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飛飛+崔博文
摘 要:“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文化類電視欄目《中國詩詞大會》憑借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精湛的制作技術成為央視出品的現象級綜藝。在這背后,我們看到的是互聯網產業與電視欄目的完美交融。隨著這種融合的長足發展,會出現新的價值觀、新的視頻邏輯、新的運營場景、新的受眾群體,但這種融合尚處于萌芽階段,水乳交融抑或兩敗俱傷,還需進一步探索創新。
關鍵詞:融媒體;文化類電視欄目;內涵化轉型
作者簡介:董飛飛,男,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學;崔博文,男,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本科,研究方向:戲劇影視文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互聯網+傳統集市有了淘寶,互聯網+傳統百貨商店有了京東,互聯網+傳統銀行有了支付寶,互聯網+傳統交通有了滴滴打車,互聯網+傳統傳媒帶來的是一個泛傳媒時代。”原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2015年4月20日在中國傳媒大學的演講中說。“科技的發展與硬件的進步為泛傳媒時代的到來提供了基礎,碎片化的生活方式將重新定義未來媒體發展的趨勢,而在這個過程中,網絡視頻必將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為新節目模式的研發研制提供廣闊的平臺。”夏陳安說,他將致力于打造現象級網絡節目。這對于傳統電視媒體而言無疑是一個更大的挑戰,同時,文化類電視欄目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一、受眾互動模式下的內容為王
縱觀歷年來大火的電視節目:《爸爸去哪兒》將明星父母的教育方式展示給觀眾,《奔跑吧》開啟了“奔跑2015”陽光跑道公益健行計劃,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人們感悟生活、投身公益。美則美矣,然而這些本土電視欄目卻擺脫不了“借鑒”“抄襲”的罵名,隨之而來的版權、抄襲問題也令觀眾質疑我國的電視發展水平。相比之下蘊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類電視欄目顯然少有這些困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并且是全世界獨一份,內容上頗具優勢,在“互聯網+”的環境更需要抓住機遇,推動改革回歸匠人精神,打造如《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富有文化內涵的欄目。
文化類欄目雖多,質量卻也是參差不齊。相信大多數觀眾樂意陪著電視上的選手一起重溫詩句,而不是在地上跳格子比誰踩中的字數多。如今早已不是電視播什么觀眾看什么的時代,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觀眾可以直接同節目組互動,反映個人意見看法,順觀眾者昌。《中國詩詞大會》不僅有現場的百人團,還有微博上的話題觀眾一同參與答題,“飛花令”等比賽方式也為觀眾津津樂道,本質是記憶中國優秀古詩詞,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又使得除應試教育的花朵以外的民眾重溫學生時代的背誦作業,日后游黃鶴樓時,隨口而出的是“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感極而悲者矣”而不是“哇塞真好看”;《朗讀者》以聲動人,用情回憶,“尋找你身邊的朗讀者”活動也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參與節目的平臺,誦讀大師經典作品,感悟聲音與文字交融的魅力。因此文化類電視欄目需要將優質資源仔細經營利用,創新內容表現形式,打造富有深厚文化內涵、巨大影響力的欄目。
二、網絡技術嫁給電視制作
目前觀眾已不滿足電視欄目運營的舊模式,開始追求視聽新體驗,文化類電視欄目需要努力創新,豐富表現形式,拓寬宣傳渠道。
(一)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網絡直播及回放
打破收看的地點限制,吸納更多觀眾隨時隨地想看就看;突破傳統電視欄目的線性播出,錯過這次可能只有深夜的重播,而在網絡上卻可以快進快退憑借個人自主意愿進行觀看。視頻網站的“彈幕功能”也為觀看增添了新樂趣,收看直播的同時可以即時討論。
(二)后期花字特效處理
你是否也被《中國詩詞大會》精美古典的詩句字幕震撼,或是答題失敗者面對萬箭齊發時胸前盾牌的碎裂,還是《朗讀者》類似于唱詞爬色功能的動畫。電視媒體正在運用網絡新技術提高制作水平精化制作細節技術,插入中國傳統元素,從而贏得更多受眾。
(三)打造系列文化產業鏈
在電視屏幕上,更多和互聯網融合的節目正在涌現,《喜樂街》節目與網絡平臺深度合作,拓展年輕的收視群體,以創新的全媒體制作傳播模式搶占資源高地。專家指出,在跨屏互動的背景下,電視需要完成從節目到產品的轉變,將觀眾變成用戶。在這一過程中,電視行業的“馬太效應”已經顯現。加強媒體生態圈打造,整合前端后端,打造衍生產品,形成媒體生態圈。
(四)新媒體宣傳平臺無孔不入
生活在網絡兩端的人會有距離感,同時也可以產生莫名的親切感,觀眾與電視欄目官方微博的小編就印證了這一關系,官微作為電視欄目的網絡搬運工以及欄目的衍生發展,甚至比欄目更加引人注目。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全網推送,《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武亦姝奪冠的消息幾乎在瞬間傳遍了網絡,許多還沒來得及觀看節目的觀眾已經“不得不”知道了結果,隨后武亦姝的答題視頻匯總、個人資料介紹也被各大媒體爭相轉發,網絡速度讓全國人民認識了“姝”字。
融媒體時代下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無論內容,制作抑或宣傳都需要進行內涵化的深度創新轉型,在波濤洶涌的競爭態勢下闖出一條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互聯網+”給電視帶來了什么? 開啟大制作時代》 王玨.
[2]《淺析新媒體平臺在電視欄目宣傳中的作用以<最強大腦>為例》 于昊煒 陳亞橋.
[3]《電視苦戀互聯網,是否修成正果》 媒體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