但是這些途徑的存在也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第二,形成良好的社會競爭氛圍。現在的競爭意識越來越強烈,人們在社會上也表現出越來越多的競爭和攀比,這樣的環境不利于共情的使用和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新時代情況下的大學生,也是在競爭的環境下成長和發展的,如果這個社會的競爭意識被歪曲,那就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成長。所以社會各界要提倡去創造一個合作創新的環境,為大學生的發展積極創造條件。第三,營造一個充滿愛的共情氛圍。對孩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更是社會的責任。學生在學校中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甚微。因此,國家和社會需要創造一個充滿愛的教育氛圍,讓大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去理解和關愛他人。
3 結語
共情是幫助教師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視野、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構建良好師生關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共情也能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自我覺察、自我關懷的能力,促進自我成長。但在許多社會、家庭、學校和個人因素的影響下,在大學思想道德教育中的移情法還存在著許多困難,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總結對移情法的應用,給予學生良好的共情教育,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共情方法都無法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中遇到的問題,廣大教師還需要對共情的方式方法進行探究,以此來應用于教育教學管理中。
參考文獻
[1]周錢.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共情”運用探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38.
[2]葉松慶.城市未成年人與農村未成年人道德觀的比較研究[J].青年探索,2007,(4):3-4.
[3]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93.
作者簡介
郭建新(1992-),男,江蘇揚州人,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