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知識的轉換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更重要是,這種習慣能使幼兒終身受益。閱讀最初是源于生活中豐富的視覺刺激,周圍的一切對幼兒來說都是新的。他們不停的感知、探究這個全新的世界,作為教育者此時就要順應幼兒的探究欲望,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閱讀環境、閱讀機會,從而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和習慣。聽、說、讀、寫是閱讀發展的必然進程,引導幼兒快樂閱讀的方法:
一:投其所好
為幼兒選擇書籍,一定要投其所好,可以挑選孩子所喜聞樂見的經典故事,如《西游記》、《哪咤鬧海》等。只有幼兒熟悉和喜愛的故事,才能激發幼兒聽、讀、看的意愿。還有為幼兒選擇圖書,一定要選擇故事情節簡單、畫面清晰、重點突出的兒童書籍。如果孩子的性格內向、羞怯,那你可以經常鼓勵她為大家講故事,以此來鍛煉幼兒。在她講故事的過程中,成人的每一個反饋,對她來說都是一種鼓勵。
二:活潑閱讀
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會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畫面,甚至會在閱讀中進入角色、感同身受。文字的神奇魅力也賦予親子閱讀更多的趣味性,家長可以同孩子共同參與在家庭環境中開展故事表演。雖然每個孩子都有個性上的差異,有的愛表現,有的就比較害羞。但故事表演可以讓孩子在松弛的狀態下體驗表演的樂趣,并且家長的參與表演也會大大提高孩子的參與積極性,是“活潑閱讀”的首選形式。由于幼兒識字不多,她對圖書的喜愛程度深受成人的影響,因此家長在與孩子進行親子閱讀時,一定要全神貫注、聲情并茂、自然輕松的讀,這樣幼兒才會受到感染。在表演故事之前,成人聲情并茂的朗讀是激發幼兒表現欲的第一步。幼兒是善于模仿的小天才,因此家長在表演時,語速要慢,表情要豐富,以便于孩子受到故事的氣氛感染而進入狀態,并且進行自主性的模仿。從而使幼兒愛上表演、愛上閱讀。
三:分享感受
采用這種方法還需要有一定的策略,才能引發幼兒的興趣。在閱讀前、閱讀中和閱讀后都需采用不同的方法。閱讀前,我們首先要激發幼兒聽故事的好奇。閱讀中,在語言教學活動中采用了分享閱讀的形式,老師與幼兒共同閱讀并一邊閱讀一邊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導幼兒參與討論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還可以引導幼兒猜想故事書的最后一頁的內容,鼓勵幼兒設想故事的結果。有時,我們也可以同幼兒交流截然相反的意見,激起幼兒的好勝心,以此來激發幼兒聽故事、看書的興趣。閱讀后,我們還會開展一系列的拓展及延伸活動,引導幼兒在理解熟悉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結合幼兒自身的經驗參與故事表演,以豐富幼兒的相關知識經驗,并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談一談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會怎樣做,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還有一系列的續編創編活動,我們在講故事的時候留一個結尾或講故事的結尾作為新故事的延伸,來引導幼兒共同討論續編創編新故事。在此,成人要注意幼兒的年齡階段和語言智能的發展水平,當幼兒在講述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老師應協助孩子將故事講下去,而不要用一連串的問題嚇壞孩子。
四:手指點讀
比起以上3種方法來看,“手指點讀”似乎相對來說比較刻板,它需要孩子和老師更大的耐心和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手指點讀其實對于閱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但它的前提是讓孩子擁有一個每日固定的故事時間。每天按時同孩子閱讀,就好像吃飯、睡覺那樣,會讓幼兒漸漸養成閱讀的習慣,并產生快樂的期待情緒。實際教學活動中,起初引導幼兒練習手指點讀時,發現幼兒存在手眼不協調的困難。這時,老師可以先講到什么地方、用手指點到什么地方,引導幼兒的眼睛隨著成人的手指移動。隨后,我們還可以拿起幼兒的小手,講到哪兒、指到哪兒。在手指點讀時,老師要故意放慢一些語速,將相關的圖片或文字都用重點語氣突出一下,這樣下一次幼兒進行講故事點讀時就會很順利的展開了。手指點讀時,首先要引導幼兒大聲的念出書名,讀書的速度要引導幼兒與點讀的速度相符。讀書的聲音要不斷的變化,根據情節調整音量、速度和語調。
五:有問有答
有了上述的幾種方法,也許會認為只有故事書才適合幼兒閱讀,事實并非如此。自然科學類的叢書或探險類的畫冊也是幼兒非常喜愛的一類圖書,看這樣的圖書,以互動提問式的閱讀方式最為合適。閱讀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同幼兒進行小小的知識競賽,比一比誰看書看的仔細、回答問題最快!集體活動的過程中爭論和搶答的過程也是很好的一種閱讀氛圍,因為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可以激發再次閱讀或更深入的閱讀,從而激發幼兒叢書本中去尋找正確答案。在幼兒閱讀的基礎上,我們還開展一些與閱讀有關的主題教育活動,從而使幼兒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及積累。求知欲是最直接的閱讀契機,用一問一答的方式激勵幼兒在書本中探索、思考,一定會使幼兒愛上閱讀,并讓幼兒養成了良好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