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嘎
摘要: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使中國13億的人民從“基本小康”逐漸向“全面小康”的轉變,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消費時代已經要到來。我國現階段的城鄉二元結構仍存在著,在消費層面上城鎮地區與農牧區的消費結構也存在著不同之處,本文主要分析了內蒙古農牧地區的消費現狀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對策。
關鍵詞:消費;結構;農牧
一、消費結構與層次的概念
(一)消費結構的含義
消費結構是指一定時期消費者所消費的各種消費資料之間的比例關系。居民家庭的消費可分為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皮及服務、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用品、其他商品服務這幾類。
(二)消費層次的含義
人的需求是多樣的,那么消費需求也同樣是多樣、多層次、多功能的體系有最主要的三個分類方法是,馬克思的需要分類法、我國消費經濟學者的分類法和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分類法。
二、內蒙古現狀
(一)經濟發展的現狀
內蒙古自治區近十幾年的國內生產指標2015年的GDP比2000的高11倍以上。近兩年的發展趨勢比較平穩,2015年的GDP按可比價格計算比起2014年的增長7.8%,2016年則是7.7%以上。從表格1中可以發現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仍然是第二產業。經濟年的數據表明第二產業的比重占GDP的比重達到的54%以上,第一產業的比重快速下滑從2000年的22.8%到2013年的9.5%,每年都在以一定的比率在下滑。第三產業的比重從低到高,有下滑,但是總體上是穩定的。那么,對于內蒙古今后的發展趨勢也是和西方發達國家的道路一樣,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然后依次是第二,一產業經濟。
(二)消費現狀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前中國的經濟是起飛階段,GDP也是兩位數字的增長著,內蒙古經濟也在全國的排名靠前。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我國經濟力求穩中求進的發展,保持7%的增長。
內蒙古的消費也悄悄的發生著變化,居民的生活提高了。從2001-2014年的數據來看內蒙古自治區的農村牧區地區的消費差距還是存在的。一般情況下,可以采用農牧民收入水平、城鄉消費水平、恩格爾系數、農牧民最終消費率等指標反映農牧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從消費總水平來看,內蒙古農牧民消費水平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按消費類別分為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皮及服務、醫療保健、文教娛樂用品、其他商品服務這幾類。牧區與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有很大的差距,總的來說牧區的消費支出比農村地區的大出1.5倍以上,
消費需求對經濟社會的發展的地位越來越明顯。我國的恩格爾系數明顯下降,人民物質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內蒙古的城鎮農村牧區地區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牧區居民的收入與農村地區的相比,倍數的平均數是1.57倍,也就是說牧區居民的收入要比農村的多,所以牧區居民的消費自然也比農村地區的要高。
三、內蒙古農村牧區消費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農牧民消費結構層次較低
近些年,內蒙古的農牧民收入、消費支出都在增長,恩格爾系數在下降,農牧民的在食物上的支出大大減少,更多的消費其他的物品。
牧民消費從數量擴張型的溫飽消費轉向注重質量的生存型消費,出現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但是從總體來說農牧民的消費結構層次不是很高,農牧地區的總的來說在食品支出、人情往來、和教育上的支出較大,在牧區這三個的總和所占之比是59.64%,農村是59.65%,還有半農半牧區是52.75%還有城郊區是59.64%。其他方面的支出就相對較小了,比如說旅游方面的支出占比率不到百分之一,還有美容和沒法方面的支出。
農牧民生產生活會遭受到自然災害,經濟方面價格的波動影響,收入的增長會受到牽連,農民的“命根子”是土地,那么牧民的“命根子”就是他們的五畜,在2016年玉米的價格下降,從一直以來的一斤1元左右的價格下降到一斤到0.3元的價格,通遼,興安盟農村地區的農民遭受到的嚴重的打擊,一年以來辛辛苦苦種的玉米賣不出去,對其家庭的收入有了一定的影響。還有近幾年來我國從蒙古國,澳大利亞進口的羊肉的數量在增長,導致了內蒙古地區羊肉的價格持續下,對于牧民的生產深或遭受到一定的影響。
這些影響也導致了農牧民消費需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導致消費結構層次提升緩慢的結果。內蒙古根之前相比較消費的支出明顯提高,但是從消費品替代和安全性方面比較時,農牧區居民會選擇價格比較低的產品。農牧區的一些商店,藥店里過期食品、假冒偽劣商品、藥品的存在,即擾亂農村牧區市場秩序,又對農牧民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不利影響。所以農村牧區消費品安全問題需要解決。
(二)農牧民消費觀念有待引導
內蒙古的農牧地區在消費結構上對物質的消費高于精神的消費,支出最高的幾類從高到低依次排序是食物支出、人情往來、教育支出和生病住院的支出,這幾項的支出非常高,在精神支出的幾項如娛樂、旅游等等的支出比例非常小占總比率的不到百分之一。
家電下鄉是我國出臺的一種擴大內需以價格補貼為特征的刺激消費的政策。家電下鄉政策方面,農牧地區的很多人在購買家用產品時,往往首先考慮的是家電下鄉的產品,但是在質量方面家電下鄉的很多產品會低于正常市場上的產品。購買家電下鄉產品有13%的政策補貼,那對于整個農牧區的人們來說,家庭情況較好的可以購買產品并且享受到了福利,對于家庭收入狀況不好的居民來說就是不公平的待遇,家電下鄉政策對于農牧區收入情況較好的居民才可以享受到的政策。并且還存在著“鄰居效應”,也就是說有攀比的額情況會時時的存在著,這種情況在牧區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問題。所以對于農牧民的消費觀念需要有正確的引導,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重要。
(三)農村牧區消費環境需問題
雖說城鄉一體化絕不是城鄉一樣化,但是在農牧地區的各種環境應該需要提高,在消費環境這一方面,在農牧區消費環境差是個嚴重的問題。在市場上有個良好的秩序至關重要,有利于市場機制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也保證交易的公平性,并且減少交易成本。
現階段農村牧區地區的消費市場比較紊亂,很多監管部門重點在城鎮地區,對于農牧地區的監管不到位,使得假冒偽劣產品在這些地區盛行,從食品到日常生活用品還有藥品等等都出現假冒偽劣的問題。假冒偽劣在農村,牧區盛行,嚴重的侵犯到了人們的利益,身心健康也受到了威脅。
市場環境差制約了消費者的額消費行為,也對消費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直接的影響,對于流通方面和市場的滯后對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有著沖擊。
參考文獻:
[1]耿莉萍.《生存與消費》,[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2]田輝.《消費經濟學》,[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
[3]馬曉旭.家電下鄉政策對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影響,[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0年9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