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摩西在舊約《圣經》記載和以色列歷史發展中,是一位享有崇高地位的民族領袖,他的領袖才能到底如何形成并發揮出來,最終成為整個民族、國家的精神祝福,在此認為值得探討。
關鍵詞:《圣經》;摩西;領袖形象
作者簡介:楊潔(1992-),女,漢族,河南焦作人,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古代文學專業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唐宋金元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02
在基督教經典《圣經》舊約書卷中,摩西的出現與其形象的塑造可謂復雜而又深刻。他一生最大貢獻是作為以色列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帶領浩浩蕩蕩的以色列“軍隊”走出了埃及,改變了全以色列人民悲慘的命運。下面就《圣經》中關于摩西的文本記載,分別從決定摩西領袖形象的先決條件、本質要求、與其工作基本原則等三方面進行分析闡釋,以期總結說明摩西領袖形象在圣經文學中存在的獨特魅力。
一、先決條件——深厚的民族情感與責任意識
舊約《圣經》《出埃及記》首章就介紹了摩西出生的時代背景,那時“有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治理埃及。”摩西就在本民族全部陷在水深火熱之苦難中誕生了。由于埃及政府為防止外族威脅本國統治就對以色列男嬰實行屠殺政策,所有男嬰一出生就要被殺死。終于承受不住了這種死亡氣息嚴重彌漫的摩西的父母,萬般無奈將其棄于河中。幸運的是他最終被在河邊沐浴的埃及法老的女兒發現并抱入宮中撫養。不僅免獲一死,反而至小過上了富裕優良的埃及宮廷生活。若說摩西從來不知自己是以色列人奴隸身份,從小一直這樣學習埃及的一切文化、學問等知識和文化,那就早已被異族同化,優越的埃及宮廷生活條件和高貴的地位足以麻痹吸引他的一切精神細胞,更談不上自我的民族認同感。值得慶幸的是摩西的母親在他小時候需要母乳喂養之初就假裝他的奶媽一直陪伴在他孩子身邊。可想而知在平時與作為奶媽的親生母親的悉心照顧和言傳身教的親子教育下,他一定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并自己民族的歷史發展與現狀,故在他幼年的心中暗藏著自我民族身份認同意識。耳濡目染的特殊家庭教育成長環境對摩西影響很大,自然而生的民族記憶在他心中更為根深蒂固。
直到他長大,看見他的同胞希伯來人被一個埃及人欺負,他那積蓄多年的深厚民族情感終于爆發將那個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里。然而當又一次看見兩個希伯來人在爭斗時,他又滿懷民族同胞團結共進的責任意識上前勸止之時,卻遭到同伴的指責與不理解。從他的一句反問:“你為什么打你同族的人呢?”看出他心中對民族同胞團結互愛的期待和責任意識。他雖活在地位顯赫的皇宮中,卻深知自己是利未血統,他從小在乎的是自己民族同胞深受欺壓,活在不自由之地的痛苦慘狀,而不是個人的享樂與茍且,心中的救國救民意念對他來說應該是常有的。這也是后來他為何不顧埃及法老的屢次威嚇和追殺,仍三番五次回到埃及去呼召他的同胞一起離開埃及的堅持動力。因此,摩西成為以色列人的民族領袖,根植在他腦海和生命中的先決條件就是他對本民族的濃厚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責任意識。
二、本質要求——美好的品德修養與素質
(一)謙和與包容的美好品性
在《圣經》出埃及記第二章記敘了摩西因殺人遭到法老的追殺,于是逃亡到米甸--一個充滿孤獨、冷漠的迦南東南部的荒漠地帶。而這一過就是四十年的光景。在漫長的時光消耗中,摩西只有曠野和羊群為伴。他不再是昔日從埃及逃離出來的血氣方剛、熱情似火的有志青年,而今面對的是四十年后發白力弱,無謀無權的老年牧人。正是這種艱苦、失敗的歲月對年輕生命的打磨,讓他的暮年性格變得極其謙虛、柔和。也因曠野中長期扮演牧羊人的角色,自然產生強烈的保護、看守意識以致在后來帶領百姓在出埃及歷程中遭遇重重困難時候,摩西仍然謙卑匍匐在上帝腳下為百姓祈禱,絲毫不用自己領袖的超越地位去震懾百姓。此外舊約民數記十三章記載,百姓輕信十個探子回來所報的惡信,埋怨暴動,上帝被激怒,即將用瘟疫來擊殺百姓,關鍵時刻是摩西趕緊為百姓全然誠心祈求寬恕。正是因為摩西對所領導的百姓滿懷同情與包容的寬廣胸懷,以及對同胞骨肉生命的看重,才會在以色列百姓不斷背離忤逆上帝之時一再為百姓祈求。正是他如此的謙和與包容的胸懷才可以征服數以萬計的以色列人民的心。
