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珍
戲曲是一門綜合的藝術,融匯了音樂、唱腔、美術、舞蹈、燈光、音效等眾多的藝術特色,其特有的虛擬化表演程式、夸張的表演及優美的旋律、動人的唱腔充滿了無窮的魅力,成為綻放在藝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而這朵奇葩的美麗綻放,與二度創作的深耕細作密不可分。
一、導演的創作決定了戲曲舞臺呈現的風格、樣式,是二度創作的靈魂
通常情況下,一個比較完美的劇本如果能在舞臺上大放異彩,贏得觀眾的厚愛,導演構思的精妙是基礎。這就要求導演要充分的理解、把握原劇本的精神。一個好的導演不僅僅是藝術家,也是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思想家與社會學家,只有這樣,才能把劇本所要傳達給觀眾的理念以戲曲特有的創作規律完美地呈現在舞臺上,讓觀眾接受;觀眾在享受戲曲魅力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并從戲中得到有益的啟迪。
怎樣才能使觀眾樂于接受一出戲的舞臺呈現呢?這就要求導演創作的風格和樣式必須要在遵循戲曲創作規律的基礎上別出心裁,要有時代的美感,符合一個時代觀眾的審美取向、審美需求。
導演構思有了,導演闡述也水到渠成。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其他二度創作人員在充分理解劇本的基礎上與導演深度溝通,完成各自的創作,齊心協力來把劇本里的戲搬上舞臺,呈現給觀眾。
二、舞美設計決定著一部戲的基調
一部戲首先映入觀眾眼簾的是舞臺美術。導演構思傳達出來的舞臺風格和樣式,舞臺設計首先要表達出來。舞臺美術創作在表達歷史質感、地域特征、民俗文化的基礎上,經過藝術的加工,以獨特的風格、特有的形式、合理的色彩呈獻給觀眾,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建造場景,引導觀眾走進故事,體會劇情。
舞美設計的大忌是形式大于內容。近年來,戲曲舞臺設計刮來了一股歪風邪氣,追求“大制作”,舞臺上堆得滿滿當當,丟失了戲曲“一桌二椅”的特征,忘記了舞美應該給演員提供合理表演空間的作用。殊不知,這樣豪華的舞美設計,不但浪費了財力、人力、物力,而且會喧賓奪主。觀眾看了一場戲,看的是滿臺的布景,弱化了演員的表演。
三、音樂設計決定了劇種特征,影響著觀眾賞戲的定力
戲曲之所以有別于話劇、影視,其最吸引人的還是劇種特有的優美旋律和動人唱腔,一個劇種是否有別于其它劇種,音樂是最有代表性的。戲曲音樂是經過上百年的歷史積淀留存下來的寶貴遺產。著名導演黃在敏認為“音樂是戲曲的靈魂,對于戲曲來說它不僅是形式,更是內容。”戲曲音樂理論家汪人元特別強調“戲曲成敗曲一半”。唱腔音樂是戲曲最基本的表現手段,是吸引觀眾最重要的藝術形式。我們要重視戲曲音樂,就必須重視戲曲音樂創作。把音樂創作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并視為今天戲曲發展中的一個戰略問題來對待。古云“聽戲”而非“看戲”,充分說明了戲曲音樂在一出戲中的重要性。戲曲音樂也在不斷地發展創新中,優秀的音樂創作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把握著當代觀眾的聽覺需求創作出來的。而有的音樂創作者把戲曲音樂創作成了似“戲”非“戲”、似“歌”非“歌”的東西,丟失了傳統,丟失了劇種特色。許多失敗的音樂設計告訴我們,“老腔老調”才是觀眾的最愛,在繼承中創新才是王道。
四、服裝設計和化妝造型要為刻畫人物服務
雖然說,一部戲,觀眾更喜歡戲曲音樂和唱腔,但一部戲的服裝和化妝造型不但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更能刻畫人物、突出人物。
首先說化妝造型要貼合角色行當,體現人物性格,符合人物年齡,交代人物的生活環境,其身份特征既夸張又真實,從而吸引觀眾入戲。化妝造型不只是單純的技術性勞動,而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形象設計的科學,它包涵著美術、文學、歷史等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根據導演要求呈現劇本的風格藝術特色。歷史感、悠遠感、厚重感、質樸感、凄美感、空靈感等特質追求。
服裝更是角色身份的象征,其地域性、民俗性、時代性、形式感和色彩感要真實地反映人物、突出人物;人物在不同的場景出場,更要有符合特定場景的特定服裝。
五、燈光設計控制著舞臺的氣氛
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燈光技術被應用在舞臺上,給燈光創作者提供了無限的創作空間和創作可能。而不好的一面是,有的燈光設計過度地使用了這些燈具與技術,甚至有“炫技”的成分存在,嚴重影響了舞臺的呈現效果。其實,燈光在戲曲舞臺上的作用就是交代場景、烘托氣氛、制造情勢、塑造人物、刻畫心理活動,從而起到突出人物的作用。因此,燈光設計不要玩“花活兒”,要在充分理解劇本精神、充分理解導演構思的基礎上,完美、適度地設計燈光效果,創造合理的環境、制造合理的情勢,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六、音響效果牽動著觀眾的心
當今時代,戲曲舞臺的音響效果不僅僅是用來擴聲的,還有制造音效、渲染氣氛、交代場景、平衡樂隊與人聲的比例、平衡樂器之間的比例等作用。因此,音響設計師要對各種樂器的特性、各個演員的音質特點要有充分的了解,要對不同場景所發生的不同故事在時間上充分熟悉,科學應用現代音響技術,調出美妙的音響效果,給觀眾以聽覺上的享受。
七、演員的表演是一出戲成敗的關鍵
戲曲表演向來追求“聲情并茂蓮出水,形神兼備鶴入云”的最高藝術境界。所謂形神兼備,其形是外顯形式所表現的外部形象,而神則是內在真實情感所升華的精神力量。演員才是舞臺上的主體,舞美、音樂、服裝、化妝、燈光、音響等都是為演員服務的。作為一名演員,要在充分理解劇本、充分理解導演闡述的基礎上,遵循戲曲的舞臺呈現規律,合理利用戲曲特有的虛擬化與程式化特征,演繹人物。
藝術就是情感。藝術的傳達,是情感和審美的直接表現。出情才能出戲。美學家李澤厚在《美學的對象范圍》中提出:“情感不但是審美的動力,而且審美也最終呈現為一種特定的情感感受狀態。”一個好的演員,演戲是“走心”的,是把戲曲程式和表演技巧自然而然地融入到角色身上的。演員縱然是掌握了全部的戲曲身段、把子、演唱表演技巧,而沒有考慮到角色的需要,過分地“炫技”,反而適得其反。演員的所有技巧都是為演繹人物、塑造角色服務的,其表演、唱腔要充分地貼合角色,這樣才會引起觀眾的共鳴,真正地做到“三位一體”。“表演藝術拼到最后,是文化的支撐”。我們的演員要在文化意識、文化自覺、文化高度上,把自己的生命與人物的生命呼應共鳴,渾然一體,一個新的生命才會躍然舞臺,放射出生命之光。
總之,戲曲美就美在其綜合藝術的魅力上,二度創作人員只有在導演的引領下,分工協作、共同創作的基礎上,才能把一部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精品劇目呈獻給觀眾,達到娛樂大眾、教化觀眾的目的,讓觀眾真正感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