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文系伊犁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校級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學科2016年度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編號:RWY201607。
摘 要:作為新疆雙語寫作女作家,葉爾克西立足本土,用舒展的筆調書寫著哈薩克族的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文化感知,呈現出哈薩克民族對待生命的堅韌力量,展現了哈薩克人民的在對待生命時的態度以及對待傳統草原文化的情感,發現民族心理與民族性格的根基與靈魂。同時,探究葉爾克西作品中的“尋根”意識,反思傳統草原文化,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流達到一種平衡,推動現代性中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內在交流和共同發展。
關鍵詞:尋根;現代性;生命;文化
作者簡介:孔旭靜(1992.10-),女,漢族,河北邢臺人,伊犁師范學院人文學院2015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在讀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02
葉爾克西是20世紀60年代出生于新疆北塔山牧場的哈薩克族女作家,她具有堅實的民族生活的基礎,專業的文化素養和強大的寫作功底,這些也給她書寫本民族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在她的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以反映親情與鄉情生活小事的最為平常的民族人物為主角,從最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中呈現其文化身份意識,挖掘出更具深刻典型性的民族特征,且把目光更多的關注于本民族原始、自然的生存狀態,全方位地展示了哈薩克民族人民的生命價值和人格魅力,其中亦有對傳統草原文化根基的深情,對生命精神的領悟,對現代文明下傳承民族文化的思考。
一、尋傳統之根基
1.對草原文化的獨特情感
草原文化形成于我國北方游牧民族之中,從廣義上說,草原文化包括游牧民族在歷史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哈薩克族作為我國北方一個重要的游牧民族,在其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形成了豐富的且帶有濃郁地域、民族特色的草原文化。這樣的一種文化形態影響著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歲時節慶以及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民族心理、審美情趣等,葉爾克西等哈薩克族作家在表現本民族精神文化和現實生活時,都樂于從草原文化中汲取養分。特色濃郁的草原文化以及草原獨特的地域風貌深深地影響著作家的創作。
幾千年來的草原文化在哈薩克族人民的心中有了深刻的印記,同時對自己的生活習慣,文化風俗也有了深厚的情感,葉爾克西的作品中有很多地方表達了對草原文化的獨特情感。在作品《額爾齊斯河小調》中,寫了一個哈薩克族老奶奶和她的小盲孫之間的日常生活故事,其中寫到奶奶對額爾齊斯河的留戀:奶奶“離不開白色的乳汁,離不開奔騰的額爾齊斯河。她需要的是古老、自信、舒展、豪放的放牧生活。”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傳統的哈薩克人民對故土,對草原文化的獨特感情。
2.對薩滿信仰的內在傳承
歷史上,薩滿教曾長期占據著哈薩克人民的日常生活。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脆弱的游牧業的現實狀態下,人們迫切需要的是利用現有神的威力為人的生存提供支撐和力量,在殘酷的自然和脆弱的生命中尋找一種精神信念來幫助本民族生存以及更好地生活下去。哈薩克族人民崇拜太陽、月亮等天神,崇拜地神和水神等宗教信仰,作品《薩滿鈴鼓》中,寫了老巴克斯阿克泰在為牲畜驅趕瘟神儀式中對黑暗之神爾里克唱歌的情景、父母親帶著十三歲的阿克庫娜爾去老人家參加祭祀,希望人類和牲畜免遭瘟疫,巴克斯阿克泰老人身上掛著鐵片兒和鈴鐺,頭上插著羽毛,手上拿著庫木孜琴祭祀的情景。阿克庫娜爾渴望光明,對光明有著很高的敬意,在文中,作者多次強調阿克庫娜爾畏懼黑暗,這里的黑暗不僅指黑暗之神爾里克的現身,還指大地上的一切災難,因此迫切呼喚著光明的出現。通過這部作品,我們能對哈薩克人民對于薩滿的崇拜和薩滿文化有個基本的了解。
3.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碰撞
草原文化是傳統的游牧文化下的長期的存在,現代文明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沖擊了草原文化的習慣。這些沖擊體現在文化中的各個方面,例如居住上,從以前的氈房到現在的房屋建筑,服飾上的不同在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同時葉爾克西也會將年輕的哈薩克族女性關于選擇裙裝還是褲裝的困惑在作品中討論。在《黑馬歸去》這部作品中,作者寫“我”一直在傳統與現代服飾之間糾結,而“我”二伯的二兒媳婦則總是很明確自己的服飾選擇,就穿寬大的裙裝,一成不變。作品中的“我”選擇裙裝還是褲裝的困惑其實也是青年一代哈薩克族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徘徊。