(二)勇敢與正義的優良素質
摩西之所以被上帝揀選成為以色列的領袖,還在于他勇敢的心理素質:在經常集體行動的牧羊人的欺負下,他幫助葉武羅的女兒擺脫牧羊人的騷擾;當然他起初單槍匹馬與埃及行法術的人斗法,雖藉著上帝所降的十災,卻是憑著堅定和勇敢才最終使法老屈服;隊伍行進途上,前臨浩瀚大海,后有埃及追兵,摩西勇敢地向海伸杖,水便分開,百姓過紅海如走干地,當追兵過來之時,全被吞并在大海之中;在民族危亡的生死關頭,摩西總是作為百姓樹立勇敢無懼的榜樣,帶領百姓贏取戰爭的勝利。而他的正義早在前文有所滲透,幫助米甸祭司葉忒羅的女兒西坡拉擺脫牧羊人的騷擾,正因被他正義、勇敢的男子氣質所吸引,西坡拉最后成為了摩西的妻子。總之,正是摩西深刻認同自我奴隸身份,極度同情弱勢群體的悲慘與遭遇,才會孜孜不倦、鍥而不舍地愿意反復幫助他的同胞,且毫不保留地去施行他的正義感。
(三)認真與細心的工作態度
隨后可知上帝呼召摩西要建立會幕并會幕中的各樣擺設圣物,比如約柜、陳設餅的桌子、燈臺、香壇、圣油和圣膏等,每種樣式要求各不相同,摩西就要按照上帝指示的規定從選材、打造到裝飾都不差毫分的一一完成。從他完成造會幕這件嚴肅而又細致的龐大任務量來說,足見他不只內心認定上帝是他的最大命令者,他更愿意放下自我的高大領袖地位,為上帝做事忠心耿耿,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之處,認真細心態度實在令人佩服。這也是一個成就了他領袖形象的決定性因素。
三、基本原則——絕對忠誠服從的工作原則
在《圣經》大幅篇章中,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規律:上帝對摩西無論說什么,摩西都是及時照做,絲毫沒有反抗或者拖延的余地。例如在出埃及記十四章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向海伸杖,叫水仍合在埃及人并他們的車輛、馬兵身上。”摩西就向海伸杖……直到在西乃山下上帝藉著摩西給他的百姓以色列民頒布律法“十誡”,也是一字一句讓摩西先聽再記刻在石板上,而摩西的回應只有絕對的服從。透過出埃及記二十章、二十一章可見,關于祭壇條例、對待奴仆條例、懲罰暴行等條例,都是細致入微、繁多冗雜的內容,試想摩西年老之時在口傳的情況下何以記下如此多的重要內容,還要跑下山來一一傳告他的同伴?此外在摩西帶領百姓出了埃及,快要到達那個所謂應許賜福之地——流著奶與蜜的迦南美地之時,上帝卻告訴他不可以進去。這是多么殘忍的打擊與剝奪!但《圣經》中并未讓我們看到摩西最后回應是多么絕望痛苦,或者憤恨抱怨之類,而是他至死都服從上帝的命令與安排。因此從申命記最后章節評價摩西“以后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從這極高的評價中可知摩西的領袖形象在他所信奉的上帝和以色列群眾面前都得到完美的建立與認同。雖然最后要承認摩西也有人性上的弱點,也曾受因犯錯遭到上帝的批責,但這些瑕疵在他豐滿偉大的領袖形象面前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弗萊在《批評的剖析》中說過“悲劇的核心是主人公的孤獨。”[1]我認為摩西就是這樣一個孤獨寂寞的領袖,他一生堅持、執著的都是多數人所無法體會、無法看到的思想地界,故此他才取得了一生如此輝煌的領袖地位與榮耀。
注釋:
[1]弗萊,陳慧等譯:《批評的剖析》[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255.
參考文獻:
[1]《圣經》簡化字與現代標點符號版本,和合本,中國基督教協會,2005年.
[2][美] T.D.亞歷山大,劉平、周永譯.《摩西五經導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美] 利蘭·萊肯,黃宗英譯.《圣經文學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湯士文.《摩西的領袖風范》[J].天風,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