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俊霞
摘要: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深化和改革,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全面促進小學科學教育教學創新和改革。當前小學科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制約了小學生的發展,為此文章針對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加快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改革。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措施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時期,小學生的好奇心極強,并且想法十分大膽,對于新鮮事物也有較強的探究欲望,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黃金時期,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中融入與學生認知能力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進而有效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效掌握科學知識,為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一)缺乏科學課程資源和教學設備
小學科學這門課程具備很強的實踐性,學生需要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才能真正掌握科學知識,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實驗設備的操作,但是,當前很多學校缺少科學實驗設備,有關于科學課程的教學用具也嚴重不足,導致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無法利用道具和實驗設備開展教學活動,學生智能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習科學知識,導致無法收獲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也對科學這門課程的學習失去興趣[1]。
(二)統一化的教學方案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當前小學科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班級中的學生較多,學生的學習能力各不相同,而教師制定的教學方案只有一套,因此,有部分學生不能良好的掌握教學內容,導致無法進行后續的深入學習,對學生的學習帶來不利影響。此外,班級中的學生數量多,科學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實踐才能有效掌握知識,給教師教學也帶來了壓力,實驗設備有限、課堂時間有限,因而無法在一節課之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實踐當中,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的綜合能力也無法得到培養。
(三)小學科學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學校對科學課程的教育教學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認為考試中所占的比例較小,因此不需要作為教育教學的重點,導致很多學??茖W教師的師資力量薄弱,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無法應用有效的教學策略,通常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科學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科學教學的水平較低[2]。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知識也在不斷更新中,但是教師并沒有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無法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課外知識,不利于學生構建科學知識結構,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二、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的解決措施
(一)加大對科學教育教學的投入力度
學校應該重視科學課程的教學,招聘科學專業教師,加大學??茖W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從而有效提高小學科學教學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學校還需要對科學教學投入大量的資金支持,在學校中建立實驗室,并將實驗器材、電腦等設備配備齊全,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科學學習環境[3]。同時,要安排專人對實驗室進行管理,從而保證學生在實驗室中能夠按照規范進行操作,提高實驗安全性,當學生離開實驗室時,需要對實驗室中的設備進行清點和整理,從而保證實驗室的秩序。
(二)提高科學教師綜合素質
小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發揮著指導作用,因此,教師首先必須要對科學知識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把握全新的教學理念,才能切實提高小學科學的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校應該積極展開培訓活動,培訓內容主要有科學知識、教學方法、科學素養等,從而讓教師了解最先進的科學知識,應用創新的教學理念,在培訓過程中,教師之間也能互相溝通教學方法,取長補短,從而在不斷的經驗交流中優化教學策略,提高科學教學水平。
(三)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科學教學質量
1、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任何科目的學習都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小學科學同樣如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營造活躍的學習氣氛,故而讓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科學知識,避免了傳統教學的枯燥感[4]。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二節《動物怎樣繁殖后代》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多張動物圖片,首先讓學生認識這些小動物,并對小動物進行分類,之后教師引入教學主題,為學生播放教學視頻,學生能夠看到雞、小鳥會下蛋,青蛙和魚會產卵,小貓、小馬能夠生出小寶寶,學生便能掌握不同動物的繁殖方式。
2、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在小學科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為有效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實踐當中,通過積極動腦思考,開發學生的智力;通過親自動手進行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實踐當中體會科學、喜愛科學[5]。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節《我們周圍的土壤》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室外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采集土樣、觀察土壤,學生通過觀察之后發現,土壤中含有一些小石頭、沙子、枯枝落葉、蚯蚓、小蟲等,同時也會在頭腦中產生疑問,為什么土壤當中會含有這些物質,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帶著疑問來進行深入的探究。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采用各種方法對土壤進行細致觀察,并且分辨出土壤中的黏土和沙,同時做好觀察記錄,之后再進行進一步探究,讓學生對比黏土和沙的不同,并通過實驗證明黏土和沙的滲水性。在實踐中,學生可以充分體會到動手操作的樂趣,發現科學的神奇之處,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科學教學效果。
結束語:
在小學科學教育教學過程中,為改善當前的教學現狀,應采用創新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積極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也有利于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的創新和改革。
參考文獻:
[1]張志力.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才智,2013(24).
[2]王振樓.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初中生優秀作文,2015(16).
[3]劉平.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神州旬刊,2015(12).
[4]鄭春舉.小學科學教育教學現狀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36).
[5]鄭應新.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現狀及對策[J].新課程學習·上旬,2015(3):18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