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簡·愛》是英國19世紀女性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成名作。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簡·愛雖相貌平平又貧窮,但卻獨立勇敢,自尊自強,具有堅定的宗教信仰。究其性格成因主要與作家的人生經歷和女性創作的童話模式有莫大聯系。
關鍵詞:簡·愛;夏洛蒂·勃朗特;人生經歷;女性創作的童話模式
作者簡介:李亞諾,女,遼寧省東港市人,沈陽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一、人生經歷
(一)童年時期的“不幸”
相對于幸福的童年記憶,也許那些曾經令人痛苦的經驗會伴隨著你的一生,而作家亦是如此。夏洛蒂·勃朗特一家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山村,母親罹患癌癥病逝,父親是一名牧師,收入微薄。后來難以養活孩子就把她們先后送到了寄宿學校。寄宿學校條件十分惡劣,疾病泛濫,管制又極為嚴苛,學生們常常是食不果腹,有時甚至會受到體罰。她的兩個姐姐都因在學校染上風寒而死去,也正是因此對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小小年紀就感受到了“死亡”的恐怖。還原到文中,簡住在蓋茨黑德府時里德舅媽把她關在幽閉可怕的紅房子,這給幼小的簡也帶來了心理創傷,影響了她的一生,“那是只有兒童能感受到的恐懼。”與她結下深厚感情的海倫也是因為風寒而離世,其中飽含著作家對姐姐們無比的思念。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童年中的苦難與不幸是導致許多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夏洛蒂·勃朗特為擺脫精神的創痛與無助,將自己的靈魂和行為依賴于《圣經》。于是在小說中經常出現《圣經》中的詞或是小故事。如偽教徒布羅克赫斯特把羅沃德學校比作《新約·約翰福音》中可治愈百病的畢士大;簡在寄宿學校時善于在苦難中看到希望同時又兼具強大的戰斗力。所以,簡也與作者一樣都擁有堅定的信仰,一直在守護住自己精神的依靠。
(二)成長中的自我教育
六年的學習生活,兩年的教師生涯,簡·愛從艱苦嚴苛的環境中已初步為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努力學習,渴望用知識與能力改變自己的命運。不久,簡就收到了一份錄用信——做一名家庭教師。入住桑菲爾德莊園后,簡與男主人羅徹斯特先生日久生情,彼此相互吸引。但是簡并未因為羅徹斯特豐厚的家產屈尊迎合,不愿意拿金錢來換取婚姻。而且簡也不認為羅徹斯特會愛上一個“一貧如洗,默默無聞,個子瘦小又相貌平庸的人的。”以致懷疑他是在玩弄自己的感情,不禁喊出了女性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聲音“你難道認為,我會留下來甘愿做一個對你來說無足輕重的人?你以為我是一架機器?——一架沒有感情的機器?……我的心靈跟你一樣豐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樣充實!要是上帝賜予我一點姿色和充足的財富,我會使你同我現在一樣難舍難分……”[1]其實簡是有些自卑的,這種自卑感來源于從小父母雙亡以及里德舅媽一家對自己的刁難,沒有一個人曾真正認可過她,愛過她。也正是由于自卑心理成為了支持她不斷向前的不竭動力。
對于夏洛蒂·勃朗特來說,她更傾向于彼此相愛的婚姻。她曾婉拒過兩位男性的求婚,因為她不愿意嫁給一個為了婚姻而結婚的人,對應小說中簡堅守自己的內心而拒絕牧師圣·約翰求婚的片段。不想將就,為愛而生的夏洛蒂終于覓得了她的真愛,盡管婚后六個月丈夫因受寒離開了人世。從那個時代環境來說,作為女性她始終是自由而幸福的。
二、女性創作的童話模式
童話與女性創作在人物形象塑造中都屬于道德成長類型的;主題以家庭倫理為主;在敘事內容上,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與日常對話的形式也是二者共同的藝術特點。童話的目的是通過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女性創作中也是塑造一個理想的標準女性形象來鼓勵并引導女性覺醒,讓她們認識到自己生存的意義與價值。所以,從這一角度來分析,簡·愛的人物形象與童話創作模式之間是有一定關聯的。
(一)“丑小鴨”的故事內容
簡·愛的一生與丑小鴨蛻變成白天鵝的過程頗為相似,通過自救戰勝困境,最后實現自我的超越。自小失去雙親,相貌平平,一無所有的她被里德舅媽一家冷眼對待。直到進入寄宿學校,她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處境的困難,有時甚至還會有生命危險。所以,簡努力地適應惡劣的環境,通過廣泛地學習知識,培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當她來到桑菲爾德莊園時,她已經獲得了一定的成長,但還需要進一步地完善,簡仍然存在自我認識的誤區,比如:自卑感與自尊心的內在對抗。而隨著故事情節的推進,從羅徹斯特向她求婚到發現新郎是有婦之夫,再到自我放逐后被約翰所救,最終又回到了羅徹斯特身邊。在這一過程中簡逐漸地進行自我教育,在愛情的矛盾與挫折中走向成熟,實現了情感與自尊的平衡。
(二)“灰姑娘”的敘事模式
“灰姑娘”類型故事的女主人公一般具有一些共性:缺乏父愛或母愛或是雙親均不在身邊;地位卑微,寄人籬下;具有善良,寬容等優秀品質;來自天使或是貴人的相助;在經歷重重困難的考驗后收獲大團圓的美滿結局。簡·愛雖長相普通但絲毫不會影響到其具有向善向美的品質。生活在蓋茨黑德府的貝茜是她兒時最大的安慰;寄宿學校中的海倫是幫助她達到心靈純潔,臻于完美的天使;羅徹斯特先生是簡愛情路途中的引領者。這些人都教會了她如何塑造理想人格,最后的完美結局更是一種建立在人們相互理解、信任與和平基礎上的理想化狀態。
夏洛蒂·勃朗特筆下的簡·愛,這一優秀的女性形象,無疑為19世紀英國女性樹立了良好的道德榜樣,堅信女性也有守護自己自由平等與幸福生活的權利。
注釋:
[1][英]夏洛蒂·勃朗特:《簡·愛》,黃源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頁。
參考文獻:
[1][英]夏洛蒂·勃朗特:《簡·愛》,黃源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版。
[2]戴嵐《女性創作與童話模式——英國19世紀女性小說創作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3]李維屏,宋建福t等:《英國女性小說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