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地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而這一問題是人類社會觀念所導致的行為造成的,為了改善地球環境人類社會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如今可持續發展教育已經成為一種教學主流思想融入到各個階段、各個學科的教育之中。而初中科學教育是是學生初步形成與世界的整體看法與認知的時期,這就使得初中科學教育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不僅是極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也極為有必要的教學行為。本文將以初中科學教育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為視角,進行一系列的系統化研究,以期為其他教學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初中科學;可持續發展教育;滲透教育
在初中教育教學過程中之所以要安排科學這一學科的學習,主要是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提供相應觀察世界的視角與方法,并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與理論基礎。在這其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要使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戰略,由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已經為世界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而可持續發展思想及戰略已經滲透到了科學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初中科學教育不論是作為學科教育還是科學窗口都應為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培養。這不僅是由于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手段,更是實現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基礎。
一、 教學中把握主次關系
首先在科學教育中有一個基本認知是初中科學教師所要注意的,即:科學教育實質上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科普教育,即使是與科學可持續發展思想結合進行教育,也應以科學教育為主,可持續發展思想滲透教育為輔。這就是說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以科普教學為第一要務,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進行滲透教育,不能夠一味地進行或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滲透教育而忽略了科學教育的科普屬性。例如:我在講解“大自然中的食物鏈與食物網”這一知識點時就為學生舉例了較為典型的食物鏈,而這一錯綜復雜的食物鏈又構成了食物網。人類在食物鏈與食物網中屬于較為高段的地位,這就決定了人類是不太注重維護大自然界的食物網的。在這里我為學生引入了科學產品:塑料袋。塑料袋作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與二十一世紀最糟糕的發明對大自然的生態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破壞作用。我在這一課程教學中為學生講解了科學中生物生態的相互關系及人類科技產品典型代表對于這一生態的相關關系,告誡學生在生活中要盡量少使用塑料袋,尋找其替代品。在這一教學中我既沒有偏離“食物鏈與食物網”這一生態科學教育的主體,也相應的進行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滲入。
二、 教學中加強教材與可持續發展觀點的結合
這里指向的教材并不限定在科學教育課本上,作為科普性質的教學應當與生物、地理、物理、化學等學科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這些教學科目及教材的聯合教育,最大程度上發揮科學教育在科普教學上的作用。而對于除科學以外的其他三門學科教學而言,可持續發展教育一直貫徹在其中。作為科學教育的教師而言要善于利用這些學科的教學資源,使學生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我在教學“能源可持續利用及再生能源”這知識點時,就引入了學生在物理、生物中所學習到的知識,如生物運動需要消耗生物質能、可再生能源有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等。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并不是對這些知識點的重復教學,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引申教學補充到科學教育中。如現在大部分學生將學校內的路燈都置換為太陽能、風能、電能相結合利用的路燈本身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行為。我則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進行科普教育,在學生認知這些能源類型的基礎上為學生進行這種復合能源路燈的工作原理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優勢在于不僅使學生的科學知識與可持續發展思想得到了有效擴充,還為學生的其他學科的學習進行了有效復習,是一種一舉兩得的教學方式。
三、 創新滲透教學的方式方法
對于初中科學教育本身而言是在一定條件下對學生的世界認知及看法的補充教學方式,這就使得科學教育過程中有許許多多的變數。如不同地區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教育教學資源,資源優勢明顯地區的學生對科學教育的補充依賴性就較小。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教材作為一種整體性編撰的教學輔導材料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社會發展變化的節奏卻是很快的,這就使得科學教材在出版后可能就已經跟不上實際情況的變化發展了。因此科學教師要明確這一點,在科普教育中不能按部就班的進行教育教學,要依照實際情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有效探索,以創新滲透教學的有效方法。
結語:教師作為教學活動設計進行的主導者,在課堂教學中處于優勢地位,這就使得教師肩負了一定的責任,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想要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就要不斷的對自己提出更高的教學要求,不斷的進行充電學習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科學發展變化。要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要提高可持續發展教育意識與相應的視野與知識面,這樣的科學教育課堂才是生動有趣、充滿活力的。
參考文獻:
[1]陳黎. 初中科學教學中滲透可持續發展教育方式及策略研究[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6):127-127.
[2]蔡靈燕. 略談初中科學課中滲透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及建議[J]. 成功:教育版, 2011(8):16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