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
摘要:美術源于生活,并且最終運用到生活的感悟中去,在美術教學中,合理地借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去開發學生善于發現美的視野,對于小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是具有極強的催化劑的成效的。文章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就美術教育對農村學生審美素質的提升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小學美術 審美素質 觀察 提升
審美意識和能力將是伴隨學生一生的財富,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在新課改不斷發展與推進的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面臨著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傳統的美術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最新形勢的要求。小學美術教師只有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教學策略,才能為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與鍛煉提供更加寬廣的發展平臺,也為教學的與時俱進提供莫大的活力。關于如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以下幾點將作出比較具體性的說明。
一、現實觀察教學法
觀察審美法是指老師帶領學生仔細觀察真實情況,正確認知和辨識生活中的事物造型以及色彩,從而使他們體會純粹和簡單的美,并實施審美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察品質,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現實觀察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途徑和方法。
(一)明確觀察對象和目的
無論對于哪種美的觀察,均應當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明確觀察對象、觀察內容以及觀察順序,有步驟、系統化地進行觀察,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感官能力。比如,作畫時學生們通常將時間耗費在“自掃門前雪”上,只是忙于個人的畫面涂抹,很少去觀察別人在干什么。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當立足實際,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分層次、有步驟地進行觀察,并反復訓練繪畫對象的顏色、形狀以及結構和明暗等規律性因素,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事物觀察能力。在繪畫過程中,學生觀察具體和自然的對象以后,在腦海中形成素材,以個人的體驗為基礎,繪畫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二)準確掌握和實施觀察方法
在實踐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對自然風景等身邊事物進行準確觀察,優選最佳景點和時間。同時,還要確定好事物觀察順序,既有從整體到局部,又有從外至內的觀察方式;或由遠及近,或從近到遠。無論采用哪種方式,都要注意觀察事物的條理性、規范性,結合本地條件和自然環境因素,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照片對照實物的方式。在實踐中,根據實天氣條件進行時間性掌控,,適時帶學生到公園觀察、寫生。同時,還要將感知與學生的思維結合在一起,特別是要強調對象美的感性細節和特征,觀察、思考同步進行,以此來提高觀察的完整性和真實可靠性,并加深學生的美感體驗。小學美術審美素質的培養過程應當融入課堂,這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事實上,讓學生從作品中體會神韻之美,這種美也會在其他領域或者作品中得以體現。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優秀作品對學生進行啟發,并以此來培養他們的審美素質,進而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
二、習作寫生教學法
小學美術教學較之于其他階段的美術教學有所差異,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小學生的特點,將造型和表現聯系起來,通過觀察教學推進習作寫生教學。當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被真的景物感動以后,情感就會達到高潮,此時我們就應當相機指導學習進行習作寫生。小學美術寫生教學過程中,常見的現象是老師過于強調繪畫感,以致于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多數停留在感覺層面上,僅憑經驗或概念著手,無法實現訓練的目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我們未能充分認識到傳統教學過程中所重視的“感覺”,只不過是認知的開端而已,準確的說就是一種低級、簡單的心理現象而已。小學階段的學生對寫生對象的“感覺”,僅僅局限于對外觀的注視與認知上,集中表現為特定條件下的對象整體性;對物象結構、整體局部等相互關系把握不到位,更不能對形體的透視和穿插有深刻的理解,學生無法基于感知進行理性思考。以素描寫生為例,學生利用明暗或者線來分析形體結構特征,整體表象物體結構比例和銜接關系,尤其在色彩寫生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學會觀察物象光源色,并且能夠準確分析固有色與環境色之間的關系,體會形態變化、表現變化微妙而又細膩的色彩,并以此來表現作者的抒情直覺。
作為小學美術老師,我們應當在寫生教學之前,明確任務和目的,并在此基礎上擬訂科學合理的觀察計劃,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有目的地對藝術表現中的問題進行準確分析。小學生在具體作畫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進行循序漸進地引導和輔導,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和校正,充分調動他們的視覺、觸覺以及聽覺思維。實踐中,我們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學生對物象的認知與表現能力。對事物的觀察通常受思維的影響,但這實際上是一種主動、有意識的知覺活動。第一,學生在寫生實踐中,對事物的觀察并是非消極的注視,更重要的是積極的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應當對觀察對象綜合比照,分析對象形體的透視以及構成和組合關系,并從中概括和提煉形體的色彩及其明暗要素等。第二,寫生過程中,對事物的觀察除了進行視覺活動,還應當綜合應用聽覺以及觸覺等,深入探究現實觀察與習作寫生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統一。臨摹與寫生是藝術創作的基礎,主要基于觀察、寫生來了解事物的特點和發展規律。長期以來,國內美術界的前輩們都非常重視觀察物象與寫生,如今小學階段的美術課上該種表現更加明顯,而且應當加以深化。
三、結語
藝術具有相通性,審美素質在各學科中都有要求,無論是多么意味深長的畫面,都離不開舒緩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對小學生而言,觀察、寫生是最為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最基本的技術和技巧,我們應當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技術方法,耳濡目染地去影響小學生,培養和提高他們的審美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 吉向真.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J].美術教育研究,2016(12):151.
[2] 何代君.美味需品更需“評”:談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審美評價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2):228.
[3] 陳楨.探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審美素質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6(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