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哀”不僅是日本傳統美學理念之一,更是日本人性格和情感世界的代表性詞語之一。大和民族真摯細膩的性格以及悲天憫人的悲劇性情懷,通過“物哀”一詞得以完美體現。本文以“物哀”為中心,探討“物哀”的起源及發展,分析日本人悲劇觀形成的原因,并列舉日本人悲劇觀在日本文化中的體現。
關鍵詞:悲劇觀;物哀;武士情懷;櫻花
作者簡介:江琳(1994-),女,漢族;山東省聊城市人,遼寧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1.“物哀”的起源和發展
“物哀”是日本傳統的美學理念之一,最初由誰人提出并不明確,一般認為本居宣長在評論《源氏物語》時最先提出這一理念。
在日本文學史上,從記紀時代起便出現“哀”這一美學理念。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收錄有4000余首和歌,以強調作者個人悲劇觀為特色。
萬葉后期,“哀”的主體發生了變化,由“哀人”向“哀世間萬物、哀自然風土”轉變。單純一個“哀”字無法完全表達憐憫萬物、悲天憫人的情感,因此,后人在“哀”中加了一個“物”字,出現了“物哀”這一說法。
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之一的《源氏物語》誕生于日本平安朝中期。《源氏物語》中和了虛構物語和歌物語的基本特征,促成了日本古代的“物哀”文學?!对词衔镎Z》以“真”一詞為出發點,將“哀”的意識發展為“物哀”,“物哀”一詞在繼承“哀”的內涵的基礎上,使“哀”的含義更加豐富和充實。起初,“真” 是日本傳統審美意識的基礎,所謂的“真”,是指藝術創造要真實的反映社會現實,抒發情感不能矯揉造作,追求真情實感,追求自然之美、寫實之美。后來,日本傳統審美意識在真的基礎上深化為“哀”,從哀憐發展到心與物融。后來,在此基礎上進而又深化為“物哀”。
2.“物哀”的含義
所謂“物哀”,是指人在接觸自然時所產生的對世間萬物的憐憫、愛慕、哀傷等情感。即對自然的抽象情感。葉渭渠從思想構造方面,指出“物哀”的三層含義:其一是對人類感情的感動。人類感情多指男女之愛;其二是對世間萬象的感動;其三是對自然無常性的恐懼。
“物哀”精神經過時代的傳承深化 ,已成為日本文化的精髓,大多數日本文學都被這一文學理念滲透。例如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國》集中體現了其哀婉悲愴的筆觸?!堆﹪芬蚱渲兴N含的細膩哀婉的“物哀之美”,而成為被后人所稱贊的佳作。
尚(2016)在《悲與美的盛宴——解讀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美學》中說:“川端康成傳承《源氏物語》的物哀意識并把這種獨屬于日本的審美意識帶到世界的角落,村上春樹對將物哀精神擴大化。從古至今,從無到有,我們看到了歷代文人對美的體會和堅持不懈的挖掘和追求,那就是物哀精神,是永恒的美。雖然日本的文學和文化厚度歷史遠遠不及中國,思想也沒西方國家那么前衛先進,但是它能做到吸取各方精華,保留民族精髓,走出了一片輝煌,形成屬于本民族的文學特色和文化屬性。盡管有些文化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是它的魅力不斷吸引著各方人來賞析和品味。”
3.日本人悲劇觀形成的原因
接下來將針對日本人悲劇觀形成的原因進行論述。筆者將從地理、宗教、人文三方面對日本人悲劇觀形成的原因進行闡述。
3.1地理上的原因
日本人悲劇觀的形成,與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日本是一個狹窄細長的島國,國土面積狹小,地震、火山、海嘯等自然災害多發。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使日本人對自然形成了一種敬畏的情感。日本人依賴自然,同時又在自然災害面前無能為力,久而久之便對自然的無常性和生命的脆弱性形成了悲觀的心境。
3.2宗教上的原因
日本人悲劇觀的形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深受宗教,尤其是佛教無常觀的影響。佛教思想認為,人間災難發生的根源,在于人類社會具有無常性。受此影響,在災難發生后,日本人往往不去深究災難發生的根源,而是習慣于哀嘆人世無常和生命的稍縱即逝。
3.3人文上的原因
日本的傳統文學形式和歌、俳諧,多以哀傷的基調為主。正是這種人文環境,才衍生出日本人細膩敏感的性格。日本文學作品中,關于“櫻花”的描寫并不少見。櫻花作為日本的國花,早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代表性事物。日本人愛櫻,并不單愛其美麗,而是哀其花期之短、轉瞬即逝。這一點正是日本人悲劇觀的體現。
4.日本人的悲劇觀在日本文化中的體現
接下來,將針對日本人悲劇觀在日本文化中的體現進行闡述。主要分為“武士情懷”和“櫻花”兩部分。
武士道作為日本傳統文化,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武士道的魅力之一在于其獨具特色的生死觀。武士的一生是孤獨的,度過刀光劍影、驚心動魄的一生,最終追求的不過是悲壯的死亡。
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是大和民族的象征。日本人之所以偏愛櫻花,是因為其短暫的花期,與稍縱即逝的生命相似。日本人的悲劇觀就在于他們并不關注櫻花的美麗,而是關注其無常性和虛幻性。
結語:
本論文以“物哀”這一美學精神為中心,對日本人的悲劇觀進行了深入研究。以“物哀”為中心,探求了日本人悲天憫人的悲劇觀的起源、發展和特征,對這一悲劇觀形成的原因加以論述,并闡述了這一悲劇觀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
日本人的情感世界這一課題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今后,筆者將針對日本人其他的情感進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王詠梅.2002.“哀”與“物哀”—論日本古典文學的感傷悲美—.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卷第3期.
[2]尚學艷.2016. 悲與美的盛宴—解讀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美學—.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第33卷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