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毓
摘 要:朱自清的《背影》相信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一篇朱自清先生落筆于1925年的回憶散文,也是朱自清先生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文章字詞樸素,但是卻把一個父親對兒子真摯的父愛細膩、真實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整篇文章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人物描寫也比較精致、獨到。本文簡要分析了朱自清先生運用于《背影》中的主要描寫特點,剖析了如何從父親的細節描寫來展現出他對兒子的愛,同時也表達了筆者對朱自清先生的敬意。
關鍵詞:朱自清;背影;描寫特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01
朱自清是我國著名的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多以言辭樸素、思維縝密著稱,文章的文筆清麗洗煉、情感真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曾多次入選于我國各地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之中,人物刻畫手法經典,令人讀之難忘。
一、背影文章描寫經典性的體現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選用了極其普通的、瑣碎的一個生活片段,從看似不重要的一個細節中表達了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惦念,讓一件小事承載起了作者濃重深厚的“大情感”,真實的表達出了父子之間埋藏的感情并讓讀者產生了內心深處的共鳴。此篇文章從簡約的描述中滲透出了復雜的情感,以小見大,使讀者被文章中真實的情感打動,從心底產生了反復品讀的欲望。文章最后以“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結尾,喚起了多少遠在他鄉的讀者深藏在心中的對于遠方父母親人的思念,讓讀者由作者聯想到自身,完成了一場讀者與文章、與作者之間的情感交流。
二、《背影》運用到的主要的人物描寫手法
文章中的人物能否生動、躍然紙上,除了靠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場景氛圍的烘托之外,最為直接的表現手法就是——描寫。朱自清先生文章中對于人物的描寫一向簡潔卻傳神,浦江清也曾評論他為:“白話美術文的模范。”
1.通過樸實的言辭來勾勒人物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一向以文字簡潔干凈卻充滿詩意而著稱,《背影》一文也是延續了以往的手法,通篇描寫不含華麗辭藻,簡簡單單地用樸實話語對人物進行描繪。比如“父親是一個胖子”、“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等外貌描寫,語言文字簡練,毫不拖泥帶水,卻能夠一語中的的將父親的外貌特點展示給讀者。
2.通過語言描寫來引申人物心理狀態
《背影》整篇文章中設計的語言場景比較少,而且大多數是父親對兒子說的。雖然整篇文章中語言描寫不多,但是足以將父親對兒子的不舍、擔心,兒子的“不懂事”刻畫出來。“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進去吧,里邊沒人”寥寥數句,字字精簡,卻能夠把父親不擅表達卻內心關注的心情描寫的非常到位。
3.通過白描來對人物深入刻畫
文章通篇雖然是對“我”和父親的一件小事的描寫,但是給讀者的感覺卻是只能從文章中看見“父親”一個人,這主要歸功于作者重點對父親的“白描”刻畫。白描的描寫技法如美術作品中的速寫,用粗線條毫不修飾地寫人寫事,卻能夠使讀者自己在腦海中勾畫出一個偉岸的父親形象,雖然胖胖的身體、矮矮的個子,動作不甚靈活卻甘愿為兒子奔波忙碌,背影偉岸。整篇文章篇幅簡短,卻實則早早埋下了情感伏筆,父親原本說好不去送兒子,卻躊躇擔心,最終還是決定去送,兒子與父親在車站討價還價時,表現出來的兩種不同心理狀態,都成為了為后文出彩的亮點。
4.通過動作描寫表現出父親心思細膩
“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我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揀定、囑、又囑,幾個動作的描寫,從小細節中描寫了父親對旅途中的“我”的不放心與牽掛;接下來父親攀爬月臺去買橘子的一系列動作描寫則是整篇文章的精彩之處,通過用“蹣跚”、“慢慢探身”、“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等幾個細節動作,非常準確傳神的將“父親”的形象原原本本、栩栩如生地展現給觀眾,帶領觀眾一同“親眼”目睹了父親為了兒子爬月臺買橘子的過程,將一顆父親對兒子充滿慈愛與擔憂的心,間接的剖析給了觀眾,使人為之震撼。
三、結語
《背影》一文將父親給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濃縮成一幅速寫畫,從一件小事中將父親真摯的父愛描寫得淋漓盡致,使散文極具藝術美與畫面感。文章采用多角度的描寫和白描的重點刻畫,使文章中的“父親”躍然于紙上,樸實無華卻震撼人心,朱自清先生在平淡簡練的敘述中,將父子之間的情感款款道出,可謂散文的經典之作。
參考文獻:
[1]王興.在寫與不寫之間——朱自清《背影》的另一種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6,(6):59-61.
[2]黨紅琴,田爭運.荷塘邊的不朽背影——談朱自清散文的美學價值[J].時代文學,2009,(22):189-190.
[3]李華平.映射在“背影”上的是什么?——朱自清《背影》教學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B刊,2015,(11):50-55.
[4]金明生.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朱自清散文名篇《背影》再認識[J].圖書館建設,2002,(5):106-107.
[5]商金林.漸行漸遠的背影——對于《背影》的解讀與感想[J].理論學刊,2011,(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