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美國文學史上,西奧多·德萊塞是位飽受爭議的作家,有人喜歡他的作品,認為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美國的現實社會,但有人質疑他的作品,認為其措辭太過無情,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他啟迪和激勵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一批作家和學者,并給他們呈現了一種新的寫實手法。小說《金融家》是德萊賽的代表作之一,現實主義手法在作品中反映得淋漓盡致,是當時美國社會道德缺失的真實寫照。本文旨在通過對作品的分析,闡述現實主義手法的特點和應用。
關鍵詞:現實主義;金融家;真實性
作者簡介:蘭媛,女,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小說《金融家》是美國作家西奧多·德萊塞《欲望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小說。小說的故事背景是十九世紀末南北戰爭時期的美國,當時的美國正處在資本主義階段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法蘭克·阿吉龍·柯帕烏如何從一個無知單純的少年轉變為一個貪得無厭、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百萬富翁的故事。現實主義是文學藝術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德萊賽的這部作品正鮮明地體現了現實主義藝術手法。
一、現實主義手法的特點
現實主義認為在人類的認知中,我們對物體的理解與感知,與物體獨立于我們心靈之外的實際存在是一致的。在文學上,現實主義指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不加修飾的描述。現實主義摒棄理想化的想象,而主張細密觀察事物的外表,據實摹寫。
現實主義文學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三點:一,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力求使藝術描寫在外觀上、細節上符合實際生活的形態、面貌和邏輯。現實主義作品是以形象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讀者觀眾如入其境。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運用,力求在藝術描寫中,通過細節的真實表現生活的本質,規律。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征。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傾向較為隱蔽。
二、現實主義手法在小說《金融家》中的應用
作家西奧多·德萊塞在小說中塑造的主人公法蘭克·阿吉龍·柯帕烏出生在十九世紀中期美國東部的費拉德爾菲亞。作家本人也生活在那個時代,他把自己的親身經歷描寫在了作品中。那時的科技比較落后,沒有發明電話、電車這些新式的玩意兒,交通工具主要是以馬車為主,信息傳遞主要靠人力,但是繁榮的商業貿易和活躍的金融市場使這個東部工商業中心顯得十分生氣勃勃。柯帕烏的父親亨利·華盛頓·柯帕烏是銀行的一名小職員,他是一個小心謹慎但又有抱負的人。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當上銀行的經理,希望兒女們將來也在金融交易界出人頭地,這種希望主要是寄托在長子法蘭克身上。他在十三歲那一年就做了人生的第一次買賣,他身無分文,在一家雜貨批發莊以三十二塊一袋的價格拍下了一批優良的卡斯提爾牌肥皂,接著向父親借錢買下了那些肥皂,又叫一個腳夫把肥皂拉到家附近的雜貨鋪,以每箱六十二塊錢的價格賣給店主。由于當時的商人做生意的方式比較死板,完全沒有想到有這樣一種賺錢的方式,所以法蘭克一轉手就每箱賺了整整的三十元錢!小說中,作家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描寫了法蘭克是如何賺得第一桶金的全過程,表達很真實,沒有任何夸張的渲染,也沒有作者個人的思想傾向。
后來,法蘭克長大了,年紀輕輕就在租用了一個寫字間經營票據業務,剛開始他的業務比較少,來光顧的客人寥寥無幾,但是他腦子很滑,不斷四處打聽,他發現有一些小公司資金周轉不靈,常常需要現金,于是他就主動提出購買他們的票據或者支票,然后把票子賣給愿意投資的人,他在中間按比例賺取一定的傭金。那個年代的人做生意都比較實誠,所以這樣的投資還是比較穩定的,于是第一年,按照這一方法他凈賺了六千元。嘗到了甜頭以后,他不斷地想辦法增加收入。由于之前的生意做得不錯,法蘭克在當地的金融界開始小有名氣,不少人都愿意相信這樣一名年輕有為的經紀人,把錢拿給他做投資。慢慢地,他所創辦的事業漸漸地興旺起來,他又用自己賺來的錢去投資新的生意。同時,他發現只靠個人的力量來賺錢是不夠的,無意中他認識了一位富有的,比他大五歲的寡婦蓮麗·珊波爾太太。法蘭克想通過跟蓮麗的婚姻來增加一大筆財產,所以他瘋狂地追求這位太太,一直到她接受為止。我們會發現這樣的故事情節把一個唯利是圖,金錢至上,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小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具有相當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故事的最后是柯帕烏經濟上出了問題,被關進了監獄,家中一片凄涼。他的妻子蓮麗來獄中探望他,所得到的卻是他提出離婚的要求。獄中的柯帕烏仍然很現實,他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不擇手段地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法蘭克的盤算果然沒有落空。他只關了一年零一個月就提前獲得了釋放,然后決心重振舊業,離開費拉德爾菲亞到別處去重打天下。兩年后,在芝加哥金融界,出現了一個年輕的銀行家和他美貌的新太太。小說自始至終都圍繞著法蘭克這個核心人物,通過真實的細節描寫表現了美國十九世紀末人們現實生活的本質,規律,讓讀者感同身受。雖然主角的性格特點太過于功利、現實,缺乏人情味,但這正是作者想要反映的赤裸裸的社會現實。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適者生存,只有最無情的一類人才有資格存活下去,在社會現實和壓力面前,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人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小卒而已,生活只是一味地掠奪和索取。這樣的主題有點消極,但卻真實,讓人信服。
參考文獻:
[1]《美國文學簡史》 趙紅英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
[2]《美國文學名著精選》錢青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