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瑤林
[摘 要] “詩言志,詞言情”,詩詞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寓言般的教育意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性情和為人,能幫助讀者繪就亮麗的人生底色。以平易流暢、簡易雅美的詩詞啟智、怡情、崇德,在“潤物細無聲”中育人,學生易于接受,且效果顯著。在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今天,弘揚傳統詩詞文化,把原創詩詞滲透到育人工作中,可浸潤學生的“愛校之情”“志氣之懷”“仁孝之道”“感恩之心”。
[關鍵詞] 原創詩詞;愛校;志氣;仁孝;感恩
高中生由于學習緊張、升學壓力大,常會伴隨著一些不良的情緒和負面行為,例如厭校、厭學、厭家甚至厭世等。面對這類問題,許多教師的教育方法往往簡單粗暴,特別是語言生硬,令學生難以接受。
清朝人葉燮曾說:“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故每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在平時的育人過程中,我們發現,以平易流暢、簡易雅美的詩詞啟智、怡情、崇德,在“潤物細無聲”中育人,學生易于接受,且效果顯著。
一、以原創詩詞孕育愛校之情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營造良好的、學生認同的學習環境將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當學校環境受客觀因素影響而比較差,使學生受到困擾時,對學生進行有益的、恰當的教化非常必要。
例如,筆者所在學校從市區遷到位于郊區的新校區之初,各項設施還不完善、交通不方便,社會對此頗有微詞,學生的學習也受到影響。筆者想,如果能讓學生發現新校區之美和理解遷校的意義所在,將至少能“撫平”因環境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創傷”。
于是,筆者創作了一首詞《沁園春·一中》(新韻),描繪了一幅新校區“天時、地利、人和”的“畫卷”:“三洲藏龍,南海守望,漠水懷東。嘆流波澄闊,碧空凈氣;芳華豐潤,學海高風。文理迎頭,德才攜手,俊彥層出聲譽隆。恩常報,眷澍澤桑梓,桃李蔥蔥。 //師生智勇攀登。溯其本、千錘百煉中。憶南恩孕鬻,東山耕種,滄桑盡歷,沉淀崢嶸。功業千秋,風華世紀,孟母三遷潤翠泓。新篇譜,立雄心壯志,燦耀蒼穹!” 上闋首句以“三洲藏龍,南海守望,漠水懷東”、下闋以“功業千秋,風華世紀,孟母三遷潤翠泓”讓學生感知新校區地理環境的得天獨厚、人杰地靈。校區所在地“三洲”可謂一個臥虎藏龍的好地方,有廣袤南海守望,有母親河漠陽江的懷抱和滋潤,還有師生“芳華豐潤,學海高風”的優良品格,有“文理迎頭,德才攜手”“師生智勇攀登”的競技合作意識,有“恩常報,眷澍澤桑梓”的家國情懷,有“燦耀蒼穹”的“雄心壯志”等。
通過欣賞這首教師原創的詞,學生心中涌起一股熱愛學校、熱愛家鄉、以母校為榮的強烈情懷,感到能在這樣的新校區學習也是無比的榮幸。
二、以原創詩詞激揚志氣之懷
先哲王陽明說過:“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可見,志向是學習的動力。面對未來,學生有無限的憧憬,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挫折的打擊,有些學生就變得消沉。如何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筆者曾在一次考試總結中作詞《訴衷情·致莘莘學子》對學生“訴衷情”:“衣食行住此生圖,學業更明珠。韶華回首傾刻,孰愿悔當初? //錐刺股,牧編蒲,五車書。志存高遠,破釜沉舟,嘗膽吞吳。”以“孰愿悔當初”之問激發學生珍惜求學時光,以“錐刺股,牧編蒲,五車書”系列故事啟悟學生要持之以恒、厚積薄發,以“破釜沉舟”“臥薪嘗膽”的典故鼓勵學生——“有志者”“苦心人”將會因不斷努力而成功。
當然,實現目標的努力過程需要把握各種條件。例如,農諺說“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2015年新高三開學時適逢立秋(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當天晴天),筆者覺得這是一個教育的良機,課堂中即與學生作詩“言志”:“立秋六月歉收天,晴日應時期有年。若是今番豐五谷,追肥趨利好耘田。”以這首《秋之韻》啟悟學生:成長道路上各種有利和不利條件并存,要想成功,正如農業生產祈愿豐收一樣,必須“追肥趨利好耘田”。
