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釗
設計意圖: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內容。這部分內容雖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但是由于小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大多數的孩子對于小數并不陌生,鑒于此,我把這節課的重點落在小數的認讀及表示長度的小數意義的教學上。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設計了如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生活情景,引入小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體現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小數就是商品的價格,我先是通過學生熟悉的超市情景引入,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知道小數就在生活中。而后又讓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小數,從而引起學生對已有小數表象的回憶,形成原始的感性認識。
二、認識小數點,會讀小數。
這一環節的設計,也是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充分放手,讓學生試著讀小數,試著自己去體會、去發現、去總結小數的讀法。通過這種生生互助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在集體智慧的碰撞中相互補充、重新修正、完善個體的思維。教師則適時加以引導,進而加深對小數讀法的認識。
三、理解生活中的小數的實際含義。
1、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基于學生在第二冊認識人民幣單元中已經見過了表示價格的一位小數,再加上學生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并不陌生。但要注意學生表達的邏輯性,培養準確完整的表述能力,充分感受以“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實際意義。
2、以“米”為單位的小數的意義。在這里,我先是鼓勵學生大膽猜測:1米30厘米等于多少米呢?待得出猜測結果后,再通過對比發現:無論大家猜的是多少,整數部分都是1,也就是當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時,夠整米數了就可以寫在整數部分,大家爭論的焦點,關鍵是30厘米,不夠1米,怎么用米為單位來表示呢?這樣的分析與質疑,突出了研究的重點,研究目標清晰、明確,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熱情,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基于對分數已有的初步認識,以及長度單位之間進率的了解,我選擇了以引導發現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法、嘗試法、直觀演示法、生生互動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在探索規律時,我先是讓學生猜想1分米等于多少米?感受不足單位1時,可以用之前學過的分數來表示。再出示一米長的尺子,借助尺子進一步感受3分米?0.6米?可以怎樣來表示。研究完不足1米的分米怎么寫成用米作單位的數,那后面的1厘米、3厘米、18厘米,即可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究、去總結規律了。
而后,在揭示規律時,我先是留給孩子獨立的空間觀察和思考,分母是10的、分母是100的分數與小數的關系,后又引導學生再深入思考,分數與進制的關系。從而最終得出,進率是10的,寫成分數就是十分之幾,寫成小數就是一位小數;進率是100的,寫成分數就是百分之幾,寫成小數就是兩位小數。這個環節充分發揮了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最后,根據之前發現的規律進一步拓展,如果進率是1000,寫成分數是多少,寫成小數是幾位小數?很自然的滲透數學思想中的類推。
四、習題設計貼近生活,學會舉一反三。
1、通過猜謎等不同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貼近生活。
2、通過對長度單位的認識,學會舉一反三,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設計我認為有以下幾個亮點:
亮點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小數的實際意義。如:看超市里商品的標價,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小數、猜身高等一系列活動,把學習內容具體化,拉近了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小數,體現教學生活化。
亮點二: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活動前提,營造自我探索、自我發現的學習環境。這一部分,我是分三個層次進行的。第一層次:小數該怎么讀?第二層次:1米30厘米等于多少米?第三層次:一位小數、兩位小數的意義是什么?及其與進率的關系。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其實有著本質聯系,那就是,從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讓學生主動學習。這既是平等意識、人格尊重在教學中的體現,也是實現對話教學的前提。而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著、欣賞者,引導者,適時點撥、恰如其分的調控。
亮點三:對于數學思想方法及數學能力的滲透與培養。本節課多個環節都是基于學生充分的猜測、質疑、分析、推理的基礎上引入的,體現了學生在前,老師在后的教育理念。自然的滲透了數學思想中的類推。
整節課下來,感覺學生對于表示價格的小數的實際意義和用小數表示長度單位這兩方面掌握的不錯,孩子們參與積極性高,學得輕松,愉快。教學時我認為自己在以下面幾個方面把握得很好:
1、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認知,讓他們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2、充分促使孩子們主動學習,讓不同層次的孩子都得到發展,讓優生自主的去學習,再讓他們帶動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學習中互相幫助。
3、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力求把課堂放給孩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各方面都存在著差異,要達成真正的對話,在思想上形成真正的相互回應和碰撞,就必須以尊重為準則:對學生的創見要充分鼓勵;對學生的異見要尊重理解;對學生的誤見要寬容引導。這樣才能使學生主動對話,質疑問難,達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就成了學生積極互動的催化劑。
當然這一節課下來,還是會有一些遺憾:
1、尺子的出示有點晚。在研究1分米等于1/10米時,學生對分數1/10的構建有些困難,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讓孩子們用手比劃一下1米有多長,1分米有多長,這時如果能順勢出示那1米長的尺子,讓孩子再去尺子上找找,我想效果會更好。
2、揭示規律應一氣呵成。在揭示一位小數的意義時,學生發現了十分之幾的分數都可以寫成一位小數,這時如果再進一步追問:你是根據什么確定是十分之幾的?孩子就會更加明確:進率是10的,寫成分數就是十分之幾,寫成小數就是一位小數。而后再大膽放手,給孩子充分觀察與思考的空間,讓孩子去發現右面那組,進率是100的寫成分數是千分之幾,寫成小數是幾位小數?我想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