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遵鋒
〔摘要〕隨著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中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的現象日益嚴重。中學生沉迷于網絡之后,就會嚴重影響其學習、人際交往和身心健康,甚至會出現逃學、逃夜等現象。對于這些學生的教育,說教往往收效甚微,有時還會激化親子沖突,這已經成為當前家庭、學校教育中的一大難題。本文針對一例網絡沉迷學生,通過認知調整、行為改變技術以及同伴互助、游戲輔導等方法,幫助當事人成功擺脫了對網絡的過度依賴,初步形成了相關的輔導經驗。
〔關鍵詞〕網絡沉迷;初中生;輔導個案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3-0048-05
一、當事人基本信息
1.基本資料
龔某,男,14歲,初一年級,智力正常,就讀于某普通高中。該生性格內向、倔強,不喜歡與人交往,也不愛運動,只喜歡打電腦游戲,經常沉迷于網絡游戲且不聽家長的勸告,家庭沖突時有發生。
2.家庭背景
龔某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平時工作很忙,陪孩子時間少。龔某父母從小對他的管教比較嚴格,使龔某感覺在家沒有自由和平等。龔某的父母一年前給他買了一臺電腦,并連網,本來為了他查找學習資料方便,沒想到龔某卻迷戀上網絡游戲。
3.學校表現
龔某沉迷網絡后就喪失學習興趣,上學沒有精神,有時趴下睡覺,有時望著窗外。他學習成績很差,三門主課成績均不及格。他還常常忘記帶當天的課本或帶錯課本,老師布置的作業基本上不做也不交。龔某本來在班上就少言寡語,現在更加不喜與人交往,常常獨自坐在座位上發呆,也不參加班級集體活動。有一次,他在數學課上與老師發生沖突,后來就對上數學課產生很強抵觸。
4.問題癥狀
龔某由于沉迷于網絡游戲,每天玩電腦到深夜,上網時間至少6個小時,而且時間越來越長,睡眠嚴重不足,身心疲憊,嚴重影響了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他父母曾強行拔掉網線,龔某就在家里大吵大鬧,用侮辱性語言罵家長,還扯媽媽的頭發,擰媽媽的腿。鄰居上來相勸就罵鄰居,并以不去上學相威脅,要求家長恢復上網。他一怒之下用拳頭打壞了電腦顯示器,用腳踢壞了衛生間的門和房間門,撕破了沙發套子,敲碎了茶幾上的玻璃。一時間,龔某的家庭關系十分緊張。最近兩周,龔某也沒來校讀書。
二、問題評估分析
龔某由于沉迷于網絡游戲而造成現實生活暫時失衡,心理上、身體上、學習上都受到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他對上網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心理依賴,每天上網時間6小時以上,無法克制。當要求他斷網時,又會出現極端的情緒反應。根據美國心理學會評估網癮的鑒別標準:
1.每月上網時間超過144小時,即一天4小時以上。(符合)
2.頭腦中一直浮現和網絡有關的事。(符合)
3.無法抑制上網的沖動。(符合)
4.上網是為逃避現實、戒除焦慮。
5.不敢和親人說明上網的時間。
6.因上網造成課業及人際關系的問題。(符合)
7.上網時間往往比自己預期的時間久。(符合)
8.花許多錢在更新網絡設備或上網上。
9.花更多時間在網上才能滿足。(符合)
龔某已經至少符合所述九項中的六項,超過鑒別標準要求的五項。另外,龔某的表現也符合中國《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中的主要描述:“長期反復使用網絡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和工作,而且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望或沖動感;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戒斷反應。”[1]同時,也符合五條補充條件中的兩條:“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絡的時間和投入的程度;因使用網絡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且符合癥狀標準已達到或超過三個月。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判定龔某為網絡成癮。
不過,網絡成癮已經被正式宣布為一種心理疾病(美國心理學會),我出于對未成年當事人的心理呵護,并考慮到學生還是發展中的個體,故而覺得張燕麗撰寫的《從青少年網絡沉迷現象談網絡媒介素養教育》一文中所提出的“網絡沉迷”概念,更加符合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有利于淡化心理疾病的概念而把精力集中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充分激發當事人及其家人的積極力量,所以,本文為了表述方便、貼切和人性化,對龔某的問題采用“網絡沉迷”的表述。
