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作為霍桑筆下非常有名的一篇短篇小說,全文通過描述主人公布朗在傍晚告別妻子,獨自去黑暗的大森林里與魔鬼約會的故事,表達了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本文試圖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面來分析主人公布朗的性格特點,對人性的善惡進行解讀。
關鍵詞:布朗;本我;自我;超我
作者簡介:張雪倩(1991-),女,漢族,河北廊坊人,長春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文學(英語方向)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02
一.前言
《小伙子古德曼·布朗》是美國著名的小說家霍桑筆下極其成功的一篇短篇小說。全文主要描述了年輕且對社會充滿好奇心的主人公布朗在傍晚告別自己的新婚妻子費絲,獨自一人前往黑暗的大森林里與魔鬼進行約會的故事。其妻子費絲作為英譯的名字,本意為信仰忠誠,這也象征著布朗的妻子是一個純潔善良的人。在路上,他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在一個老人的引導下,布朗一步步地踏入了黑暗的深淵。最終,布朗失去了自己的信仰,終日郁郁寡歡。全文故事情節看似簡單新奇,布朗的森林之旅其實就是人類的一次心靈旅行。它揭示了人性中丑惡的一面,同時也表達了人類對信仰與希望的渴求。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知,主人公布朗是一個處于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體。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布朗性格中的矛盾及其布朗自身的矛盾調和,從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層面探尋人性中的善惡。本文對于讀者了解人性和社會也有一定的啟發和幫助。
二.布朗的本我、自我與超我
2.1布朗的本我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可知,本我是一切精神力量的源泉,來自人類的內心深處。弗洛伊德認為,本我遵循快樂原則,并通過自我的真實性原則來取悅本我。從故事的開端可知,布朗是一個新婚僅三個月的年輕人,對自己的新生活充滿了自信與好奇。他的妻子費絲同樣善良而純潔。在布朗的眼中,妻子是“地球上最美麗的天使”。小說中,布朗的妻子經常佩戴粉色的蝴蝶結,其實它也象征著費絲的純潔。但是在《圣經》中我們可以知道,紅色象征邪惡而白色象征絕對的純潔。但粉色介于紅色與白色之間,粉色的蝴蝶結也揭示了布朗的妻子并不是一直處于純潔忠誠的狀態。在故事發展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布朗的妻子同樣走進了象征邪惡的大森林與魔鬼見面,這是布朗不愿意看到的。布朗是一個清教徒,他也有自己的信仰,她的全部信仰都來自他純潔的妻子。由于有了妻子費絲,他更加相信人性中的善良與美好,因此他與他的妻子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由此可知,布朗的本我是充滿了幸福與快樂的。
但是在布朗的內心深處也存在著邪惡與欲望,它們同樣屬于布朗本我的一面。從故事中可知,布朗是獨自一人去的大森林。為什么他不顧妻子的反對獨自去了黑暗的大森林?這里的“森林”象征著邪惡與黑暗,但也同樣象征著布朗的本我。因此在他的內心深處不能壓制自己而去了大森林。但是由于布朗的自信與年輕,他并不認為自己會在真的喪失自己,這也是他典型的本我表現。
2.2布朗的自我
根據弗洛伊德所言,自我來源于本我并操控著自己的本能。在流行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自我代表著理性和謹慎,并由現實原則支配。在故事中,布朗的思考同樣存在著猶豫。在他的森林之旅中,布朗見到了一位老人,并且對布朗說到“你遲到了”。而文中布朗的回答卻是“費絲讓我耽誤了一會兒時間”。該句表明布朗對他去大森林還是有過猶豫的。因為他知道,森林是充滿了黑暗和罪惡的。他不能告訴他的妻子他是去大森林里,于是向妻子守住了這個秘密。他為什么這樣做?一方面由于社會現實和他的自我,他必須保護他的妻子;另一方面,他也渴望與魔鬼進行約會,好奇心驅使他去看一看森林里的世界。面對現實,他的自我不能控制住他自己,因此為了迎合他的本我,他的自我仍舊遵循了現實原則,于是布朗走入了黑暗的大森林中。
2.3布朗的超我
