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蔣鑫圣(1993-),漢族,浙江杭州市人,云南師范大學(xué)傳媒學(xué)院戲劇與影視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方向:影視藝術(shù)研究。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影片《那山那人那狗》的整個敘事結(jié)構(gòu)按照二人一狗行走在郵路上的時間先后順序組織而成,自然而流暢。影片中七次閃回段落的插入成為了影片敘事結(jié)構(gòu)上的一大特點,具體而言,這七次閃回段落分別從兒子、父親以及旁觀者的視角展開。
美國電影理論家喬治·布魯斯東曾指出:“小說允許冗長,電影卻必須精煉,小說的閱讀方式允許讀者自己掌握速度,電影觀眾觀看的方式卻是由冷酷無情的放映機的速度所決定的,觀眾不能掌握,可以想見兩種程式之間的區(qū)別——小說的散漫和比較富于變化與電影的嚴謹簡潔,就是由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1]電影《那山那人那狗》中以三個不同視角展開的七次閃回段落正是影片精煉敘事的體現(xiàn)之一。
一、兒子的視角
剛開始踏上郵路的時候,父子倆一前一后走在小道上,兒子覺得兩個人走路總該聊點什么,可自己卻又不知該說些什么好。兒子走著走著,不禁回憶起小時候因為父親不常回家,自己從不挨揍,別人都特別羨慕自己,其實他們哪兒知道,兒子心里特怕父親,跟他特生。此時閃回段落出現(xiàn),小時候的兒子把雙手背在身后,倚在門邊,一個人看著遠處,父親跑完郵路,興沖沖地跑回家里,環(huán)顧四周,卻看不見兒子的身影。兒子依稀記得那時候父親好像一個月才回家一次,可每到父親回來那天,兒子就會在外面玩到很晚才回家,兒子對父親的感覺挺奇怪的,不是不想他,也不知道自己怕什么,長這么大,自己連一聲“爸”都很少叫……影片中第一個閃回段落以兒子的視角出現(xiàn),既解釋了剛開始踏上郵路時父子倆氣氛沉悶的原因,也直言不諱地交待了父子倆從小就感情生疏的故事背景。
趟過溪水,父子倆烤火取暖,在岸邊閑聊起來,聽著父親說起往事,兒子不由得陷入回憶:小的時候,我一說爸不喜歡我,媽就說我胡說,因為過節(jié)的時候爸常不在家,可只要是能趕回來,爸總是買來很多爆竹給我放,現(xiàn)在想起來當(dāng)爸的也真不容易。在影片的第六個閃回段落里,兒子以較成人化的思想去審視幼時的自己,明白了父親對自己的愛并理解了父親工作的不易。
二、父親的視角
父子倆來到侗族的村寨送信,在一場侗族婚禮上,酒過三巡的父親看著圍著篝火跳舞的兒子和侗族姑娘不禁觸景生情,回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往昔——與妻子的相戀。在影片的第四個閃回段落里,我們看見年輕時候的母親在小溪邊等候著父親回來,父親背著竹簍,趟過小溪,與母親羞澀的對視;看見年輕時候的父親帶著身著紅裙的母親,騎著自行車穿梭在綠油油的稻田邊,兩人臉上洋溢著滿滿的幸福與甜蜜;看見父親把等候在家門口的母親一把抱進屋里,母親手中的梳子掉落在地……這些都是父親心中關(guān)于青春,關(guān)于愛戀的美好記憶。
父子倆為了減少路程,父親照例要趟水過溪,兒子執(zhí)意不讓父親下水,要背父親過溪。兒子背著父親在溪水里慢慢地走著,父親趴在兒子的背上,此情此景,忽地讓父親想起了他在兒子小時候背著兒子的情景,第五個閃回段落由此出現(xiàn):年幼的兒子騎坐在父親的肩膀上,兩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走著……今昔形成對比,兒子年幼,父親背著兒子;父親老去,兒子背起父親,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huán),而縱使背人者與被背者在互換,這份濃濃的父子情未曾改變。
三、旁觀者的視角
去望風(fēng)坑的村子里送完信件之后,父子倆在路上慢慢有了交流。“山里人干嘛要住在山里?”兒子走在人煙稀少的山路上忽地問道。“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后代”父親風(fēng)趣地回答。母親是山里人,兒子記得母親說過,她和父親就是在一條偏遠的郵路上認識的。跟隨著兒子的獨白,影片的第二個閃回段落以旁觀者的視角出現(xiàn):在下著暴雨的某一天,父親在山里的小路上遇見了給生產(chǎn)隊放牛卻因為腳扭了困在山上的母親。父親讓母親騎牛,母親堅決不騎,父親就一口氣把母親背下了山,鄉(xiāng)親們看到隊上唯一的耕牛平安歸來,都高興的圍了上去,父親不看牛只看著母親,后來父親領(lǐng)著母親走出了大山……
在去五婆家送完信之后,兒子一路上埋怨父親包庇五婆那個未能盡好孝道的孫子。瞎眼的五婆坐在家門口癡癡地盼著孫子的來信,盼著孫子回來,拉著五婆的手,兒子忽然想到了母親,出門在外的人總是有很多原因顧不上想家,倒是家里的人更牽掛他們。小時候兒子很愛看母親笑,可只有在一家三口聚在一起的時候,母親才笑得最開心。跟隨著兒子的獨白,影片的第三個閃回段落仍以旁觀者的視角出現(xiàn):一家三口置身在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里,父親舉起一架紙飛機擲向母子二人,母親開心地笑了起來……這一閃回段落的出現(xiàn)無疑是在情理之中的,是兒子真情實感的流露,由五婆等待自己的孫子聯(lián)想到了母親等待自己的丈夫,兒子在這其中多多少少夾雜了對父親不能常回家陪伴家人的埋怨。
父子倆在返程前的最后一站——大越嶺的一戶人家住下。晚上,父親在兒子身邊慢慢躺下,熟睡中的兒子朝著父親側(cè)過身去,用頭摩挲著父親的肩膀,把腿搭在了父親的腿上,如此親昵的舉動,讓父親既欣喜又感動,笑得咧開了嘴。父親回憶著這么多年以來,兒子和妻子在村口等著自己回來的模樣,兒子也從被妻子抱著到被妻子拉著再到自己站著最后到迎上來幫忙背東西,自己幾十年的郵路仿佛凝結(jié)在了這一次次的守候當(dāng)中。影片最后一個閃回段落以旁觀者的視角呈現(xiàn),圍繞著父親每次的歸途與妻兒的每次守候展開,將幾個片段剪輯在一起,從中展現(xiàn)出父親對工作的堅守以及親情的溫暖可貴。
參考文獻:
[1]夏玉燕.《那山那人那狗》的電影改編研究.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