二、析生命之精神
1.對死亡觀念的獨特領悟
在哈薩克族文化中,死亡并不是禁忌,這個民族的人民相信,我們來自泥土,也終將回歸泥土,這是一個永恒的輪回和境界。在葉爾克西小的時候,就經歷過生離死別的體驗,她看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無奈以及命運的無常,同時身邊的人也教會了她要自然而然的面對死亡,所以,在葉爾克西十歲的時候,她的母親就告訴她“一個人是會死的,我和你的父親也會?!比~爾克西在她的母親和其他本民族女性那里感知著直面死亡的力量,“死是不存在的,只有當一個人被大家忘了,那個人才算真正死了”,這樣的言論讓葉爾克西對死亡的感受頗多。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在葉爾克西的作品中書寫死亡時的平和、自然、溫暖和淡淡的憂傷,而不是歇斯底里的呼號。
在《帷幔兩邊》這部作品里,帷幔是女人一生中重要的東西之一。從新婚到新生命的誕生,帷幔都發揮著它的作用,隨著孩子的長大,女人就會收起帷幔,等到離開人世時使用。無論是死去的女人,“我”的母親,還是年近九旬的老太太,都會用一生的時光為死亡做準備。正是有了這樣的準備,就能平靜、淡然的面對生死。
《陽坡》寫的是一位獨身老牧民坦然地看待死亡的故事,他命令自己的外甥去報喪,說自己放羊的時候摔死了。然后老牧民坐在遠處的小山頂上,看著親人們亂作一團,為他操辦喪事。這時候,他的心情突然變得很沉重很沉重,然后,他下了山,平靜地走進了妹妹的氈房,看到了人們對他這個無兒無女的孤獨老人的厚愛。整整一年之后,他果然平靜地死在了小石嘴頂上的陽坡上,但他眼睛還沒有閉上,目光向著正在冉冉升起的太陽。我們從這樣的“鬧劇”中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人情的美好,看到了平靜對待死亡的老牧民。
2.返歸自然的天然本性
葉爾克西從小在新疆阿勒泰地區的北塔山牧場,她的童年和少年時光都是在這里度過的,那里有茫茫的雪山,廣闊的草原,涓涓的河流,一望無際的森林,可愛的動植物。這里有最自然的事物,最自然的生命,最自然的生活。在她后來離開北塔山去外地求學的時候,她對自然的草原的不舍,山水花草的依戀,深深地印在她的腦海里,所以,在她后來的寫作中,家鄉的自然風光,天然的本性都出現在了她的作品當中,她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著對家鄉的懷戀,對自然的回歸。
在《生命樹》這部作品中,寫迦薩甘創造世界后,因想擺脫只有天和地的寂寞,所以在大地的中心栽了一棵樹,這棵樹長大后結出茂密的靈魂,而用泥巴捏出的人被賦予了樹所結出的靈魂,后來經過繁衍便有了人類。所以在葉爾克西的心里,在哈薩克族人民的心里,神秘的大自然不僅可以孕育生命,并且還能孕育靈魂,從中也可以看出,葉爾克西對大自然的深深的熱愛和敬畏之情。
三、探文化之平衡
1.傳承民族文化過程中的問題
小說《枸杞子的惶惑》講述了一位現代哈薩克人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為改善生活而掙扎的困境,也表達了作者對本民族在現代文明境遇下的前途的深切憂思。小說的主人公拜克爾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生活處境的困難、思想觀念的更新、謀求美好生活的努力,實際上也是作家葉爾克西對哈薩克民族現代生存狀況的審視與反思。在傳承本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不得不受到現代文明的沖擊,包括生活習慣上,思想觀念上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轉型,從草原文化向工業文化的轉型等,這些都是發展中的哈薩克人民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需要思考的問題。
2.多元文化的發展和意義
一方面傳承民族文化,一方面發展現代文明,這樣的融合、共同發展有利于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相互理解,從而推動多元文化的發展。葉爾克西作為一位雙語作家,受到多種文化的影響,分析葉爾克西作品中的文化意義,有助于了解其他各民族的文化審美心理,進行比較研究,在各自運行的軌跡中追尋各民族文學的內在脈絡,在全球化形勢下,有助于探究社會文化現象的緣起和發展,有助于激勵各民族文化在其內部的獨創性表達,多元文化的匯合必然會重新創造出新的多樣性,同時促進彼此的溝通交流。
總之,思考傳統草原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發展之間的一種平衡,從而促進現代性下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兩者之間的交流。
參考文獻:
[1]楊志雪.從文化認同視角觀照葉爾克西的文學創作[J].時代文學, 2015(5).
[2]翟新菊,吳孝成.舒展自己深沉的生命體驗—哈薩克族女作家葉爾克西創作述評[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 2016(3)
[3]胡冬汶.薩滿的靈光—略論薩滿文化對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文學創作的影響[J].昌吉學院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