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劉素霞 李雯
摘要 為了適應全球化的趨勢,高校紛紛開設雙語專業課程,教師積極參與雙語專業課程的開設及建設,但是在教學中發現,雙語教學與傳統中文教學不同,目前雙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不佳。本文運用柯林·貝克教育模式對雙語專業課程的教學進行探討,從“輸入-情景-過程-輸出”四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以保證并提升雙語專業課程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關鍵詞 雙語教學模式 柯林·貝克教育模式 雙語專業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56
未來的社會是國際化、全球化的社會,大學生在畢業,走向社會時應該擁有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自己專業能力。為了適應這種現狀,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能夠在國際舞臺上表現自己的國際性人才,各地高校紛紛開展了雙語教學。從一般意義上來講,雙語教學是指用非母語進行的部分或全部非語言學科的教學。目前就我國而言,各大高校所進行的雙語教學,一般指用英語(全部或部分)進行的專業課的教學。因此,本文將雙語專業課程教學界定為,以英語進行部分或者全部的,針對本國學生的專業課程的教學。
我國教育部對雙語教學非常重視。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第一次從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提到雙語教學的意義和目標,要在信息技術等國家發展急需的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為了迎接新形勢的挑戰,為了讓大學生學習、熟練運用專業英語,提高他們對全球化的適應能力,國內各大高校,尤其是重點高校開始開設雙語專業課程。在推動雙語專業課程教學,鼓勵各大高校擴大雙語教學課程的數量的同時,教育部非常重視教學質量的提升,也進行了很多的嘗試和教學的改革。2007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布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各大高?!扒袑嵦岣叽髮W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意見》指出,要“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
從2001年到現在,十幾年來,教育部及財政部投大量精力、人力及財力,推進、鼓勵及資助高校及教師進行雙語專業課程教學的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效推動了高校的國際化,提升了大學生的國際適應能力。但是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師上課很辛苦,但是雙語教學質量不高,甚至學生出現抵觸心理。事實上,絕大部分雙語專業課程的教師對課程非常重視,兢兢業業備課,認認真真上課,從專業英語詞匯、課程作業或者考試卷面等方面進行嚴格考核,希望學生能夠得到更大的收益與進步。但是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不僅僅是教學材料的準備,考核的嚴格程度,還包括其他因素,如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管理,情景的準備與呈現等??铝帧へ惪嗽诮梃b鄧金(DunkSn)等人在語言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了具有創新性的雙語教育模式??铝帧へ惪嗽陔p語教學模式中,列出了影響雙語教學的四個方面,即雙語輸入、習得過程、雙語輸出與語言情景,他對每個影響方面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做了詳細闡述??铝帧へ惪耸紫葘⑤斎敕矫娣譃榻處熭斎牒蛯W生輸入。教師輸入不僅僅包括了雙語教師的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還包括運用兩種語言和傳遞兩種語言的能力;學生輸入主要包括了對雙語學習的態度以及動機等。其次,他認為雙語輸出方面應包括學生使用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還有其對兩種文化的認同感等。第三,關于語言情景方面,包括社會、語言、學校、課堂和課程性質等形成的氛圍、情景等。最后,習得過程是指在雙語專業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的程度。本文將從這四個方面對雙語專業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與解決。
1雙語輸入方面
在柯林·貝克雙語教學模式中,涉及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因此在考慮雙語輸入的時候應該包括教師輸入和學生輸入。在教學中,教師輸入起到主導作用。雙語專業課程的教學與中文教學有所不同,雙語課程的核心是用英語來講授專業課程,并不是簡單的背誦專業英文單詞。雙語教師不僅僅要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而且英語水平的要求也不低,要能夠用英語來講解專業學科的知識。當雙語教師英文水平達不到要求時,由于教師需要思考措辭,因此會影響教學技能發揮,導致其較長時間的單向講授(Klaassen&De Graaff,2001)。Olsen&Huckin 1990;Vinke et a1.(1998)也認為當教師授課時的臨場發揮能力降低時,會導致再傳授學科內容時,表述的清晰度和準確度降低。t41Vinke(1995)通過調查發現,雙語教學中,非母語授課教師講解的教學材料少于母語授課教師。因此可見,當教師本身的雙語能力、語言學知識、文化知識或者教師教學能力與態度存在不足時,整個教學都受到影響。雙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較高,學??梢酝ㄟ^對現有師資的培訓和引進先進人才,提升教學的輸入質量。在對現有教師培訓時,可以與高水平國外大學進行交流,不僅僅提升了教師的英文水平,還接觸到了學科前沿。
