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出擊,打造現代金融監管體系
主持人:所謂“牛欄里關貓”,牛欄空隙太大,貓可以來去自如,表明監管無效。面對當前存在的金融混業、監管真空、監管套利等種種金融監管缺失問題,中央提出“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如何理解并有效落實這一政策,實現對金融業務監管的全覆蓋?
黎昭:當前就監管而言,重點之一就是要解決“牛欄里關貓”的情況。要實現對金融業務監管的全覆蓋,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提高監管專業化水平。當前金融監管存在金融規制落后于金融業務創新發展等情況,特別是對跨市場、跨行業的交叉性金融創新業務,這就迫切需要提高監管專業化水平,保證監管的前瞻性和有效性,跟上市場創新的步伐,填補監管盲區和空白,切實解決監管不到位和滯后的問題。要根據變化的金融經濟形勢,對監管框架和格局作適應性的調整。二是要擯棄“誰的孩子誰抱走”的思維,統一金融監管政策。或許這一點更為重要。按照金融條塊監管相結合原則,建立“中央為主,地方補充,規則統一,權責明晰,運轉協調,安全高效”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處置體系。針對當前金融分業監管存在信息分割、新型機構和業務監管空白、應對系統性風險協調性不足等突出問題,要在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這個大背景下,推動建立具有實質意義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探索整合監管資源,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加強監管協調合作,突出功能監管,避免監管重復和監管真空,防止監管套利,切實提高金融監管質效,確保金融安全穩定。
陳華清:一是堅持機構監管與功能監管并重。在混業經營環境中,迫切需要加強功能監管,對不同類型金融機構開展的相同或類似業務進行標準統一或相對統一的監管。功能監管的一致性和連續性,有助于減少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套利的機會主義行為,促進監管效率的提高。二是堅持審慎監管與行為監管并重。在形式上,我國從2012年開始,已經建立起了“雙峰”的監管模式,但實質上仍然以審慎監管(側重于金融指標考核)為主,行為監管(側重于保護金融消費者)只是居于附屬地位。同時,從近幾年監管的實踐來看,我國行為監管工作仍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尚未形成較為成熟的行為監管體系。三是加強監管協調與決策機制建設。過去各個監管機構之間缺乏協調與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一個權威性的機構來進行監管協調并作出最終決策。應確保金融穩定委員會的工作不僅限于監管溝通與協調,而且還要對“一行三會”無法達成一致的金融監管領域內的重大問題進行決議,切實提升金融監管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吳建軍:中國的金融分業監管模式不能適應金融混業經營的實際狀況。從國內外實踐看,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相伴相生,在動態上相互促進,目前金融混業、監管真空、監管套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原來分業監管模式導致的,因而要求監管模式作出進一步的調整。根據中國金融業發展的現狀,中央審時度勢提出“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這對于金融業務監管的全覆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如何有效落實還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有統一的領導機構,避免多頭監管與交叉監管,杜絕監管真空;二要強化功能監管,監管重心從機構監管向業務監管、橫向監管向縱向監管轉移;三是強化行為監管,加強投資者教育,增加金融市場信息的透明度。最后,推進經濟改革,提升實體經濟運行效率,最大程度上抑制金融無效創新與監管套利的動力,從而優化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匹配關系,降低監管成本。
李虹含: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發現漏洞,補齊漏洞,可以防止金融風險的進一步擴大與惡化。中央提出的“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旨在解決各種規避金融監管進行監管套利的金融活動。
監管套利的存在主要是由于資本的逐利性,任何資本都希望能夠獲得高收益與低風險,并且使金融監管盡可能少地介入到其創新活動與套利活動中去。加強對資本運作與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從業規則的建設,同時加強金融創新規則與制度的建設,是落實好穿透監管的有利手段;同時,加強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聯動,將可以有效監控監管真空,對已存在的監管套利業務,要及時發現、規制并制定有效的補漏措施。
主持人:本次會議提出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注,打破了此前市場預期“一行三會合并”、“雙峰監管”等監管機構改革方案。事實上,2013年經國務院同意央行已經牽頭建立了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以進一步加強金融協調監管。值得思考的是,金融協調監管如何避免“流于形式”?
