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進行文化變遷研究也是對于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生存問題的探究,即傳統的民族文化受現代文化的改良或重新建構新文化進行的一次深刻思考。本地的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掘,反而被旅游經濟所弱化。因旅游景區也影響了周邊景區的文化變遷,以玉瓦寺的“莫朗節”為例,在研究文化變遷中,呼吁當地藏民重視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意識地去傳承和保護其本土文化。
關鍵詞:文化變遷;莫朗節;旅游經濟;金剛舞
作者簡介:白瑪措,女,藏族,四川人,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藝術與旅游規劃。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4--01
文化變遷是指一種文化因其內容的增量或減量所引起的質的結構性變化,它不僅包含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傳統文化轉型和新文化的創建,而且意味著社會成員必然經歷新的文化模型[1]。縱觀人類發展史,每個民族都是根據當時的文化背景下產生文化跡變和傳承至今天的民族文化。社會經濟的變動,導致傳統的民族文化內部引起變革和結構形態變化。本文所研究的以玉瓦寨“莫朗節”位例。所研究的民族地區文化變遷是分布在四川省阿壩藏羌自治州(簡稱阿壩州)的九寨溝縣,位于九寨溝景區西南部的玉瓦寨地區。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旅游是四川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而隨之推動周邊的景區開發也是重要的任務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現在寨子里年輕人外出景區打工的人越來越多,玉瓦寨的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正進行不斷的互動與碰撞。尤其是玉瓦寨一年中最濃重莊嚴的節日——“莫朗節”,“莫朗節”是在每年藏歷新年的初十四至初十五,為期兩天。作者以訪問的形式,據統計表明在2010年至今僧人數量逐年遞減,僧人老齡化較明顯;在這6年期間僧人的學歷普遍有所提高,年輕的僧人學歷都是完成了九年義務制教育;全職僧人也越來越少,隨之穿僧服的也越來越少;只有老一批的僧人是完全以和尚為職業,除了長期操持寺廟里的大小事宜,閑時便會去村里的需要念經人家進行驅邪法事;而年輕的僧人都是長期在景區上班或打工,只有寺院里有重大節慶法事活動,才會參與。
訪問玉瓦寨村民對于2010前后對莫朗節的節日活動有什么變化時,村民嚴柏孝爺爺(原70年代第一批村干部之一)回答:首先,節日隆重程度上來講,以前莫朗節只是玉瓦寨村民自己的節日,而現在節日氛圍輻射到周邊地區,甚至九寨溝縣電視臺都會派記者來跟蹤報道,所以觀看節目的觀眾越來越多。其次,從金剛舞的表演形式來講,由于僧人呈現老齡化,每個節目的舞蹈表演者比過去少,而年輕的僧人表演者對于金剛舞的技巧掌握不夠熟練,所以現在看完金剛舞表演沒有以前盡興。最后,是從金剛舞的服飾上來講,現在的新采購來的面具和服飾,都有點偏向民間戲劇的人物形象,些許滑稽和喜感,褪去來過去面具的莊嚴和肅穆,還有年輕人對于傳統節日的興趣程度下降,受現代信息文化沖擊大,都只知道節日形式,去不清楚節日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容。
旅游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對于像玉瓦寨比較封閉的民族地區,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地區最重要的旅游資源,當地政府就必然會重視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發掘和保護工作,對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采取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這為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所以現在玉瓦寺“玉瓦班欽郎恩貢巴”被九寨溝縣人民政府列為九寨溝縣文物保護建筑[2]。另一方面旅游經濟的發展加速了玉瓦寨一帶民族文化的變遷,為了迎合游客需要,2016年1月九寨溝廣播電臺欲將玉瓦寺莫朗節的堅巴舞搬上元宵節的舞臺上,老僧人們是反對的。在眾多傳統的民族文化當中,宗教文化是蘊含著大量的精神象征意義,如果將其簡單地認為是舞蹈表演藝術,那會導致宗教文化逐漸庸俗化和膚淺化。相對于其它文化變遷來講,宗教文化上的變遷是最不容易發生改變的,當信息文化的介入,外來游客的介入每時每刻的影響著玉瓦寨的年輕人,而這一批年輕人也是當下傳承傳統民族文化的載體。旅游者將自己的文化帶到了在文化上往往處于弱勢地位的少數民族地區,對主少數民族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沖擊,從而造成文化差異性減少、文化趨同性増加,會造成民族文化的生存狀況堪憂的局面。少數民族文化在旅游發展中出現文化變遷,然而兩者關系是雙向的[3],年輕人能夠自覺地有意識地去接受外來文化,又能有機的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這樣互融的文化變遷誕生出來的新文化便是屬于適合這個時代的多元文化。
注釋:
[1]龍先瓊,《文化變遷的人文意義》,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四期。
[2]寺院初建于十三世紀末期,十五世紀末康巴地區的高僧曲讓扎波大師經過此地時取名為“玉瓦班欽郎恩貢巴”,1569年寺院得以擴建,民國時毀于火災并在原址重建。文革時寺院完全被毀,現有規模為1995年后陸續修建而成。
[3]付.吉力根,《淺析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變遷的影響》,北方經濟,2007年第五期。
參考文獻:
[1]龍先瓊,《文化變遷的人文意義》,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四期。
[2]付.吉力根,《淺析旅游開發對民族文化變遷的影響》,北方經濟,2007年第五期。
[3]劉婕,曾濤,蔡紅霞,郭海燕,李正潔,曾宗永,《九寨溝旅游開發對岸多臟民族文化的影響》,資源科學,資源科學,2004年7月26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