通過對龔某的深入分析,我認為造成他網絡沉迷的原因大致有:
(1)家庭方面。家長對龔某從小溺愛,缺少有效的監管手段;家長工作忙,缺少親子溝通,造成龔某情感孤獨;家庭關系不和諧又減弱了對龔某的教育力度,家庭教育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2)學校方面。由于成績差,龔某喪失學習興趣,缺少學業成就感,再加上學校里沒有有效的支持系統,對他網絡沉迷的行為無法提供針對性的幫助,使他出現厭學情緒。
(3)個性方面。龔某的性格孤僻,存在一些個性的缺陷,他興趣狹隘,同時又缺少毅力,在面對極具誘惑力的網絡游戲時,便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三、輔導干預方案
1.輔導目標
(1)近期目標:通過耐心的傾聽和同感技術與當事人溝通,利用心理學的方法和輔導技術,幫助他減輕對網絡的依賴,適當培養他對網絡以外的事物的興趣。
(2)遠期目標:克服網絡沉迷,增進其與人的交往能力,改善其人際關系,逐步培養其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成績。
2.輔導策略
(1)先與當事人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取得龔某對我的信任,促進他與人交往的愿望。
(2)通過認知調整和行為改變技術,從合理使用網絡、興趣轉移策略、家庭關系改善和人際關系協調等方面入手,逐步完成對龔某的心理輔導,幫其克服網絡沉迷的不良習慣。
(3)通過學業輔導,提高其學習成績,增進他在學業上的成就感,鞏固輔導效果。
四、輔導過程
針對龔某的網絡沉迷情況,我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預,在班主任、未保老師和龔某同班同學的協助下,前后經歷了三個多月時間,咨詢輔導十余次,家訪三次,最終收到良好的輔導效果。
1.初見龔某
我第一次接觸龔某是在他的家里,因為他幾天沒有來校上學,我和班主任一起去他家里家訪。他的父親接待了我們,當時已經是下午一點多鐘,可是龔某還沒有起床,從他父親那里得知晚上玩到凌晨四點多才睡。電腦顯示屏曾被龔某打壞了,后來他又鬧著家長又買了一個,現在可以玩離線游戲。這幾天龔某沒去上學,一直在家里玩游戲。
龔某的爸爸讓我們先坐一會兒,他到兒子的房間把兒子叫醒,可是龔某遲遲不起床,后來得知班主任來了才勉強從床上坐起來,只見他蓬頭垢面,身體消瘦,面容異常憔悴,頭發又長又亂,根本不像十五六歲的少年。
2.從游戲聊起
龔某爸爸陪班主任到客廳里聊天之后,我在龔某的床邊與他進行了一番交談。起初,由于對我不了解,他有些阻抗,于是我改變策略,聊他感興趣的網絡游戲。這時候,他的話匣子頓時打開了。
師:聽說你的電腦游戲玩得很厲害,能不能跟我說一說?
龔某抬起頭,眼睛都開始放光了:“那當然,沒有我不會玩的。”
師:那你平常最喜歡玩哪種游戲呢?
龔某:當然是殺人游戲。
師:殺人游戲?聽上去很恐怖,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玩的,能跟我講講嗎?
龔某顯出得意的神情:“其實一點都不恐怖,很好玩的……就算把對方殺死之后,他還可以活過來的。”
師:那么你在把別人殺死的時候,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很爽的!”龔某話峰一轉,“不過,你永遠都不會體會到的。”
師:看來,你一定在游戲中殺了不少對手,很有成就感,對吧?能和老師說說你是怎么做到的嗎?
……
就這樣,我時不時裝作一個游戲“菜鳥”,虛心地向他請教游戲知識,他也樂意傳授游戲心得,仿佛很享受這種感覺。通過聊游戲,我逐漸與龔某建立了良好的咨詢關系。對于孤獨的龔某來講,有人能傾聽他談談玩游戲的心得,是多么開心的事啊!這能讓他很好地宣泄情感。
3.電腦才是最好的朋友
在與龔某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對電腦游戲已經達到了非常癡迷的程度。他雙休日在家玩游戲,為了節省時間每天只吃一頓飯,幾乎不喝水。他最長的紀錄是連續玩13個小時的游戲,直到眼睛花了,頭腦發昏了才下線。在這一段沒有上學的日子里,他幾乎不出家門,所有時間都泡在了虛擬世界里,甚至幾天不洗澡,也不洗漱。
師:小龔,有沒有想過抽出一小部分時間干點別的事呢?
龔某:玩電腦有意思,干別的都沒有意思。
師:你沒有嘗試怎么知道呢?
龔某:那你說干什么?
師:比方說出去打打球,與同學一道玩……
龔某:與同學玩沒意思。
師:為什么?
龔某:人和人之間都是相互欺騙,只有電腦才是最好的朋友。
師:看不出,你小小年紀竟然對人生還有一番深刻的思考呢!不過,聽上去好像你受過某方面的什么傷害似的?