黎昭:近年來,隨著金融業務不斷創新發展,跨市場、跨行業的交叉性金融市場工具得到廣泛運用,客觀上需要各金融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協調,共同防范金融風險,最終實現對金融監管的統一化。現階段需要進一步做實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建設工作,探索整合監管資源,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避免監管重復和監管真空,防止監管套利;建立健全統一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重點對金融監管架構、監管職責分工、監管技術等方面進行全面界定,拓寬監管范圍、強化對金融體系的系統性監管并為消費者提供更多保護,各個監管部門按照統一的金融機構監管法律制定實施細則,對各自監管行業進行監管;同時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的統籌監管和互聯互通,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獲取核心監管信息。
陳華清: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構建現代金融監管框架是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的基礎。為進一步加強金融協調監管,應從以下幾方面協調施力:一是加強對金融控股公司的協調監管。人民銀行負責對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在內的整個混業經營集團的財務狀況和風險狀況進行監測,由“三會”對集團中從事相應業務的子公司進行對口監管,既包括風險監管也包括行為監管。二是加強對金融理財產品的協調監管。對于功能相近的金融理財產品的監管,應當基于功能監管的原則進行更為協調一致的監管,當務之急是確定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三是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協調監管。人民銀行有權制定統一的業務標準和規范,在必要時還有權對市場參與機構提出與安全和穩健運營有關的補充監管要求,行業監管部門應當在法定監管協調機制的框架內予以配合。
吳建軍: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表明一行三會仍然相對獨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應該在一行三會之上,與一行三會存在上下級關系,而過去一行三會之間的協調則是四個平行機構之間進行的,影響監管效率。同時,金融市場的不斷深化要求金融監管從機構監管轉向功能監管,減少監管套利,因而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有助于補齊監管短板。但在國有金融占主導地位、企業與政府普遍軟約束以及剛性兌付情形下,金融監管部門的效用函數與社會的效用函數并不完全一致,其監管行為導致的結果與社會利益也會產生偏差,因而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監管無效。
要防止金融協調監管“流于形式”,首先應繼續完善金融體制,推進投融資主體多元化,強化約束,打破剛性兌付。只有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塑造真正的市場主體,監管者按市場規則展開監管才可以在解決現有金融市場失靈的同時不會衍生出新的市場失靈。其次,無論何種形式的監管機構改革方案,應以抑制市場失靈,提升市場有效性、激發市場活力為指導原則,而不是消滅和取代市場。另外,監管機構對其監管行為應按市場邏輯進行充分論證并接受法律及社會的約束。
李虹含:金融協調監管避免“流于形式”的最主要措施是:明確監管目標、責任。金融監管的目標是防控金融風險,促進金融業更好支持實體經濟;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除了其機構級別設置獨立于一行三會之外,還承擔著協調監督一行三會的職責。可以相信,該機構能夠在發展中更好敦促一行三會盡責勤勉地履行本機構原有的監管職責,同時,還將承擔著宏觀審慎與協調配合等監管責任。這些責任的履行是當前金融風險形勢的要求,同時也是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中明確的機構職責。加強問責機制,明確監管目標將可以使協調監管避免流于形式。
主持人:有媒體稱,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金融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金融監管方面的部署以及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設立,意味著金融強監管時代來臨。如何理解“金融強監管時代”?如何構建適應現代金融市場和業務經營的監管體制?
黎昭: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顯然比現有的“一行三會”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機制規格更高、權威性更強,未來金融監管將會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上實現統籌協調,更好地實施統一監管、專業監管、穿透監管。“金融強監管”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從客體來看,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實際上是邁出混業監管的第一步,補齊分業監管的短板,未來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從主體來看,金融監管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于監管、精于監管、嚴于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
要構建適應現代金融市場和業務經營的監管體制,我想有幾個方面內容:一是在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領導下加快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建設。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是統籌金融改革發展和監管,統籌協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等,增強監管協調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這里可能還涉及其他監管部門,如財政部、發展改革委等。二是統籌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核心應當是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這就需要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和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的制度框架,將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和事后救助機制有效結合起來。三是要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整合監管資源,制定統一的監管標準,推進金融業綜合統計和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獲取核心監管信息。
陳華清:“金融強監管時代”的“強”,指的是統籌現有的分業監管機構,提升監管協調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通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的加強和提升,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優化金融風險監管覆蓋方式,以更好地應對金融機構在綜合化經營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防范引發全面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系統性風險。
構建適應現代金融市場和業務經營的監管體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走向混業監管,補上分業監管的漏洞,未來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強化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二是金融監管部門要努力培育恪盡職守、敢于監管、精于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形成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的嚴肅監管氛圍。三是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礎設施,有效運用和發展金融風險管理工具,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吳建軍: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范職責,意味著中國金融監管將走向混業監管,對于彌補分業監管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金融監管方面的部署也表明未來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金融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穿透性將有所加強。同時,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也提出了“有風險沒有及時發現就是失職、發現風險沒有及時提示和處置就是瀆職”,這有利于培育敢于監管、精于監管的監管精神,也有助于嚴肅監管氛圍、提高監管效率。因而,強監管不僅適用于被監管者,也同樣適用于監管者。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混業經營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國情,在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方面并不具有天然的優勢,同中國是工業大國而不是工業強國類似,中國近年來金融業產值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且逐漸脫離實體經濟,表明中國同樣是金融大國而不是金融強國,這與中國金融混業經營盲目擴張存在一定的聯系。因而,在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強化金融監管尤其是功能監管必然會抑制金融混業經營的無效擴張,有助于引導金融機構做精做細金融業務,對于優化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總量及結構的匹配關系也將產生重要的影響。

李虹含:金融強監管時代是“大資管、大同業、大影子銀行”等金融實務風險逐步暴露的必然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再次強調了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作用,以及金融風險對當前經濟形勢影響的重要影響,是高瞻遠矚的經驗之舉。
在當前混業經營與金融自由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加強從機構監管到功能監管的轉型是適應現代金融市場和業務經營的監管體制的必然選擇;另外,監管部門要關注金融創新活動的不斷發展,跟上金融創新領域的節奏,關注金融創新的新產品與新動向,防止監管滯后與監管真空;同時,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構建起防危機、控風險、促業務的有效金融監管體制。■
(本欄目責任編輯:尹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