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金
摘要 在清史教學之中,近年來引入西方最近研究成果,逐漸對于清史教學有著三種解釋框架,從而某種程度上補正我們在開展清史教學之時,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中原中心論”和“漢本位”的史觀局限。但西方學者在利用各種社會學科理論開展清史研究之時,往往忽視有別于西方的歷史經驗。這些務必在課堂講學或是課余輔導之時,要加以保持注意。
關鍵詞 清史教學 西方中心主義史觀 歷史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29
在中國史教學之中,清朝作為最后的大一統王朝,備受關注。這是不僅是由于它是離我們最近的王朝,而且其史料卷帙浩繁。其中除了漢文之外,滿文、蒙古文、藏文、察哈臺文等民族語文史料也是蔚然大觀。無論就清代史料的數量還是語種而言,都比此前任何朝代都要豐富。在西方學界,啟蒙時代思想家黑格爾的觀點一百多年來一直大行其道。他認為歷史是線性發展的進步進程,與不斷前進的西方相比,中國不過是一個停滯不前的社會而已。黑格爾的觀點為西方中心主義史觀奠定了思想基礎,西方史學家大多將其觀點奉為圭臬,認為與西方相比,中國作為東方專制國家,只有在西方的推進之下才能走出黑暗的中世紀。因此在西方國家各個大學之中,一般將中國歷史置于東亞系或東方系,而認為中國直到近代只與西方發生聯系的時期才算有歷史,才能被列入歷史系教學研究范疇,即晚明以降,主要是清代。由此,在西方中國史研究之中,清史一直是顯學。近年來在國內清史教學課堂之中,從西方,尤其是美國學者引入越來越多的學術觀點,他們以全新的視角來詮釋清朝。這不僅對開拓學生視野,結合多語種史料對于同一問題的闡述,深化知識結構,促進清史教學研究不斷深入,有著積極的教學作用。
1清史教學的三種課堂教學解讀視角
現將歷史系學生所接觸的清史研究觀點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課堂解釋框架。
第一種課堂解說框架是以耳熟能詳的中國王朝史為基礎,即從夏商周一直延續元明清,強調中國歷朝歷代變遷連續性,清承明制,即中原王朝視角。這在清史教學之中,一直是傳統的且占有主導地位的觀點。
第二種課堂解說框架是以內亞草原視角來解釋清朝崛起和開疆擴土。這種視角被狄宇宙(DiCosmo)加以系統理論化。內亞草原帝國模式被狄宇宙加以系統理論化。他認為,內亞游牧民對于定居社會所采取的貿易一襲擾模式(Tradeor Raid The-ory)釋放出巨大的動能,由此奠定了內亞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中的中心地位。他根據內亞歷史的周期性從游牧政體不斷進化的過程中提煉出4種不同的政權形態。首先是以匈奴(公元前209年一公元前60年)為典型的納貢帝國(Tribute Empires,公元前209年一公元551年)階段,這時候游牧政體的健康運轉依賴于它持續從定居文明(如中原漢地)或其它游牧部落榨取資源作為貢賦的能力,不過這種奇特的機制也會因進貢國家和部落的反抗而變得非常脆弱,從而導致帝國政治結構的解體。緊隨其后的就是貿易一納貢帝國(Trade-tribute Empires,551-907年)階段。在此階段游牧政體不僅繼續采用勒索貢賦的體制,而且還廣泛參與長途或地區貿易。這一周期的主要政體就是前突厥汗國和后突厥汗國(公元552-630年,公元680-745年)、回鶻汗國(公元744-840年)。特別是就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而言,遠程中介貿易作為收入的來源與收取貢賦同等重要,這是通過與中亞商人的緊密聯系而發展起來的。這種聯系也促進了宗教傳播,例如佛教、祆教和景教傳到突厥汗國,摩尼教傳到回鶻汗國。不過這些政體的基石也很脆弱,因為它們也要依賴有能力索取歲貢和維持貿易控制。