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
小學數學新教材的設計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關注并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內容豐富、畫面生動、色彩鮮艷。最吸引學生的便是那一幅幅色彩鮮艷的主題圖,里面包含; 生動有趣的故事,蘊藏了形象逼真的生活情境,給枯燥、單調的數學賦予了生機,讓數學變得更加可親,從而拉近了數學與生活、數學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為我們教師引導學生從已有經驗出發,通過熟悉的情境進行數學探究,從而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含義,為認識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那么,如何才能用好教材的主題圖呢?
首先,我認為:在使用主題圖之前,必須先正確認識主題圖,用心地領會主題圖的內涵,并在此基礎上靈活地使用,這樣才能真正的發揮主題圖最大的價值,使它真正有效地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主題圖的內涵豐富,凝結了諸多編寫者們對教育理念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深入研究主題圖,切實把握主題圖的內涵是用好主題圖的前提。我們教師要用好每一個主題圖,只知道其主題圖的含義還不夠,還要明確理解主題圖的特點。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中,乍一看,該主題圖好像是在給學生們展示手工書上做“風車”的步驟,但是結合單元教學,再從數學角度去思考,主題圖展示的各個環節整個就是圖形的變換過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變換過程。領會了這一主題圖的深意,我們就不會把一節數學課上成一節手工課了。再如:一年級的上冊“1—5的認識”,看起來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內容,但是細細品嘗你就會產生疑問,為什么一幅圖畫上會有那么多種大大小小的不同種類的動物,天上的太陽、云朵,還有在參觀的小學生和老師,還有樹和花朵。怎么都不用一種動物表示就可以呢?我們都知道自然數的產生,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初階段,人們不會用數來表示物體的多少,而是用一一對應的方法來進行比較的。隨著發展,人們漸漸地把數從具體物體的集合中抽象出來?;貋恚S著文字的發展,人們在用刻線表示數的基礎上,又逐漸地創造了抽象的符號。例如,“Ⅰ”“Ⅱ”發展為“一”“二”等等。如果教師不能深刻挖掘出主題圖所表示深刻的數學內涵,那教師就只能表面地讓學生理解自然數的意義。因此,作為教師,應該深刻、透析地理解主題圖的數學內涵。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熟悉的情境中,聯系起自己身邊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實踐活動,感受數學知識的含義,經歷數學知識產生過程,認識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數學意識、問題意識。
其次,要用好主題圖,教師在正確認識主題圖、領會它的內涵的同時,也要考慮怎樣靈活使用,才能達到主題圖在教學中的優化作用,使我們的課堂教育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的主題圖作為一個內容豐富的數學信息場景,對“主題圖”的教育教學價值的體現與教師的對于“主題圖”呈現方式有著直接關系。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下面幾點有效的做法。①、分層展示主題圖。根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他們不可能一下子就置于非常復雜的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這樣只會讓他們東扯一句,西扯一句,無所收益。此時,教師可以按照各個場景層次出示,每逢出示一個場景,就引導學生收集信息,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老師的合理安排才能使“主題圖”發揮重要的關鍵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的探索過程提供了思維表象,激勵了學生探究的熱情,促使學生生活經驗不斷數學化。②、動態展示主題圖。教材中的“主題圖”在課本上表現除了時都是靜止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自制課件、提供動手操作材料等手段協助教學,讓靜態的主題信息資源轉換為動態的情境,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合理地提出數學問題,自主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我們的處理,原本靜態的主題圖變成了動態的演示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③、 故事展示主題圖。 講故事是低年級兒童最感興趣的學習素材,用故事的形式來演繹“主題圖”情境,不僅會引發學生驚奇、新鮮、親近的兒童情趣,更有利于產生積極的情感,幫助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順利、正確地掌握新的學習內容。教材中有許多以擬人化創設的情境“主題圖”,這些我們都可以把它編成童話故事。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上冊“0的認識和有關的加減法”的時候。我編了這樣一個兒童故事并我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星期天,小猴到外面玩,它口渴,就回家,但是媽媽不在家里,小猴隨手就拿起盤子的桃子吃。引導:盤子里有幾個桃子?可以用哪個數字表示?(課件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歡吃桃啦!吃了一個,兩個……最后吃完了盤子里的桃子。問:你看到了什么?盤子里還有幾個桃?可以用哪個數字表示?這樣學生們很快就在故事情境中,認識到了“0”的意義。④、適時展示主題圖。新教材的一大編寫特色就是以“主題圖”的形式,通過畫面場景來呈現所要教學內容。而對于“主題圖”的呈現時機的把握,更是成為我們課堂教學的重要問題之一。一般情況下,教師們會選擇在上課一開始就出示“主題圖”,然后讓學生觀察、提取有效的數學信息后再進行新知識的教學。但是,如果能恰當選擇“主題圖”的呈現時機會使得你的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我教學“9加幾的進位加法”教學中,我把主題圖的呈現放在了課末,在學生已經歸納了很多種算法的基礎上,再出示運動會主題場景圖,問:“這是我們學校運動會的場景,你能從圖中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嗎?”這個問題的提出一目了然,學生馬上就會領悟到主題圖的隱性資源,并回答如:“跳繩的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幾人?”師:“這個問題誰能解決?”生:“3 +9=12?!睅煟骸斑@里的3、9各指什么?”生:“3指跳繩的有3人, 9是指踢毽子的有9人?!弊穯枺骸斑@個算式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呀?”生:“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12人。”從這樣的一個環節我們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主題圖的運用真正的落實到了實處。平常把主題圖放在前面出示,而本次把主題圖作為拓展延伸的內容,應該說更加有效地體現了教材原有“主題圖”的意義和作用。由此可見,主題圖不一定要放在課前,而是要考慮到什么時候呈現會更合理、更有效?什么時機呈現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我們要適當把握,靈活地處理呈現的時機,使主題圖充分體現出其所蘊涵的內涵和價值。
教材中的主題圖是一種方向,一種理念。我們在使用任何一個主題圖時,都要好好把握其內涵,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常的教學中要挖掘主題圖豐富的內涵,活用主題圖,使主題圖能夠有效地為自己的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