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娟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其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不僅具有積累知識、開發智力的作用,同時還能塑造他們的人格,幫助他們確立良好的三觀。因此,教師要從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入手,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并在閱讀中進行積累。同時,還要為學生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提供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交流中提高認知,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小學 語文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95-01
一、激發小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認知心態,雖然算不上智力因素,但是興趣的作用是巨大的,它是學生學習的強大源動力。明決了這一點,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就要著重考慮學生們的閱讀興趣,努力為小學生們營造一個良好輕松的閱讀氛圍。小學生年齡小,生性好動,這是優點,也是缺點。老師要利用小學生這個特點,利用其優勢的一面,在閱讀中引入故事、游戲等,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增強閱讀教學的直觀和趣味性。另外,運用現代的多媒體設備進行輔助教學也是一種良好的激發閱讀興趣的教學方式。如在學習一些風景描述類的課文時,多媒體課件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非常有利于展示一些祖國的大好河山之景象。其圖片、動畫結合音樂的方式能夠營造出如詩如畫的意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形式比起傳統課堂枯燥的講解要有趣的多,對小學生來說有著極大的吸引力。能夠極大地激發他們對文本的興趣。在種心理的影響下他們更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有了主動閱讀的興趣,閱讀教學的效果必將事半功倍。通過大量的閱讀為他們將來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效率
小學生正處于閱讀的習慣的培養階段,如果在這時候能夠建立起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終身。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抓好的課堂閱讀。在要抓好課堂閱讀,抓好課前預習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養成閱讀的基礎。預習的過程是一個自主學習的過程,小學生年齡小,對于如何進行預習可能沒有自己的方法。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預習,預習的重點是什么。對于小學生來說,預習的重點就是了解生詞生字,對下節課要講的課文有個基本的了解,對于在閱讀中的遇到的問題要標出來,課后問題要先進行思考,并結合問題思考文章中心思想。這是課前預習,如果能做好,非常有助于培養學生們的自學能力。做到這些后,教師還要在過程中適當安排一些精讀課,明確教學重點,抓住主次,明確閱讀的重點。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閱讀能力,并以此帶動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樣既鍛煉了小學生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在閱讀中的的自信心。
三、注重積累,培養語感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語文的學習不能通過突擊進行突破,在學習的過程要有耐心,通過厚積才能在某一個時候進行爆發。因此,老師要給學生樹立積累的意識。語文閱讀教學更是如此,沒有大量的有效閱讀,就沒有良好的語感,沒有良好的語感,閱讀感覺和效率將大打折扣。豐富的積累是形成良好的語感的關鍵,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積累,首要的就是加大閱讀范圍,拓寬視野,鼓勵學生們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進行大量閱讀。其次,在閱讀的過程要注意積累詞語及其用法,積累自己喜歡的句子,必要的時候還要背誦一個經典的段落,甚至通往背誦。以此在加強語感。對于一些較長的經典篇章,背下來可能不太容易,這時反復誦讀也一個較好的方法,通過反復誦讀并進行思考能夠形成良好的語感。長此以往,語感自然會建立起來,同時知識面也將得到極大地拓寬,為將來進一步的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在交流中提高認知
在學生們進行了充分閱讀并有了主動的思考后,教師還要多組織學生們的交流。交流的過程是一個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也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和思想碰撞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們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并與同學們進行充分的交流。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們提供交流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們的交流中去表達、發言,去傾聽去總結。通過交流拓寬自己的認識,延伸思維深度與廣度。通過交流還能使學生們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別人和長處,而當觀點不一致時,還能通過討論辯論來激發他們的思辨思維。反過來,通過交流還能進一步促進他們的在閱讀的思維方式。通過交流還能打破以教材為中心的封閉教學觀念,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我們相信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才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所追求的有效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淺談如何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J].黃靜.華夏教師.2015(12)
[2]關于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水平的對策[J].于井鳳.中國校外教育.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