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玲
[摘 要] 習作教學應當基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樂于表達。教師要在創新教學的基礎上,通過切實的引導,幫助學生搭建真實語境、習作思維、習作想象和語言技巧的支架,以此引導學生寫作,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會學生運用恰當的表達方法去表情達意,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 真實語境;習作教學;支架;想象
習作本該是“我手寫我心,情動而辭發”。然而現在的學生,每每拿到一篇習作任務,就會目光黯淡、抓耳撓腮,半天無法下手,十分畏懼習作。從當前的語文寫作教學來看,很多教師花的氣力不少,效果卻是甚微。語文寫作教學到底怎么開展,眾說紛紜,各有路數。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在習作教學的“實施建議”中強調:“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痹诹曌鹘虒W時,教師要為學生搭建習作支架,啟發他們的習作思維,開拓寫作的新路徑。支架原本是建筑業的專業用語,是為了完成建筑任務的一種工具?,F在把它運用到習作教學中來,所謂習作支架教學,就是指在學生習作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需要進行引導和幫助,而這種引導和幫助是具體的、可操作的,如同支架,能夠有效降低學生習作的難度。在教學中搭建習作支架,重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落實。
一、搭建真實語境的支架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中的人、物、事都是不停在變化發展著的。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感情。”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來寫作。當學生可以從生活中抽取一些材料時,寫作會逐漸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情。
曾經有幸聆聽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先生的作文教學指導課——《“人物對話”習作指導課》,深受啟發,筆者也嘗試著再次設計這堂習作教學課。
先播放一則公益廣告錄音。只聽里面傳出一個女人的聲音:“哎哎哎,你擠著我啦!”接著有男人說:“擠、擠、擠,擠什么擠?”女人又說:“你怎么不說人話?”男人開始吼起來了:“哼,你想比試比試?”這時有老人說話了:“年輕人,把心放寬!”到此,關掉錄音,筆者提出了第一個問題:“錄音對話中有幾個人?” “哈哈,太簡單了,三個!”學生們不假思索就回答出來了。
接著,第二個問題來了:“每個人說話時的神態、動作、語氣怎么樣?”對于學生來說也不難——女人說話時動作神態:“挑著眉說”“斜著眼說”“皺著眉說”“瞪著眼說”“流著眼淚說”“兇巴巴地說”“火冒三丈地說”“嗓音提高八度地說” ……男人說話時的神態:“低下頭說”“惡狠狠地說”“舉起拳頭說”“壓著帽子說”“咬著牙說”“漫不經心地說”……老人說話:“高聲說”“慢條斯理地說”“語重心長地說”“嚴肅認真地說”“不屑一顧地說”……其間還有學生把“說”用不同的詞表達了出來:吼、叫、罵、喊、呼、撒謊、辯解、怒斥、反駁、辱罵、詛咒、勸說、振振有詞、竊竊私語……這些回答令人大吃一驚,學生們頭腦中儲備的語詞豐富極了。
第三個問題是“想象這樣的事會發生在哪些場所”。教師可能只預設事情發生在公交車上,而學生的答案有:候車點、電梯里、樓道中、早晨的菜市場、機場、地鐵站、學校門口、醫院掛號處、交費處、火車站、上車時、下車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會很高。
第四個問題是“這些事會在哪些情況下發生”。學生們的想象力依舊出色,能想出很多情況:急拐彎、急剎車、趕時間搶進電梯、看完電影下樓道、男人沒站穩、遭人推搡……絲毫難不住學生。
經過這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學生們在對話與思考中達成了一個共識:人物說話需要符合人物的特點、實際的情境。筆者再讓學生把之前想到的內容串聯起來,描寫一個場面,字數300字左右,寫作時間25分鐘。25分鐘過后大部分學生都寫完了,而且個個寫得淋漓盡致、場面鮮活?!墩Z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三學段的習作教學目標指出:“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習作教學,要達到“內容具體”的目標,學生必須擁有具體語言環境,要有具體的素材。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起語言環境,使學生習作更符合實際,合情合理,有起有伏,巧妙變化,也讓學生真正地樂于習作。
二、搭建習作思維的支架
寫作過程總是先有思維后有文字,文字要講究,思維更要重視。寫作是一種復雜的思維過程,教師要注重學生寫作前、寫作中的思維訓練,為學生提供習作思維的支架。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搭建相應的支架,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思維環境。學生有了相應的抓手,寫起文章來就會得心應手。作文指導課不要審題、立意、結構、技法面面俱到,要能抓住一個點,動作描寫、心理刻畫、場面烘托等等,把有關提示與要求定得詳細些,給學生一個具體清晰的認識,讓學生明白怎么去寫。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順利地寫出相應的內容,獲得初步的成功感,時間長了自然可以由點組成面,寫出像樣的作文來。
三、搭建習作想象的支架
小學生天真活潑,最富想象力,只要教師善于誘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的想象與聽覺、視覺、嗅覺等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們感知到的事物就會豐富多彩,寫出來的作品也會各具特色。聲音、視頻都能啟發學生的想象,都能給他們身臨其境之感。在平時的作文指導中,教師要運用多種媒介,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他們的腦海中出現宛若真實的景象來,這樣他們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內容豐富,具體而生動。兒童文學作家楊紅櫻的作品《淘氣包馬小跳》深受學生的喜愛,就是因為她的作品中總是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孩子所熟悉的校園生活圖景,在她出乎意料、大膽無比的想象中,成了一個個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不經意間又峰回路轉,讓人捧腹大笑,這正是想象的魅力所在。
在進行“我最喜歡的一種植物”這一習作指導時,筆者要求學生們周末自行觀察一種植物。如果就這樣寫,不加以想象方面的指導,學生的習作必然是缺乏美感的。所以筆者不但要求學生們觀察,還要求學生上網看植物介紹,試著畫植物的樣子,從生活中積累感性認識;課堂上課件放映各種植物的圖片,配樂朗讀介紹植物,表演模仿植物。學生們在景中識植物,在情中贊植物,在境中與植物化為一體,這種多維立體的對話,使學生的整個身心與植物的美、文本語言的美相交相融,形成了深刻的審美體驗。美的感受進而激發美的表達,讓學生的習作變得迫不及待,變得更加快樂。
四、搭建語言技巧的支架
語言是指習作語言、書面語言;技巧,就是表情達意的方法、行文方法。在學生習作前,為其搭建這些表達技巧的支架,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構建文章。比如文章的結構方面,是總分總、總分、分總還是并列式;在寫作順序上是以時間的推移、以地點的變化、以人物感情的變化還是以方位變化等順序來行文;結尾的方式是如《草原》一文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畫龍點睛、直抒胸臆式的結尾,還是《橋》一文中“一個老太太,被人攙扶著,來這里祭奠”設置懸念、揭示謎底式的結尾;人物描寫是正面描寫還是側面描寫,亦或是兩者結合。這些寫作技巧是優秀作品的必備條件,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認識、領會并努力掌握。只有學生在腦海中對這些技巧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認識,那么在習作需要時,他們就可以從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恰當的一種,結合想象與實際情況,實踐在自己的習作當中。
相信通過教師幫助學生完成語境、思維、想象和技巧等支架的構建,學生的習作能力能夠實現長足的進步,習作也不再成為學生的困難,好的作品也會在學生的習作中不斷涌現。
參考文獻
[1]周子房.作文教學中的“支架問題”[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10,(9).
責任編輯 晴 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