第三周期就是進入二元行政管理帝國(Dual-administration Empires,公元907-1259年)階段,游牧政體掌握了有關農業社會的足夠知識和行政管理方法,從而能直接統治定居地區,使得索取貢禮的重要性降低,而更傾向于直接征服和管理。這種類型很明顯地體現在中國北方建立的契丹遼朝(公元907-1125年)、女真金朝(公元1115-1234年),很大程度上在蒙古人統治時期得到重現。遼和金大體上建立了分別管理定居和游牧人口的體制。不過成吉思汗統治下的蒙古帝國起初建立的體制更接近貿易一納貢類型,直到窩闊臺統治時期,隨著回鶻和其他內亞人在其統治中占據顯赫的角色之時,才逐漸轉變為征服和直接管理。向直接收稅帝國(Direct taxation Empires,公元1260-1796年)的階段轉變致使游牧帝國不再依賴索貢,而是從被征服地區(主要是定居社會)榨取資源。蒙古統治轉型的最后一步是形成一種新的管理類型,可見于忽必烈征服南宋(1279年)以及旭烈兀征服波斯后建立的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在中國、伊朗和中亞的繼承人們都非常重視控制和貿易。游牧政權傾向于越來越仰仗直接統治和剝削定居社會地區的這種趨勢。這種類型也體現在西方建立并發展起來的奧斯曼帝國以及東方的清帝國。由此他將清朝直到乾隆于1799年過世為止認定為內亞草原帝國演變的最高政體形態。
第三種課堂解說框架是以世界史視角為基礎,基于“歐亞類似論”(Eurasian Similarity Thesis,簡稱為EST),將中國納入早期現代世界(Early Modem World),通過遼闊的海上交往聯系,在歐亞大陸沿海地區推動白銀等貿易商品、技術(熱兵器等)、食用作物(玉米,煙草,馬鈴薯等)、人員流動(傳教士等)以及某些思想之傳播流動的世界體系之中來加以考察,表現在根據清廷重用傳教士,繪制新式地圖,圖述民族志以及邊疆管轄方式等方面,這些都媲美于沙俄帝國、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從而將清朝列入早期現代帝國行列。其代表學者是濮德培(Pet-erC.Perdue)等人。濮德培指出:“一旦擺脫民族主義的元敘事(metanarrative),我們也可將清朝與歐亞大陸的其他帝國的形成加以比較,清帝國遵循著與早期現代世界其它海洋和大陸帝國相聯系的模式,因而更像一個殖民帝國。”
不過值得指出的是,在主張清朝是內亞草原帝國或早期現代帝國的學者之中,卻有人甚至某種程度上提出清朝不屬于中國傳統王朝的觀點。其實對于清朝是否代表中國的觀點,已早有定論。在清朝初年的康熙年問爆發的“禮儀之爭”,就反映出清帝以中華王朝文化為本位,對于羅馬教廷認為中國儒家的祭孔及祖先崇拜違背天主教教義的說法,康熙帝加以駁斥:“覽此告示,只可說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況西洋人等,無一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
2結語
西方學者在清史研究之時,往往能夠利用漢文,滿文,蒙文,察哈臺文、藏文以及域外其他語文材料,從世界史或內亞史視角來審視清朝,這在某種程度上補正我們在開展清史教學之時,不可避免地顯露出“中原中心論”和“漢本位”的史觀局限。但如果刻意標新立異地將清朝的“內亞性”或“歐亞近似性”過度放大,進而提出清朝并非中國王朝的觀點,那就會本末倒置,滑天下之大稽。西方學者擅長利用各種社會學科理論開展清史研究,但由于一些理論根植于西方背景之下,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中心主義的烙印,他們在清史研究中運用這些“普世性”的研究理論之時,有時忽視有別于西方的歷史經驗。由此,我們清史教學工作者們在課堂講學或是課余輔導之時,要對于學生加以正確引導,在鼓勵他們學習包括海外的清史研究成果,開闊視野的同時,也要培養他們學術思辨能力,對于舶來學術觀點要批判性加以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