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敏
【摘 要】“閱讀是一個人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個不斷發展、日新月異的年代,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足夠的知識信息來充實頭腦,拓展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大量的課外閱讀無疑是最佳的選擇。而小學階段,一切都處于起步,所以很有必要從小培養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 小學語文 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7-0180-01
學生不僅要學好課本內容,而且還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從而開闊視野。然而,由于受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小學生普遍沒有培養閱讀的意識,知識積累不夠,極大的影響了學生課堂表現,本文接下來將針對現狀提出相應的有效措施。
一、小學語文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校方面導致學生對閱讀的重要性認知不足
這些年,隨著中國的經濟形式飛速發展,各行各業的競爭尤為激烈。所以,不少學校為了提升學校的知名度,不以培養學生興趣學習為主,而只在乎升學率,所以,經常在課下布置很多作業,剝奪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導致學生課余時間不充足,沒時間閱讀課外書。
另一方面,學校在學生小學階段,不重視課外閱讀,也就沒想要去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而且受辦學條件的影響,學校缺乏安靜的閱讀環境,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氛圍,因此,學生的閱讀能力差,閱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繼續深入思考,導致學生不能拓展思維。有的同學甚至有時連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分不清書籍的好壞。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導致學生對閱讀不上心
家長一般只想到給學生買玩具,卻很少想到給學生買課外書讀,因為他們覺得孩子認識的字不多,而且也沒有自制力能把整本書讀完,所以現在買書完全是浪費錢。不僅如此,家長自認為孩子還小,培養閱讀興趣這種事還太早,因此,也就不太上心。更有甚者,有些家長根本不知道學生到底應該讀哪些讀物。
在小學階段,學生除了從學校學習外,家庭也能補充學生閱讀的不足。所以,營造一個濃厚的閱讀氛圍,能對學生起到很大的幫助。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以身作則,孩子便會模仿,久而久之,好的閱讀習慣就形成了,因此,家庭方面要對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多上心。
(三)學生參與度不高
閱讀不是一個人的事,以孩子睡覺前給她們講故事的形式根本不是培養閱讀習慣的方法,而且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家長唱獨角戲。另外,小學生年紀小,心智等都還沒發育完全,控制能力不足,很容易就被手機游戲,電視劇等其他外在事物誘惑。所以,小學生就很少參與學閱讀中來,這就要求學校家長引導學生閱讀。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教師引導學生培養閱讀興趣
興趣能產生動力。對于初學閱讀的小學生,如果能成功地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對他以后閱讀的能力,知識的積累大有幫助。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延伸他們課本所學知識來引起她們的閱讀興趣,還可以創設懸念,讓學生產生好奇心。例如,只講一個故事中精彩的一點兒,讓學生自己去底下找書讀,這樣,不僅只讀一篇其中的故事,順便就把整本書讀了。
教師在介紹書籍時,可以根據學生年齡、性別和性格等方面的差異來推薦圖書,而且,孩子都有好奇和跟風心理,所以,當給每人都介紹一本書時,最后,學生可能會每一本書都讀,如此,學生便能培養自己的閱讀興趣了。
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注意在介紹書籍時要熟知內容,這樣就可以輕而易舉的給學生介紹適合他們的圖書。教師在推薦過程中,利用學生對老師在他們這個年齡時是如何學習的好奇心理,談談自己兒時學習是的感受和啟發,這樣就可以培養閱讀興趣了。
(二)學校全方位重視學生閱讀
第一,學校要擁有大量的圖書。那么怎樣為學生提供充足的閱讀時間呢?學校可以為學生訂閱圖書,如《小學生天地》,培養學生及時閱讀的好習慣。學校要完善圖書館設施,圖書室為學生準備一些適合他們閱讀的課外書。如此一來每個學生都能看到使自己感興趣的書。另外,還要給學生固定時間作為雷打不動的自由閱讀時間。
其次,學校多組織活動交流學生們閱讀的收獲。
教師可以利用課上的幾分鐘時間來讓學生交流自己喜歡的作品。可以是一首詩、一篇文章里的一段美妙的話、或是一個格言警句等都行。這樣可以起到共同欣賞的作用,促進好詞佳句的積累。教師也可以做重點指導,比如,我們可以交流讀完書的感受。學校可以組織各種類型的讀書活動 ,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比如開展一些讀書心得交流會、口頭表演童話劇、成語接龍猜謎語等活動,并設有豐厚獎品。這樣,每個學生都能交流自己所學。閱讀是積累,寫作是積累的結果,豐富的閱讀是創造的源泉。對學生寫作能力也會有所提高。
結語:
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努力調動學生的閱讀自主性,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然而為數不少的學生不僅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而且缺乏細讀的耐心。因此提高小學生的語文認識能力,擴大閱讀量,滿足學生日益增大的閱讀信息,是師生共同需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