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芳琳
摘要 闡述揚棄人的交往中的異化現象,實現真正人的交往。全球化背景下,普遍化交往推進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最終達到馬克思的理想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在“一帶一路政策下,交往更加頻繁、密切,這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詞 人的交往 世界歷史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A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6.080
1異化的揚棄——真正人的交往展望
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為了生存,他們會通過建立交換關系而取得彼此所需的生活資料。在生產力不斷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的背景下,人們在生產中出現了社會分工,進而產生私有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呈現出有產者與無產者之分,階級也就應運而生。階級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階級對立,存在階級斗爭。馬克思指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說來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边@種現象即異化。異化意味著工人的辛苦勞動卻在為自己鍛造枷鎖。階級斗爭所體現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社會的基本矛盾。舊的生產關系中,統治階級運用政權手段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和根本利益,維護原有的生產關系,捍衛自己的統治權力。而被統治階級在長期飽受欺凌和壓迫的境況下,會覺醒,會聯合起來進行反抗,推翻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方式,從而形成新的社會發展階段。階級斗爭的必然結果是舊的專政被新的專政取代,因此,只要有階級斗爭的社會,人們之間是“異化”的交往模式。而無產階級專政取代資產階級專政同樣是階級斗爭的結果。
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無產階級只有先奪取政權而后才能建立自己的階級統治,這是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萌芽。馬克思指出:“如果它的統治就象無產階級的統治那樣,預定要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態和一切統治,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倍鵁o產階級專政首先是先成為統治階級,其次通過階級斗爭取得政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出:“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币虼?,這個時候,無產階級可以發起斗爭,推倒資產階級,消除私有制,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從而無產階級得到政權。馬克思提出無產階級只有獲得解放,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創建工農聯盟,開展無產階級革命,最終建立自己的政權。無產階級專政學說是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主干,而把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相結合孕育出的毛澤東思想,就是這一學說的應用。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消除了階級斗爭,人的異化現象減退。
在階級社會中,只要消除了生產資料私有制,階級也就不復存在。無產階級專政中,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接著消滅剝削和階級,從歷史舞臺中清除出剝削階級,最終邁向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馬克思指出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這時,人的交往不存在任何的利益關系,實現真正的人的交往。
2交往普遍化: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的驅動力
馬克思認為,普遍交往形成每個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來往,也促使人類歷史逐漸走向世界歷史。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他們的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詳細論述了歷史、世界歷史并解釋世界歷史的內涵。隨著人的活動日益增加,生產和交往方式的改變,每個民族中勞動的分工也隨之消失。沒有了分工,人們之間開始進行普遍交往,而“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p>
在分工和交往逐漸擴大的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商業與生產分離開來,商人們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把他們經營的范圍擴大到其他地區,交往突破界限,并且每個民族交往中形成各種關系,關系越來越密切,這樣,也就形成了世界歷史。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開辟了新航路,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每個國家不再封閉自守,開始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彼此依賴的局面,交往日益頻繁和深入,最終達到普遍化交往。
馬克思還指出,世界歷史并不是原本就有,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交往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現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伴隨不斷產出的發達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方式,交往方式不斷更新和變換,交往范圍也逐漸延伸到世界領域。這就為歷史走向世界歷史提供了前提條件,鋪墊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具體體現在:第一,一個民族的自然資源和原料生產可以引入和利用其他民族的,生產出來的成果除了滿足于本民族的需要之外,還可以被其他民族使用;第二,產品的銷售渠道日益拓展到世界各國,呈現出世界性的產品流通,各個國家可以共享所有產品。總之,在交往普遍化的形勢下,各民族之間摒棄閉關自守狀態,開始交往,并在相互依賴和制約中生產和生活,也就實現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正如馬克思所舉的例子:“如果在英國發明了一種機器,它奪走了印度和中國的千千萬萬工人的飯碗,并引起這些國家的整個生存形式的改變,那么,這個發明便成為一個世界歷史性的事實?!边@說明每個民族問的物質資料彼此依賴,交往的普遍化發展,為世界歷史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在資本主義大工業時代的世界歷史,各民族問存在剝削并發生著斗爭。如馬克思所說,生產力和分工處于什么階段,民族之間的交往就處于什么階段?!俺嗦懵愕睦﹃P系”性質的交往屬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使生產力落后、內部交往不發達的民族只能從屬于生產力和交往發達的民族。而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以交往普遍化過程中所運用的工具為物質基礎的。隨著交往范圍的擴大化、交往方式的多樣化和交往關系的密切化,交往逐步發展成世界交往,也推動了世界歷史的進程。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世界交往的歷史只能是一部充滿血和淚的歷史。由此可以看出,世界歷史在資本主義社會下,不是真正的人類史。只有把世界歷史放入共產主義社會,才是真正的世界歷史,交往也就到達了世界性的交往。
3真正人的交往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個性得到徹底解放,沒有分工和異化力量的壓迫、束縛,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愿和想法,隨意支配自身的行為和活動,達到真正人的交往和自由全面發展。而馬克思指出,人的所有力量的全面發展就是所謂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就依賴于人的活動的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擴展,依賴于普遍化交往。
普遍交往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基礎。馬克思認為,交往的普遍化發展,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基礎,也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個人擺脫了各種束縛,不是現象的或設想的全面發展,而是實實在在的實現全面性。假設生產力的發展僅僅體現在局部,“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下,必然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生存于如此的環境下的人們根本得不到全面發展,僅僅只是為了生存而勞動。因此,馬克思提到,人們想要在自己理想的范圍中獲得自由是不可能的,只能在當下生產力所決定和允許的范圍內取得自由。假如交往達不到普遍化發展,人們仍然還是愚昧、落后的狀態,沒有文明可言。只有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取代地域性的個人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才有可能。
原本人們的交往和生產活動只能在狹隘的地域性中進行,人們得不到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但是到了共產主義社會,當人們的交往范圍逐漸擴大時,人們自身擺脫各種束縛,才能達到自由全面發展。“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生實際聯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造)的能力”。只有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人的自由交往,才實現人自由的、全面的發展。
在交往普遍化形勢下,人類在全世界范圍內交流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各個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走向世界,形成世界文化。置于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的整體素質也得到了提高。馬克思提出,普遍全球性的交往能使所有的民族(包括最粗野、蠻橫的民族)都變得文明,所有民族可以一起汲取和享用全球優秀的文化成果?!懊褡宓钠嫘院途窒扌匀找娉蔀椴豢赡埽谑怯捎谠S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彼忻褡灏殡S交往的普遍性發展,他們之間在文化互學互通,使得彼此文化滲透的程度愈來愈高,互相影響,共同發展和繁榮,呈現出豐富性、共享性和公共性。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相對優秀的文化會比較突出,更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對于它們的關注度會越高,被共享的范圍也就越大,也越能體現出普遍性。世界不斷向前發展,交往促使各民族吸收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逐步進步和強大。在優秀文化氛圍的熏陶下,人們也在不斷進步和發展??傊嬲说慕煌推毡榛煌侨说淖杂扇姘l展的基礎和基本內容。
當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是一種全世界交流與合作的戰略,是一種交往世界化和普遍化的體現。它的具體內容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貫通亞太和歐洲,從東至西形成一個大的經濟圈。經濟圈上的很多國家在經濟和文化等領域,都互通互聯。所以,在“一帶一路”政策驅使下,世界各國交往更加頻繁、密切,最終形成“命運共同體”,達到互利共贏、共同繁榮和共同發展的局面。這是人類社會交往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階段性成果,也為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了條件。
因此,揚棄人的交往中的異化現象,到共產主義社會,實現真正人的交往,實現交往的理想境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