雙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語言潛能、性向、態度、學習語言的動機以及語言與文化背景也會影響教學效果。當學生的英文水平較低的時候,學生根本無法跟上教師的講課進程,學生的心理受到打擊,不愿繼續努力,甚至放棄該課程的學習。雙語教學是用英文講授專業課,希望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同時提高英語的綜合能力。但是當雙語輸入方面出現問題時,學生對語言和知識學習收獲的不是“1+1>2”的效果,而是“1+1<2”,甚至是“1+1<1”的效果。學生不僅沒有提高英語綜合能力,也沒有學習到專業知識,還對雙語教學產生了厭煩的心理。因此可以考慮對學生進行激勵,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引導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幫助他們度過學習瓶頸期。
2語言情景方面
柯林·貝克雙語教學模式認為,社會的性質、語言的性質、學校的性質、課堂性質以及課程性質等等都會影響到雙語教學語言情景方面的效果。實際上在以往的研究中,語言情景方面的影響經常被忽略。不少高校進行雙語教學時,教師拘泥于教材,學生也僅僅在課堂時讀讀專業英文,完全沒有學習雙語的氛圍。這與學生面對的全球化趨勢是不符的。因此,讓學生意識到雙語專業課程的重要性以及形成學習的氛圍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應該主動承擔設計教學語言情景的工作。首先,雙語課程的教師應鼓勵學生關注本學科國際上最新進展。承擔雙語教學的教師專業水平都不低,可以將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等用英文進行展示與介紹,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并進行交流。其次,在講授課程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教學材料傳遞信息,例如與課程相關的英文音頻、英文視頻等材料,加深教學材料的感染力。教師還可以邀請相關外國專家、從業人員開展英文講座、座談會等,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學生不僅僅接觸到了學科的最新進展,專業的實際操作情況,還提高了興趣。這樣,根據不同學校、課程等不同性質,選取適合的方法,營造出雙語教學所需要的英語語言環境和氛圍,為學生提高學習積極性,學好雙語課程打下良好基礎。
3習得過程方面
在雙語習得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認知的能力,還需要積極的態度,以及師生和學生內部的互動。這點在柯林·貝克的雙語教學模式,及Long(1983、1996)的交互假說都有涉及,他們認為單純依靠和理解輸入并不能使學習者獲得語言應用的能力,雙向交際對語言習得具有促進作用。但是通過調查發現,在雙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熟悉程度是減少的(Klaassen&De Graaff2001;Airey&Linder 2006,2007)。在課堂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因此教師首先要清楚學生在學習雙語課程時態度、動機等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對教學的設計,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先進教學技術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課堂提問、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來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一般意義上要避免單向的講授,鼓勵學生進行互動,引導其進行用英語進行闡述,適時加以肯定,這樣可以進入師生互動的良性循環。同時,還要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幫助他們成立小組,在進行小組內部充分探討基礎上,鼓勵和形成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教師適時加以點評與分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獨立思考,又可以相互學習,充分激發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在雙語教學中,要開展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提升他們的積極性;開展并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與競爭,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與熱情。
4雙語輸出方面
雙語輸出應該是在前面三個方面發揮作用之后的衡量、考核。但是它不僅僅包括以漢語及英語的專業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還應該包括對專業課的英文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兩種文化的認同感等。因此,在對雙語輸出進行衡量與考核的時候,不能夠僅僅依賴卷面考試,應將考核形式多樣化。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學科熱點以及學科最新進展等,布置相關作業,可以包括個人作業及小組作業,可以是課堂陳述、文獻綜述、實驗設計等。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之中。這種考核的多樣化及貫穿性又反過來促進教師與學生的輸入、互動、關注習得過程等。
我國高校的雙語專業課程的教學數量大大增加,教學質量也應該有進一步的提升。柯林·貝克的雙語教育模式涵蓋了整個教學的過程,包括“輸入-情景-過程-輸出”四個方面,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往復循環的。只有提高輸入質量,設置語言情景,設計習得過程,關注輸出考核,才能更好地保證和提升雙語專業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