通過這些樸實而有詩意的語言交流,學生感慨:“一中窗下一千日,不負留仙自勉聯。”由此立志發奮學習,為前程披荊斬棘。
三、以原創詩詞傳承仁孝之道
《孝經》中說:“教民親愛,莫善于孝。”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孝極為重視。筆者常以自己的情懷與行動,“身正為范”,通過詩詞滋養學生“仁孝”的品質。
例如,筆者曾在“母親節”作詞《清平樂·母親》:“秋收春耖,月色炊煙裊。十畝農耕蔬與稻,懷背苦中倩笑。 //漁唱玉浪銀沙,及笄何奈成家。心血澆培兒女,親恩回報無涯。”在以“母親節”為主題的德育活動里,讓學生在“十畝農耕蔬與稻,懷背苦中倩笑”情境中感受母親為了兒女“苦但快樂著”,在“親恩回報無涯”諾言中升華孝順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情感。
再如,在重陽節這一傳統節日時,對學生進行關愛老人、孝敬父母的教育。因為重陽節恰好是筆者父親生日,筆者曾作詞《訴衷情·父親》:“金風送爽始清涼,彩鷂舞鴛鴦。父年年有今日,逢歲歲重陽。//懷禮義,樹芬香,儷忠良。儉勤田者,恬淡甘貧,此愿寧康。”現實中,有些人對父母表達愛時會很“羞澀”,而用“父年年有今日”“此愿寧康”的生日祝福語,讓學生明白可用更含蓄、雅美的語言表達對父母衷心的祝愿。
由此可見,以原創詩詞“言情”,可使學生內心孝親之情更加深刻,更加強烈。
四、以原創詩詞滋養感恩之心
人生中值得感恩的人很多,“父愛如山,母愛似水”,應感恩父母、孝順父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應感恩教師、尊敬教師。此外,還有感恩社會,等等。
清代詩人鄭板橋的詩《新竹》這樣寫道:“新竹高于舊竹枝,全憑老干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龍孫繞鳳池。”同樣,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和前輩的培養,學會感恩,是應有的人生態度。教育學生學會感恩,至少需做到兩點:
一是教他們學會以感恩之心對待別人的付出與關愛。例如,在感恩教師方面,筆者曾作詞《卜算子·早出晚歸》,讓學生感動在這樣的“畫面”里:“何故眼蒙眬?月影當非霧。樓上書聲雀未鳴,還寐南檐處。//偶望近村居,裊裊炊煙暮。肺腑三番伏案遲,燈火歸家路。”學生也更深刻地認識了“樓上書聲雀未鳴”“肺腑三番伏案遲,燈火歸家路”的“早出晚歸”,正是教師愛生勤教的縮影。也曾把學生帶入這樣的情景中——《臨江仙·教師節》:“云淡天高秋色湛,中心湖上清波。明師慶賀日妍和。憺然迷語致,忽見葉蕭娑。//群雀歡聲搖曳柳,冷眉年月磋砣。目今模范幾鳴珂?人凡心境尚,千里共謳歌。”學生在“人凡心境尚,千里共謳歌”中體會了教師的情操高潔,如秋色之“湛”、湖波之“清”,值得人們的尊敬與歌頌。
沐浴著“師愛”的暖流,學生對教師的無私奉獻深懷感激,進一步增強了遵守紀律、尊師力學、以優異的成績回報教師的情愫。
二是教他們學會以“愧疚”之心反省自己的“無禮”與“怠慢”。例如,尊敬、照顧老人是晚輩的責任,不能怠慢,否則應有愧于心。筆者曾借清明節之際,引導學生感恩、緬懷先人,其間與學生分享了自己的“愧疚”詞《風入松·念祖父》:“紛紛春雨間天晴,又過清明。年年祭掃慎追遠,憐祖君、祖母同塋。萬古青山莽莽,一春草木菁菁。//憶中蕉葉下株楹,風嘯蟬鳴。水缸待等炊煙起,蓽門里、淺巷呼聲。往事千端歷歷,愧心無限怦怦。”
“往事千端歷歷,愧心無限怦怦”,透過筆者的“愧疚”之心,學生也紛紛反省自己,從而懂得應更珍惜與父母長輩共同生活的時光。
常懷感恩之心,才能笑對人生。通過“感恩”詩詞的教化,學生感恩之心激蕩,決心積極追求感恩的人生。
“詩言志,詞言情”,與詩詞相伴,與原創詩詞相約,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借助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化學生,將有效地浸潤學生青春的心靈,培育他們的“愛校之情”“志氣之懷”“仁孝之道”“感恩之心”。
參考文獻
[1]胡興松.詩詞中的哲學[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5.
[2]姚偉艷.課堂教學的“四心”設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1).
責任編輯 萬永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