龔某:……
雖然,我試圖挖掘他的內心深處,打開他的心結,可惜他關閉了心門,不愿意繼續這個話題。不過,他畢竟向我暗示了某些信息,有待于我今后慢慢去發掘。這是我們的初次交談,他對我存有心理上的戒備也是情有可原的。
4.君子協定
那次家訪之后,龔某好轉了幾天,后來又舊病復發,他爸爸萬般無奈,只好再次采取武力,強行將電腦的電源線拔掉,此事又引發了不少家庭風波。龔某視父為仇人,親子沖突加劇。龔某不能玩電腦,每天借媽媽的手機玩玩小游戲。據龔某的父親介紹,龔某從小就脾氣很大,經常在小區和幼兒園里惹別的小朋友。雖然父親對他嚴加管教,但收效甚微。后來,他的性格越發叛逆起來,時常在學校里惹是生非,動手打同學,班主任三天兩頭找家長。我覺得,龔某沉迷網絡的現象不是一天形成的,這既與龔某本人的性格有關,也與家長長期的管教方式欠佳有關。龔某的家庭關系現在出現了問題,要想糾正龔某網絡沉迷的問題,就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改變他有問題的家庭關系,重建和諧的家庭關系。
說來也巧,龔某的媽媽最近生病(右腿靜脈曲張),動了個小手術,在家休養的這段時間里與龔某進行了心理溝通,這在過去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龔某從來就不關心家長的感受,就連媽媽開刀住院的那幾天都沒有關心過媽媽的病情。龔某提出,他想要恢復上網,媽媽沒有立即答應他,而是問我怎么辦?我立刻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教育的契機,便建議龔某的父親與孩子商量一下,草擬一份“君子協議”:
(1)平時以學習為重,在完成作業后,比如閱讀、做數學題、背誦單詞等之后才能上網玩1小時。
(2)如果是用于學習,比如查資料、打字等,上網時間可以適當延長。
(3)上網時不能關門,必須得先和家長打招呼才能上網。
(4)雙休日要參加數學補課,完成學業后每天上網不超過4小時,每次連續上網時間不超過1小時。
(5)今后不能再出現打罵父母的現象,對父母要尊重。
(6)若不遵守約定,將扣除下次的上網時間。若不聽勸阻,家長將會拉掉網線,而且手機和電腦都不能玩了。
……
龔某看到只要遵守協議,就可以玩電腦,所以他也就同意了,并在協議上簽字,心理教師和班主任也作為監督人簽字。協議書一式三份,龔某、家長和學校老師各執一份。
其實,我一開始并沒有對“君子協議”的約束力抱有多大希望,沒想實行了一周后,龔某表現得特別好,基本能遵守協議約定。家長反映他與過去比較改變很大,基本在十點之前睡覺。我很欣慰,同時也在思考到底是什么使龔某發生改變?是不是“君子協議”為他們家庭成員之間建立了平等的關系,提供了更多溝通和交流的機會,使其家庭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呢?
5.我不能去學校
龔某網絡沉迷的問題初步得到緩解,我想,下一步該解決他的人際交往和學習問題了,可是沒想到又出現新問題:龔某怎么也不愿意來學校讀書,無論家長怎么勸他都不愿走出家門。到底又是為什么呢?
那天中午,我又對龔某進行了家訪。
“我不能去學校。”他說話時,眼睛里充滿異樣的神情。
師:為什么?
龔某:我那么長時間沒有去學校了,我去了之后別人會怎么看我?
我沒有想到他會這樣回答,至少表明他心里面是不反對來校的,只是過不了自己心里這道坎。我暗自慶幸,只要他還有在意的東西,說明還有救。我接著問他:“你覺得誰會盯著你看嗎?別人又不認識你。”
龔某:同班同學,他們會以為我有心理疾病,所以才那么長時間沒有來。
師:他們也可能以為你是身體不舒服呢?
“也許吧,可是我還是很怕。”龔某在說這番話時,眼睛與我對視了一下,我永遠忘不了那種目光,膽怯中還夾雜著乞憐。
師:你能告訴老師,你最怕的情景是什么嗎?
龔某:我一進教室,全班的同學都盯著我……太可怕了!
師:我理解你此時的心情,其實你心里面是想去學校的,只是暫時缺少勇氣,那么,我陪你一起進校門怎么樣?
