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眾”范疇,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重要概念,對文學研究中主體與客體的分析具有直接影響。基于此,本文結合文學批評的相關理論,著重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的“大眾”范疇進行分析,為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理論向導。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大眾”范疇
作者簡介:徐甜甜,女,山西人,馬克思主義原理專業(yè)。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01
引言:
文學批評是現(xiàn)代文學發(fā)展的一部分,文學批評站在更客觀的角度評析文學作品,是文學創(chuàng)作、傳播與接受的思想理論基礎,也是文學藝術發(fā)展中最活躍、最經常、最普遍的文學研究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研究,能夠進一步解析文學批評中的“大眾”范疇。
一、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
文學批評以文學鑒賞為研究基礎,結合文學理論、文學現(xiàn)象,對文學作品內容解析,并提出相應的文學發(fā)展新方向,實現(xiàn)提升作品藝術價值的作用。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綜合西方文學研究的相關理論,建立文學研究的新框架,構建現(xiàn)代文學研究新理論。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以社會勞動作為研究基礎,與社會實踐同步發(fā)展,具有客觀性和辯證性特征。
二、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大眾”范疇
(一)文學欣賞者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大眾”范疇,廣義而言,是指文學研究的一切受眾群體,即文學作品的“大眾”范疇理解為文學欣賞者,但文學批評的“大眾”并不是指人,而是指欣賞者的思維。人所在的生活環(huán)境不同,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角度也不同,這一觀點在西方義文學批評的“大眾”的定義中得到了較好的證實。例如:阿諾德認為,文學批評的“大眾”是指通過文學作品賞析,能夠傳播積極樂觀精神的人,欣賞者能夠從作品中挖掘生活“真諦”并傳播,就是文學批評中“大眾”;而利維斯在阿諾德文學批評中“大眾”理論分析基礎上,將“大眾”范疇定義為:欣賞者中少數(shù)具有文學賞析辨別的人。兩者雖然對文學欣賞者的定義范圍不同,但其最終都將文學批評的“大眾”歸結為人的思想意識。
或者,我們對于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大眾”范疇的理解,可以將其歸結為所有閱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期望。例如;我們對某小說類文學作品欣賞后,結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分析故事變化下的本質,從而進一步解析該小說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相關性文學創(chuàng)作策略;欣賞議論文類文學作品,結合論點、論據(jù)等,明確作者觀點論述方向,并尋找、分析文學作品中的漏洞,讀者思想在閱讀、積累、創(chuàng)作過程中融合,再產生新的文學作品,這一周期循環(huán)過程的文學欣賞者,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所提到的“大眾”[1]。
(二)文學創(chuàng)造者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大眾”范疇,也可以狹義概括為文學創(chuàng)造者,社會文學形式多元化發(fā)展,文學作品種類也逐步豐富,一方面,以中國文學發(fā)展為例,古代文學古詩、宋詞、元曲,近代議論文、小說、說明文等等形式。文學創(chuàng)造者對文學內容的深入、多層次研究,逐步達到作者文學形式自我突破。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價值觀作為文學作品衡量依據(jù),解析文學創(chuàng)造者的這一行為,是作者自身辯證發(fā)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實現(xiàn)新文學創(chuàng)造價值的提升。同時,文學創(chuàng)造者的文學靈感來自于社會,作者自身辯證發(fā)展的,更是對社會生活的升華。例如:作家進行文學作品創(chuàng)造,并不是一氣呵成,而是需要反腐對文學內容推敲、琢磨,經過對文學作品多角度解讀,最后形成文學作品,我們對這一過程的理解,看做是創(chuàng)造者在文學理論指導下,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過程,也就是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中文學創(chuàng)造“大眾”范疇。
另一方面,文學創(chuàng)造者有時也通過個人創(chuàng)造,表達對社會某種現(xiàn)象的集中反映,文學創(chuàng)造者在文學創(chuàng)造中不斷的歸納,發(fā)揮文學作品藝術多元塑造的優(yōu)勢。例如:魯迅文學作品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代表典范,其中《孔乙己》、《阿Q正傳》中塑造的孔乙己、阿Q人物形象,就是作者將生活中所看、所感、所聞內容總結,將作者思想融合為文學創(chuàng)作形象,表達個人情感,達到傳播文學理論,升華文學思想的成果,狹義層面的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大眾形象”,也就能夠通過文學作品突顯出來了。
(三)文學“主體”與“客體”
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理論角度,解剖文學發(fā)展的趨勢。我們對文學批評中“大眾”范疇的認識,也可以從文學作品自身角度出發(fā),其一,文學“主體”。文學理論將其概括為一部文學作品中的核心[2]。例如:魯迅文學作品《阿Q正傳》的“阿Q”就是文學“主體”,《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就是文學“主體”。文學“主體”通常是作者塑造的帶有特定性格特征的角色。阿Q的麻木不仁、自我嘲諷的人物特征,就是文學作品中“大眾”性格的典范。其二,文學作品中通常具有兩方面“大眾”形象,一部分是文學“主體”,另一部分就是文學“客體”,是文學“主體”性格形成的社會環(huán)境。例如:阿Q的麻木不仁、自我嘲諷的性格,是其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民眾的精神狀態(tài)具有直接關系。將以上文學作品中兩者相結合,就構成了文學作品中的“大眾”形象,這也是文學研究的主體部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大眾”范疇的一部分。
結論:
綜上所述,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大眾”范疇研究,對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理論引導。在此基礎上,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大眾”范疇歸納為:廣義范圍內所有文學欣賞者、狹義范圍內文學創(chuàng)造者,以及文學作品角度下的“主體”與“客體”。因此,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大眾”范疇更加明晰,促進我國當代文學作品自我評價、自我更新。
參考文獻:
[1]周曉露.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的“大眾”范疇[J].當代文壇,2016,(02):20-24.
[2]周曉露.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大眾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