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鳳+李文軍
課題項目:本文為寧夏大學研究生創新項目《論“移民三雄”作品中人類存在的本真》(項目批號P2017087)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石黒一雄與拉什迪、奈保爾并稱為英國的“移民三雄”。《別讓我走》作為他的第六部小說,一經發表,好評如潮。對《別讓我走》的國內研究進行綜述,在此基礎上對比國內外研究現狀以指出國內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對此提出建議,對以后的國內研究者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移民三雄”;國內研究
作者簡介:代小鳳(1992-),女,漢族,山東青島人,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李文軍(1973-),男,漢族,寧夏人,山東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博士,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生導師、副院長,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一、引言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 1954-),著名日裔英國作家,與拉什迪、奈保爾并稱為“英國移民作家三雄”。《別讓我走》發表于2005年,并于當年獲得布克獎提名。
二、國內研究現狀
相較于國外研究,國內對小說《別讓我走》的研究較晚,且成果較少。
1、文學理論
1.1文學倫理學
《別讓我走》是一部以克隆人為主角和視角展開敘述的小說,講述克隆人作為人類器官捐獻者的故事,因此克隆人的倫理身份備受關注。杜明業2014年發表在《外國文學研究》上的文章從文學倫理學的視角解讀了克隆人的倫理身份,倫理意識和倫理環境,折射出了現在以及未來克隆技術可能面臨的倫理問題。在文中,杜明業(2014)判斷正是由于特殊的倫理身份使凱茜等克隆人深深地陷入倫理困境中,面臨著特殊的倫理選擇—為他們的生命賦予者(人類)提供器官。
1.2存在主義
克隆人的生存困境是石黑一雄該小說中突出表現的主題。因此不少學者從存在主義角度解讀《別讓我走》。郭國良和李春(2007)從薩特的存在主義視角,洞悉了克隆人悲劇生命的無可逃脫性和自由的相對性。[3]深刻闡釋了克隆人為何沒有如讀者期待的那樣反抗人類施加在他們身上的枷鎖。
1.3權力話語理論
《別讓我走》中描繪了一個科技高度發達,文明化程度極高的社會。然而殘暴的殺戮卻在文明人的眼底下進行。為何文明人能夠克服良知和同情,坐視暴行?研究者們從權力話語理論出發找到了可能的答案。學者李丹玲(2016)在福柯權力理論的指導下提出,正是因為小說中存在著一個高高在上的合法政權,對其公民實施福柯所說的“讓”人活或 “不讓”人死的生命權力 ,進而產生了群體性的道德冷漠,對克隆人的暴行視而不見。另外,浦立昕(2011)也從福柯的權力話語理論出發,試圖解釋克隆人為何接受了被安排的悲慘命運。
2、藝術手法
2.1敘述特點
獨特的敘述特點是《別讓我走》的一大亮點,一些學者對此展開批評研究。如陳兆娟(2012)結合布思的不可靠敘述理論對《別讓我走》的回憶敘述特點進行批判。在文章中,她指出“凱茜的回憶敘述中充滿了謊言”。以此,陳兆娟批判了凱西冷漠 無情的態度,也肯定了其他克隆人直面死亡,關注他者的人生態度。此外,學者王理行(2007)將小說看作是一部間接敘述的寓言,表面寫人類和克隆人之間的關系,實則寫人性的脆弱。
2.2創傷書寫
對《別讓我走》的創傷書寫研究,是國內學者關注的一方面。如李丹玲(2013)聚焦于小說的創傷書寫,找到了凱西寫作本身的意義:減輕個體傷痛,打破集體沉默,建構集體創傷并為之負責。李丹玲主要用弗洛伊德對創傷的定義界定了克隆人的個體創傷,用瑪利亞·特魯的隱伏創傷的認定克隆人這一邊緣性群體也在遭受隱伏創傷,由杰弗里 ·亞歷山大(Jeffrey Alexander)的文化創傷理論推論出克隆人群體的傷痛已經通過書寫和反思建構為文化創傷。
3、比較研究
谷腸(2009)將奧爾德斯·赫青黎《美麗新世界》與《千萬別丟下我》進行比較研究。兩部作品均以克隆技術為背景,雖然創作背景相隔60多年,但是都關注人類生存問題。文章通過對兩部作品創作來源和背景的分析,討論人類的自由和命運的問題。
三、結語
目前,國內研究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究深度不夠。比如,國內學者雖然也有從倫理學研究該小說,但局限于傳統倫理學,并沒有挖掘出小說和新倫理學之間的關系。二是跨學科研究不足,尤其缺少對語言學的關注。三是比較研究相對較少且局限于科幻小說題材。
因此,未來對《別讓我走》的相關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一是加強研究的深度。理論隨著后人的研究在進步和深化,因此要盡力挖掘小說本身和新理論之間的聯系。二是更加注重跨學科的研究,尤其是文學文體學。三是加強比較研究,可跳出科幻小說題材的束縛,和其他題材的東西方小說進行對比。
參考文獻:
[1]杜明業.《別讓我走》的文學倫理學解讀[J].外國文學研究,2014,(03):60-67.
[2]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語”. 外國文學研究, 2010,(1) :12-220.
[3]郭國良、李春.“宿命”下的自由生存 — 《別讓我走》中的生存取向. 外國文學, 2007, (3): 4-10.
[4]李丹玲.《千萬別讓我走》中道德冷漠的社會生產[J].外國文學評論,2016,(03):201-215.
[5]浦立昕. 馴服的身體,臣服的主體 — 評《別讓我走》. 當代外國文學, 2011, (1): 108-115.
[6]陳兆娟.直面死亡關注他者——《別讓我走》中的死亡意識探析[J].譯林(學術版),2012,(06):145-152.
[7]王理行.當后現代主義的復制發生在人類身上的時候.英美文學研究論叢. 南京譯林出版社, 2007,(02): 118-130.
[8]谷旸.基因技術控制的世界中命運與自由的悖論:《關麗新世界》與《千萬別丟下我》的比較研究[D].南昌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