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龍
數學教學的思維訓練,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主陣地,所以,要把思維訓練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各個方面。激發學生思維動機,理清學生思維脈絡,培養學生思維方法,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發學生思維動機
動機是人們“因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映”,它是人們行為活動的內動力。因此,激發學生思維的動機,是培養其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
教師如何才能激發學生思維動機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教師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從學生自身生活需要出發,使其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不論是開始的復習,還是教學新知識,還是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的進行培養。例如復習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教師給出試題以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后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二、理清學生思維脈絡
認知心理學家指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寓于知識發展之中的。”在教學中,對于每一個問題,既要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它下聯的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思維,并逐步形成知識脈絡。我們教學的關鍵在于使學生的這種思維脈絡清晰化,而理清思維脈絡的重點就是抓住思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
1.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始點。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后銜接、環環緊扣的,并總是按照發生—發展—延伸的自然規律構成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如果這個開端不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或思維特點,學生就會感到問題的解決無從下手,其思維脈絡就不會在有序的軌道上發展。
2.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轉折點。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此時教學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轉折,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總之,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維脈絡,注意思維過程中的起始點和轉折點,才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思維訓練的重點所在。
三、思維方法研究
關于思維方法研究:我們遵循思維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研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能力形成的特點和思維品質不斷優化的過程,結合課堂教學特點,探索研究思維的方法。1、表述法。就是指學生用口頭和書面語言把思維過程表述出來,講清思維過程,寫清思維步驟,使內部思維外顯化。并促進思維過程條理化、具體化、明確化。2、圖表法。就是指導學生將思維過程用圖的形式展示出來,如應用題的線段圖、分析圖,工作問題表格式分析等(此法對學生的思維水平要求較高,適用于高年級)。3、操作法。就是指導學生將想的過程通過學具、電教媒體等形式展示出來,以內部思維指導外部操作,將內部思維轉化為外部動作。(適用于低年級與幾何圖形類知識的教學)4、滲透法。就是把思維的方法、思維策略等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立足課堂,以典型的知識內容為媒體,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相應的思維過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5、專項訓練法。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精選相關內容,進行專項訓練,如各種類型應用題的題組訓練,根據具體題型,要求學生理解并掌握分析的思維過程或綜合的思維過程等。6、互學法。就是指導學生互相交流解題思維過程,以及解題時思維方法、思維策略等的選擇過程,從而達到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學生之間的思維能力、知識結構、語言表達等方面相當接近,所以他們的互學更能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數學本身就是思維的過程,數學能力的核心是思維。如何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這個話題還有待于我們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
四、培養學生思維方法
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常常需要把面對的問題通過轉化、分析、綜合、假設等變化成已知的數學問題。在這個思維過程中,要依據具體情況恰當地運用分析與綜合、具體與抽象、求同與求異、一般與特殊等思維方法。
1.分析與綜合。總起來說,思維就是通過分析、綜合來進行的。所謂分析就是把已經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在認識中分解開來。分析的方法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就是由問題入手,逐層確定解決問題的條件。所謂綜合就是把原來還沒有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在認識中建立起來。綜合的方法應用原來還沒有認識到的事物之間的聯系,在認識中建立起來。綜合的方法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就是由條件入手,逐層確定能夠解決的問題。
2.具體與抽象。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從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發展學生思維的“著眼點”應放在逐步過渡上。教學中,結合知識內容,精心組織操作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事物具體化。
3.求同與求異。有些數學知識之間既有差別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恰當地運用求同與求異的思維方法,通過對相關知識的比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4.一般與特殊。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共性與個性。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數學知識的一般性與特殊性,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知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從而使學生樹立起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靈活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