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森
課堂導入,尤如樂曲中的引子,戲劇中的序幕,起著渲染氣氛、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同時,導入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能穩定學生的情緒、引起學生注意、扣住學生的心弦,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如果教師引入新課枯燥無味,講解晦澀難懂,學生的注意力也就很難保持長久。所以要想鞏固學生對學習的注意力,必須使他們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恰當地引入新課,能使學生在上課的一開始就處于最佳的思維狀態,帶著濃厚的興趣進入新課的學習。學生學習有興趣,就能積極思考。所以教師的導入就尤為重要,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總結,以求拋磚引玉。
一、情景感染激勵導入法
情景感染激勵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生動的語言來講述一個故事或者預設一個情景來感染學生,使學生對將要學到的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接下來的教學作更好的鋪墊。
例如在高一化學必修1“化學實驗基礎方法”的教學中,為了消除部分學生對化學實驗恐懼心理,我利用在日常看電視中的故事來向學生介紹如何降低化學實驗的危險性:“我知道可能有些學生,尤其是女生覺得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實際上危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就需要我們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和化學實驗的基本原理。前幾天我看電視介紹一種有毒的毛毛蟲,它可以使人的皮膚產生過敏、潰爛等現象,但是科學家們卻可以用手拿起這種毛毛蟲,同學們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嗎?”學生議論紛紛。我繼續揭開謎底:“科學家之所以敢用手拿起毛毛蟲,是因為他們知道毛毛蟲使人中毒的原理。毛毛蟲是通過人的汗毛孔向人體注入毒素的,而人的手心是沒有汗毛孔的,所以用手拿起毛毛蟲并不會中毒。”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向學生滲透只要熟悉化學實驗的原理并掌握正確的操作就可以避免危險的發生。
二、新舊知識聯系導入法
新舊知識聯系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對新的知識的產生作好鋪墊。通過新與舊知識的聯系,使舊的知識自然地過度到新知識中去,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學的知識,教授新課的效果也就更好了。《論語》中說過“溫故而知新”。教師可以在充分利用學過知識的基礎上,新舊聯系,以舊引新,自然地導入新課。
例如,在淀粉纖維素的教學中,在新課之前可以用舊知識回顧并引發新問題的導入方法。
思考:1、什么是多糖?請舉例說明
2、淀粉、纖維素的通式?淀粉、纖維素是否屬于純凈物?
它們互為同分異構體嗎?
3、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哪些含淀粉的物質?
4、據你現有的知識,如何鑒定淀粉分子的存在?
在這些問題中有復習舊知識的部分,這些舊知識可以被后面的實驗探究過程中應用,同時也會和新知識形成緊密的聯系。
三、實驗探究設疑導入法
“實驗導入”是指運用科學實驗導入新課,利用實驗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愿望,使學生獲得課題意識,明確學習目的,動員必要的已有經驗和認識,進入探究與學習的狀態.探究式教學是現代教育的新方法,學生的各種能力是以探究思維能力為核心發展起來的。質疑、引趣、爭辨等是引發學生進行探究思維的有效方法。教師應根據需要在探究教學中靈活掌握,恰當引導,以達到引發學生探究思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在敘述實驗步驟和實驗方法之前,應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經驗、已有的化學知識、日常生活中的真實現象、社會發展中與化學有關的問題、重要的化學實驗史實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事件等作為實驗探究情景,來導入實驗探究活動。
例如:在淀粉纖維素的教學中,在研究淀粉水解過程之前可以通過實驗探究設置疑問。
實驗探究:以下這三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通過實驗演示和學生分析可分別得出以下結論:
1.遇碘(i2)變藍色
2.淀粉無還原性,不發生銀鏡反應
3.水解:淀粉在催化劑(如酸)存在和加熱下可以逐步水解,生成一系列比淀粉分子小的化合物,最終生成還原性糖:葡萄糖。
總之,課堂教學的導入方式有很多種,關鍵是要有效.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兩點:一是教師要積極轉變課堂教學觀和教學方式,從而做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課堂教學要由知識傳授向知識探究轉變,明確問題意識;由重“教”向重“學”轉變,確立主體意識;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培養訓練意識;由“課堂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樹立特色意識.二是充分了解學情,調動學生積極性,從有效課堂教學的表象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非常重要,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的了解程度;學生的學習情緒是否高漲,學習態度是否積極,師生、生生思維碰撞中有無新火花的迸現,課堂上是否做到了動口、動手、動腦,從反饋中知識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師隨時調整課堂的教學行為.只要我們的教師能堅持做一個有心人,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和學生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