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摘要】助人為樂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同時幫助別人也是親近社會的一種體現,因此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要從幼兒抓起,從幼兒時期就給孩子樹立一種善于幫助他人的美德,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的素養,從而促進我國整體素質的提高。因此本文圍繞3-5歲幼兒的助人行為展開討論,具體分析了幼兒助人行為的發展及意義。
【關鍵詞】幼兒 助人行為 特點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39-01
善于幫助他人是我國的優良傳統,同時培養孩子善于幫他人也是培養孩子親近社會的體現。培養孩子養成善于助人的品德,有利于孩子日后的成長與良好習慣的養成,同時培養孩子養成助人行為還有利于維護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友情,并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3-6歲的幼兒正處在培養其助人行為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此階段對幼兒進行培養可以促進以后的成長與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以后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從社會的情況來看,目前有許多學者對幼兒的助人行為進行研究,同時這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還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例如對幼兒的研究單單設定在指定的情景,沒有綜合實際情況,因此這就造成對幼兒的助人能力培養存在脫離實際的現象。所以需要加強培養幼兒助人能力的研究,加強對幼兒助人能力的培養,以提高孩子的綜合素養。
一、觀察與分析幼兒助人行為的意義
中華上下五千年來,善于助人的傳統道德一直是國家中傳承,孩子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根本,因此就需要不斷向幼兒貫徹我國的傳統美德,加強助人行為的培養,保障我國的傳統美德能夠得以延續與傳承。加強幼兒助人行為的培養有利于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并且為幼兒精神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幼兒養成助人行為還有利于促進幼兒的精神文明建設。培養幼兒養成助人行為在促進他人得到好處的同時還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素養水平,因為幼兒在幫助他人時會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贊揚,因此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幼兒自信心的培養,并且,幼兒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會明確自己所做行為的目的,能夠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其次,幼兒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會培養自身的交流能力,提高幼兒的交際能力,促進幼兒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與維持人際關系。言而總之,培養孩子的助人能力對孩子自身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發展都有深刻的意義。
二、幼兒助人行為的觀察發現與具體發展分析
根據各種研究數據顯示,3-6歲幼兒的助人行為培養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因此在此階段對幼兒的助人行為進行教育是最成熟階段,并且在此階段的幼兒的學習能力非常高,同時幼兒的助人行為在此階段也在迅速發展,那么根據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促進幼兒助人行為進行發展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方面是幼兒的身心發展,幼兒時期是人身體、心理、思維快速發展的主要階段,身心與思維的發展為幼兒助人行為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必要的基礎與條件。3-4歲幼兒是身體迅速發展的主要階段,所以幼兒運動力、耐力等方面都在迅速地發展,并且幼兒的大腦也在不斷地開發與發展,其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相應地提高。這一階段的幼兒只要進行引導與教育就會使幼兒養成這種幫助他人的意識,這種意識的養成會培養幼兒走過很長時間,甚至終生都會存在這種幫助他人的認知,所以幼兒身心的發展,是促進助人行為養成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注意力發展,幼兒在身心得到發展的同時,其自身的注意力也在發展,幼兒對成人的話語或是動作的理解程度會隨之增高。幼兒在這一階段會注意周圍人的動作,并且會進行學習與模仿,因此在這一階段只要向幼兒傳達一種幫助人的行為,幼兒就會進行模仿,并且在此階段幼兒會十分注意同伴的行為,也就是說培養一個幼兒進行幫助人的行為,其他的幼兒也會模仿這一行為,從而促進助人行為的傳播。所以總體而言3-6歲的幼兒各項方面都處在關鍵階段,只要加以培養,幼兒的助人行為就會得以發展。
三、結束語
綜合上述內容,助人行為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因此這一美德的傳承要從孩子抓起,并且3-6歲的幼兒的行為與思維都處在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所以綜合孩子的實際發展情況,對孩子的助人能力進行培養,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幼兒助人意識的發展。根據目前社會的發展來看,對孩子的助人能力進行培養具有深刻的意義,他不僅能夠培養幼兒的各方面能力而且還有利于社會的發展,有利于社會中正能量的傳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占星.混齡教育對幼兒助人行為的促進作用——來自縱向研究的證據[J].應用心理學,2014(01)
[2]李幼穗,韓映虹,陳淑芳.同情境下移情訓練對幼兒助人行為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