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峰
摘 要:所謂舞臺感,就是演員在舞臺上表演的舞臺意識感。舞臺感作為鏡頭感的對應,常常通過兩者之間的比較,使人們對舞臺和電影這兩種最為相近的表演藝術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觀眾往往以為,演員在影視劇中富有魅力的表演,同樣可以勝任舞臺劇,但結果往往使他們失望,這是因為電影和舞臺劇有不同的藝術特性所致。舞臺劇演員對舞臺演出所必須的身體能量、語言穿透力和情感爆發力,需要具有良好的素質基礎和舞臺感應能力,并要通過長期的舞臺實踐,才能從中掌握適應舞臺表演的體驗與體現。其中包括對舞臺三位一體空間概念的把握,將演員、角色、觀眾裝在心里,這就是舞臺感,舞臺演員所必需的職業感。
關鍵詞:舞臺感;表演
話劇中角色的表演形態,是接近生活但又不等同于完全自然的生活形態。強調表演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強調角色要有清晰、準確的舞臺行動性,并且包括舞臺態度的鮮明性及生動性,這些都成為戲劇表演的美學要求。
舞臺戲劇由于對觀眾傳達的距離以及視線和固定角度等戲劇特征,觀眾更多的是依賴可以看見的形體動作和可以聽見的臺詞,去感受舞臺角色的心理狀態。而觀眾要想直接觀察角色的表情,透過角色面部去觀察其心理狀態,常常會受到局限。因此,在戲劇藝術中突出角色的外部形體動作和語言表現力,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演員在舞臺表演中,將內心的感受得以強化,將身體的能量加以擴展,以投射到觀眾席中。
演員的舞臺感由以下幾個舞臺因素所形成:
第一,舞臺與觀眾的距離以及三位一體的空間概念。演員必須放大自己的表演,要比真實的狀態更為夸張。因為舞臺劇表演無法像影視劇那樣可以采用大量的近景、特寫,在表演中,演員的肢體動作貫穿于整個演出。因此,演員的形體就不能像日常生活中那樣呈現放松的狀態,必須是經過藝術的提煉、具有舞臺張力的肢體形態。這些形態動作應帶有藝術美感,具有強大的藝術表現力,能夠將角色的心理活動“外化”并傳遞給觀眾,總之是專門為舞臺劇而準備的。比如哈爾濱師范大學戲劇學院一年級表演基礎課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解決學生在舞臺上身體的解放與控制,為今后的舞臺人物形象塑造打好基礎。
第二,戲劇舞臺單視點的局限是由分體式結構的劇場等舞臺特性決定的。觀眾進入劇場需要對號入座,也就是說在兩個小時左右的演出中,觀眾始終是以一個角度去觀看舞臺劇,因此,觀眾會被舞臺的單視點、單角度的畫面所局限。同樣,演員也存在鏡框式舞臺的局限,表演時也必須考慮到觀眾的視線問題。例如,有經驗的演員在演出中會盡可能把聲音傳到舞臺前面的方向,同時讓觀眾看到他的正臉。
這樣的表演意識也是“舞臺感”的一種。雖然筆者也一直在做一些舞臺實驗,但對于演員視覺形象的傳達,依然不能完全擺脫劇場的局限。盡管一些演出采用了小劇場、環境戲劇,或是把舞臺延伸到觀眾席中;或充分利用樂池、臺口乃至觀眾席通道,但是對舞臺空間的擴展依然有限。
第三,舞臺節奏是戲劇表演的命脈。舞臺節奏是演員在有限制的舞臺空間中,表現戲劇行動和情感外化的具體表現手段。因為由于舞臺本身的限制,很難使觀眾近距離觀察演員的內心活動。因此,演員需要運用內心節奏的變化和外部速度的正反比關系,如停頓、速度的加快與減慢,體現規定情景中因人物心理變化而產生的較強烈的外部動作。因此,舞臺表演的節奏不同于人在生活中的自然節奏。
相對于舞臺表演,影視表演被限制在攝影機的取景框內。因此,演員在鏡頭前表演時,演員要適應這種限制,這樣才能游刃有余地在鏡頭前進行表演,這就是影視表演所要掌握的鏡頭感。
我們在拍攝現場經常會聽到導演與攝影師交談,這個演員有鏡頭感,那個演員缺乏鏡頭感,那么什么是鏡頭感呢?影視演員的表演空間似乎是無限的,但這無限的空間是通過有限的銀幕框框來體現的。演員的表演受到攝影鏡頭取景框的限制,因此,所謂鏡頭感,不是要求演員在實拍中有表演的感覺,而是演員拍攝的職業意識,是在鏡頭前進行表演創作的自我感覺的元素。鏡頭感是電影演員不融入技巧的職業感覺,雖然不是表演中的必要元素,卻是電影演員必不可少的職業意識,是演員成熟的主要標志。
結語:
表演中舞臺感和鏡頭感中節奏的控制,是演員在舞臺上需要把握的一個重要環節。與影視表演中節奏完全由導演掌控不同,戲劇表演的節奏完全掌握在演員手中,包括舞臺的語言節奏、形體節奏、內心節奏等。比如臺詞速率的快慢、走路步幅的大小、肢體動作的強弱等,都是演員用來表現角色內心的狀態,完全由演員自己來掌握。排練階段,演員聽從導演的排練要求,并通過與對手的相互動作把演出節奏相對固定下來。但到了舞臺,在與觀眾的互動中,即興的情緒變化又要即時做出調整,甚至還可以用自己的節奏變化去帶動其他演員,從而使每場戲的節奏都能保持在積極、鮮活的狀態。
參考文獻:
[1]董維佳.當今國內外影視表演教學手段之比較初探[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2).
[2]孫啟良.舞臺表演和影視表演之間的關系略論[J].速讀(中旬),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