就布朗的超我而言,他的超我是通過他在黑暗大森林中的旅行中所顯現出來的。在弗洛伊德看來,超我是道德監督機構,是良知與自豪的寶庫。超我遵循道德原則,是人性三重結構中最高層面的體現。故事中布朗和妻子居住在一個幸福而寧靜的村莊中,這個村莊就代表著布朗生活中的力量與社會秩序。他的一切行為都遵循著社會秩序和道德準則。他的妻子費絲,像她的名字一樣代表著純潔與信仰,同樣妻子也是布朗超我的象征。在布朗去大森林之前,他就告訴自己說“過了今晚,我會緊緊抓住她的衣裙和她一起進入天堂”。很顯然,盡管布朗要去進行森林之旅,但他仍遵循著道德原則。
在他的旅途中,布朗見到他的好朋友:Deacon Gookin, Goody Cloyse 和Goody Cory。這些人在布朗眼中都是美好而善良的。但是他們同樣進入了大森林與與魔鬼會面。布朗追求完美,但他看到這些人在森林中時,他開始懷疑并漸漸失去自己的信仰。故事中的高潮就是當布朗吃驚地發現自己的妻子費絲同樣進入了大森林中,畢竟妻子是他的全部信仰的支柱。當布朗試圖規勸妻子離開大森林時,他失敗了。自那之后,布朗認為自己不僅失去了妻子,也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布朗想要遵循道德原則并保持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反而他沒有成功。于是他變得消極悲觀,終日郁郁寡歡。在故事的最后,布朗的本我打敗了自己的超我,他成為了故事中典型的悲劇人物形象。
三.布朗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沖突與調和
布朗身上一直存在著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沖突。起初是布朗本我與自我之間的矛盾沖突,是布朗的本我催促著他去往大森林。這個大森林既是布朗內心的欲望與罪惡,同時也象征著人性中惡的一面。由于社會現實的黑暗,布朗的自我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因此他遵循了現實原則并與魔鬼約會。畢竟自我在本我與超我之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布朗的自我沒有起到很好的調和作用。正因為如此,布朗在自己欲望與好奇心的推動下獨自一人前往黑暗的大森林中,這正體現了布朗的自我沒有很好的調和自己的本我,在這種情況下布朗變得消極悲觀。
當布朗去森林時,他的本我與超我之間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這也是布朗最終變得消極悲觀的主要原因。起初,布朗認為他與魔鬼的約會僅此一次,自此之后,他一定會守住自己信仰,不再迷失自己。但是他的自我鼓舞自己去與魔鬼約會而不能拒絕。當他在森林中看到他的許多老朋友,尤其是還看到他的妻子費絲時,他開始懷疑自己和整個社會。畢竟在他眼中,這些人都是純潔善良的,但是這些人也來參加魔鬼的盛會。此時,由于他的道德原則和信仰徹底失去了,他不能接受道德和自己內心的譴責。他的自我未能協調好本我與超我,最終他處于本我之上而失去了超我。在布朗的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他未能很好地協調三者的關系,使其處于一種和諧的環境下。最終他的本我或他的欲望處于上峰導致其徹底失去了自我。布朗不完整的人格特點,也是故事最終成為悲劇的主要原因。
四.結論
故事中的主人公布朗映射出人性是復雜多變的,善與惡是人性的兩個對立面。通過布朗自身的經歷,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的情感是復雜的。善惡并不是絕對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保持自己的初心。根據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可知,人類只有很好的調節自己的本我、自我與超我,才能擁有更完整的人格。
參考文獻:
[1]Wilfred L. Guerin, Earle Labor Etc.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M]. Foreign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張杰. M.H.巴赫金.《弗洛伊德主義批判》[M]. 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7.
[3]方英. 論古德曼·布朗的信仰崩潰[J]. 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