龔某:嗯……
師:明天我們一早就到校,趁別的同學還沒有來時進入教室,就不會有那么多人關注你了。
龔某:那就試試吧。
我從龔某的爸爸那里了解到,龔某小時候就喜歡打球,于是,我邀請他到學校跟我打乒乓球和籃球,他表現得很興奮。后來,我請班主任幫忙,動員同學們盡量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龔某,給了他安全感。龔某來校后我也兌現了我的諾言,放學后陪他打了幾次乒乓球和籃球,采用興趣轉移的辦法,逐漸阻斷了龔某對網絡游戲的過度依賴,同時培養了他來校的興趣。
6.班集體的溫暖
為了幫助龔某盡快融入班集體,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我建議班主任盡量安排樂于助人的班干部與他同桌,平時還要幫他輔導一下功課,監督他的聽講和檢查他的作業等。在課間時間,有同學主動找龔某玩,和他聊天,午間休息時,龔某不再扮演“獨行俠”的角色,時常與同學們一起玩玩游戲,打打球。有一天中午,從他們的教室門口經過時,我看到他在里面與同學玩得很開心,此時的我感到格外欣慰。
在學校的運動會到來時,班主任還有意安排龔某參加200米跑步比賽,為的是讓他走出自我,參與到班集體的活動中。在同學們的加油助威聲中,他精神十足,奮力拼搏,雖然他最后沒有拿到任何名次,可是這次參賽本身激發了他的集體榮譽感,使他感受到了集體的溫暖。
五、個案小結
1.輔導效果
在接受三個多月的心理輔導之后,龔某的網絡沉迷現象有明顯好轉。他現在基本能執行上網契約,正常上學,完成作業,每天十一點之前上床睡覺,在家再沒出現過打罵父母的現象,親子關系有很大改觀。龔某上課注意力集中,與同學交流增多,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他最近一次期中考試成績:語文73,數學61,英語65。
2.輔導評價
2017年5月8日,本案例接受了上海市心理專家陳小亞老師的督導。結合當時的專家督導分析與評語,我對本案例做如下評價:
(1)為什么契約會在這個孩子身上起作用?契約體現了一種平等關系,是對龔某的尊重與信任。因為相互尊重,所以相互信賴,這樣的關系就是龔某所要的,契約正好滿足了他的需求,契約激發了他內在的積極要素。龔某遵守契約的過程并不僅僅是他自覺性的一個表現,在這過程當中正在發生一種他所需要的新型人際關系。
(2)本案例重視了問題的評估和對整體情況的分析,準確判斷了龔某網絡成癮傾向的層級。龔某的社會關系有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家庭關系,另一部分是和老師、同學之間關系。他跟家長有時也會有沖突,跟同學有時會鬧矛盾,但是關系并沒有斷裂。我努力去發揮它的作用,幫助龔某與同學建立起了良好的社會關系,建立了心理支持系統。
(3)在戰術上對龔某網絡沉迷問題進行分解,變成我可以解決的具體問題。網癮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性問題,我認為,網癮不易解決,但若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如關系問題、學習問題等,找到這些網外問題對癥下藥,當網外原因解決了,網內的事情也就容易解決了。
3.個案反思
龔某的心理輔導暫告一段落后,我及時反思整個輔導過程,得出以下幾點體會:
(1)當我們面對問題學生的時候,不能孤立地看待學生以及學生的問題,而應把孩子的問題放到家庭系統中去考慮。一個問題學生的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問題家庭,根據家庭治療大師薩爾瓦多·木紐琴(Salvador Minuchin)的家庭系統理論,要改變一個家庭成員的行為,必須把他放到家庭系統中去加以考慮。當我們在輔導學生的時候,要把學生放在家庭系統中考慮,注重來訪者家庭關系的改善[2]。我對龔某輔導時就是充分注意到這一點,從家長一開始強行斷網,到后來立約使孩子合理上網,龔某及其父母均做出了相應的改變[3]。
(2)充分相信當事人,關注其積極的一面,激發其自身的正能量。如果連我們對學生都沒有信心,怎么指望學生對自己有信心呢?按照積極心理學理論,凡事都應多從積極的角度進行思考和努力,多關注事物的積極一面,通過激發人的積極面來克服其消極面。當然,輔導的方法和策略也很關鍵,我采用的“契約法”對龔某沉迷網絡游戲的行為產生了重要作用,體現出對孩子的尊重,激發龔某的責任感,幫助他有節制地使用網絡。
(3)調動集體的力量,積極挖掘當事人周圍可利用的資源。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要受成長環境的影響的。龔某的班主任和同班同學的積極幫助,給了龔某溫暖,不僅把他從網絡中拉了出來,還修復了他在學校生活中受到損害的一部分社會功能,對他的行為改變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龔某一開始沉迷網絡,游離于班集體,后來他融入班集體,內心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是同學給了他集體的溫暖和學習上的幫助,也給了他走出網絡的勇氣。
參考文獻
[1]陶然.網絡成癮探析與干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顧海根.青少年網絡行為特征與網絡成癮研究[M].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3]靳海風.客體關系視角下家庭對個體心理發展的影響[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5,3(11):55-58.
(作者單位:華東理工大學附屬中學,上海,200237)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