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聰
摘要:語文這門學科對于學生的創造能力要求頗高,同時也有著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的優勢。語文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需要從各個方面,利用各種手段來對學生進行啟發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的進行創新,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質疑
學校的教育對于培養適合于21世紀的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產生著巨大的意作用,因此,學校應該將素質教育放在教育理念中的重要位置。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也一樣,如何培養職業中學學生的語文創新能力是所有教師都需要研究的問題。
一、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能否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師有一個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教育理念。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活動中,教師不能拘泥于書本教材和傳統的教學框架,而應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主體,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以多種形式、多種方法來啟發、誘導,為每個學生撐起一片創新的天空。其次要求教師有一種開拓創新的教育教學思維,以多維度多形式的教學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那么教師在教學這舞臺里如何做好一個“導演”,引導學生出色地完成任務呢?
1.運用圖示導讀法,引導學生思考問題
圖示導讀是一種通過文字、線條、符號、圖表等來再現和強化教學內容,啟發誘導學生學習,提高學生能力,實現最佳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心理學研究證明,學習者對提供的教學形象能迅速感知,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國外有關資料證明:人對線條圖表的感知要比對語言的感知快。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運用圖示導讀能節省時間,提高教學效果。而且,它能調動學生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師生平等對話,重視課堂討論
“對話”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出現的一個新概念,它是師生在課堂互動、交流的一種新形式。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的交流主要是采用問答法,即教師設計問題,學生來回答。雖然問答法也是師生的一種交流,但這種交流并不是一種在對等關系下的師生互動,我們只能說它是一種具有強制性的、狹隘的、不自愿的牽強師生對話。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是按自己的意愿來提出問題的,而學生的回答只能在這范圍內,不管你是否愿意。另外,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又牽引學生對問題的看法走到自己的思維中來,這就是一種不自由,也是一種不平等對話的體現。“平等對話”是一種交流,它與“問答法”有本質上的區別,這種區別是理念上的。這種師生間的“對話”必須建立在對個體尊重的基礎上,排斥權威在其間的作用。它必須是一種真心的、和諧的交流和互動。
只有師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課堂才會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真正的“學堂”。課堂的討論,不但能活躍課堂氣氛,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如精讀課由教師精心設計思維訓練題,交給學生討論,而閱讀課則由學生自己就課文內容、教學重點來質疑問難,相互之間探討真理。課堂氣氛非常好,絕大部分的學生能積極思考問題并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可見,課堂討論是啟動課堂教學活力的鑰匙。只要運用得法,能讓學生融入式地接受知識,其成效是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注入式教學所無法比擬的。最重要的是,它更能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敢于發表觀點的習慣。
二、培養創新能力和質疑能力
傳統教育使學生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自由度,整天只能聽從教師的指導。從而長期形成了學生為分數而學,教師為分數而教的不良理念。傳統教育往往只強調接受或模仿,忽視創造。它要求學生必須循規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圍內解答問題,這使得學生的思維近乎封閉與僵化,缺乏應有的開拓與創新意識。它不僅制約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也使得他們缺少可持續發展的潛能。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一個不容爭辯的事實早已證明: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呂叔湘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屆年會開幕式上也講道:“如果說一種教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實際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面臨的問題有很多,他們不會沒有反應,因而他們時常會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不會都是有價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這正是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開始,許多發明家的創造正是從質疑問題開始的。因此,這種敢于提出問題的行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錯誤的看法,對他們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現出的點滴創造性,也要給予適時地肯定,以培養他們敢于發現和創新的精神。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指出:“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教師在大綱指導下有目的、有意識地使學生生疑、質疑、解疑、再生疑、再質疑、再解疑……的過程,在此循環往復、步步推進的過程中,思考、探討、發現、創造,不但要讓學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結論,更要為他們拓展足夠的空間,懂得形成結論的過程以及怎樣去掌握結論,評價結論。”于漪的話,精辟至極。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筆者認為,大膽質疑,就是要解放思想,面對問題或結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這些問題或結論是否就是絕對正確,無懈可擊?在一連串的質疑面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應是對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重視啟發學生質疑探究,鼓勵學生質疑探究,勇于大膽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探究他人未發現的問題,同時也要指導學生把質疑求知與實踐檢查相結合。如:在學生學了酈道元的《三峽》之后,學生提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這三峽總長不過二百多公里,而文中卻說:“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古今距離相差這么大,為什么?文中說“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又與七百里相矛盾,到底三峽有多長?甚至有的學生提出要通過影視領略一下三峽現在的雄偉景觀。學了王維的詩《使至塞上》有的學生提出“長河落日圓”,這“長河”指的不應該是黃河。因為按王維行動路線看,在“大漠”是看不到黃河的等。總之,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在學習的實踐中解疑釋惑,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另一方面在質疑解惑中還要留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時間獨立思考,從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在實踐中尋求答案。
總之,注重創新精神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中職生的培養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改變觀念,發揮學科優勢,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實踐,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注重每個環節、每個細節,堅持不懈,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更快、更高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歐陽芬,《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新一代(下半月)》,2014年1期
2.史敏,《試論職業學院主題班會的建設》,《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