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廣軍
【摘 要】本文從傳統教學的課堂實例入手,提出了傳統的教學與生成性的課堂教學的區別,并從多種角度論述了為什么物理課堂要實施生成性的教學以及生成性教學實施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生成性教學;設計;探究;反思
一個值得研討的案例——“實驗:探究小車的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的教學。
描述:教師現象學生進行“實驗室的要求”教育,然后介紹實驗名稱器材及其使用方法,接著讓學生自由組合成每組三人的實驗小組,教學用時5分鐘。
當有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實驗小組的組合后,教師用清晰的專業言語對實驗操作步驟進行較為詳細的講解,并穿插一些注意事項。然后教師主要問兩個問題:
問題一:為什么要保持紙帶水平?有兩名男生被安排做答。學生A:更容易看到位移。學生B:不水平誤差很大。教師追問,為什么?學生B:摩擦力很大。教師給予肯定并加以表揚。
問題二:實驗時,是先開電源,還是先釋放小車?生齊答:電源。教師自己講述道理。
隨后,教師對實驗操作做演示,教學用10分鐘。
15分鐘后,學生開始分組實驗操作……
細細回味這個教學片斷,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教學情境,此種教學從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完成了教學目標,做到了師生交流。其實在本案例中學生用腦的進行思維的成分相當少,只不過動手模擬操作而已,這種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無效的,這是傳統的課堂教學的明顯表現,要想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實驗創新能力只是紙上談兵。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要想使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的主人,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筆者認為在物理課堂中應努力構建生成性教學。
一、為什么要提出生成性教學
(1)源于建構主義的自主性—教學需要生成。學習活動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根據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習過程并不簡單是信息的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這個過程是別人無法替代的。
(2)源于過程教學的開放性—教學會有生成。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不是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結果而是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由此教師需要開放教學過程,不斷地啟發學生,世界可能是什么樣的,應該怎樣想,可以怎樣去獲得知識和答案,問題還有沒有其他的解決方案。在這注重過程的教學中,教師由于打破了過分強調結果性預設的條條框框,創設了開放性的教學情境,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的發展及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學中的生成因素自然增多,學生自主生成的可能性也就大為增加了。
二、生成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1.精心的預設是有效生成的前提
精心的教學預設是成功課堂教學的藍圖和先導,也是有效生成的前提。高質量的預設是教師發揮組織者作用的重要保證,它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使教學能有序展開,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活動效率。
例如,筆者在講“人造衛星,宇宙速度”一節時,預設了如下問題:首先基本問題的提問:①石塊水平拋出,其軌跡如何?②子彈從槍膛射出,其軌跡如何?③導彈水平射出,其軌跡如何?啟發學生得出“速度越大射程越遠,軌跡是曲線”。其次推理追問:如果導彈速度足夠大,其射程可以繞地球一周嗎?學生可興奮的得出:可以繞地球一周。再次要求區別概念是追問:導彈的軌跡是圓還是拋物線?通過三個層次的預設問題,學生腦中已建構起一幅人造衛星的原理圖,并感悟出拋物線與圓的區別,學生充分享受到求知的樂趣。
2.和諧平等的氣氛是有效生成的關鍵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學中我努力為孩子們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和孩子們之間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幫助,多一些等待。
例如,筆者在講“牛頓第一定律”時,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一輛勻速直線行駛的卡車內,如果有人豎直跳起,他將落在何處?學生們展開精彩的辯論,一部分學生說落到原處,但大多數同學認為落到后方,雙方相持不下,各抒己見。此時,一同學別出心裁,他認為:“按這樣說法,我就可以完成24小時世界環游了。當你跳起來時,地球已經轉過去,人就會落到后面,那么,只要24小時不停的,持續的跳,你就可能環球旅游了。”此時,辯論進入高潮,還有的同學說:“空氣如果和人一樣,在地球向前轉動過程中,落在后面,那么風有多大?!绷硪煌瑢W說:“怪不得密閉的車廂內不會感到有風呢,而在敞開車時就有很大的風?!蓖瑢W們越辯越明。
3.自主探究是有效生成的保障
教學不是完全根據教師的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而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只有讓學生自主探究,把學習的自由、學習的權利、學習的空間和學習的快樂還給學生,才能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獲得自己的體驗,這些都是最終將教學信息和教學材料升華為生成的必要條件。
例如,筆者在講授加速度的概念時,許多教師多認為概念是認為規定的,學生用不著去探究,但筆者認為讓學生用探究方法,“走”一遍加速度的建立過程,應當是學生掌握加速度的最有效的途徑,這節課圍繞探究展開,加速度的形成要通過一系列的速度得出,如何測速度本身就是一個探究過程。筆者一改用造數據推結果的辦法,課上教師布置學生討論設計測速度的方案,結果學生提出如下多種方案:①利用交通警察查違章車輛測速度;②把汽車上的速度儀表拆下來裝到所研究的物理上;③以汽車為研究對象,坐在汽車內看速度儀表讀數;④利用打點計時器。筆者和學生共同分析各種方案的可行性確定用打點計時器。在教學過程中,列舉物體的運動,觀察運動實驗,請同學們觀察物體的運動和運動的改變,引導學生猜想速度的改變,讓后讓學生分組實驗測速,分析實驗數據(猜想利用數學方法圖像法)得到比較速度改變快慢的依據,讓學生從語言、數學上和具體例子上描述加速度,是學生真正感悟到加速度的物理意義。
4.總結反思是有效生成的升華
生成性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教師、學校、課程的發展,因而,教師除了對學生的課堂效果進行及時評價外還要幫助學生進行總結反思,反思物理的教學思想,它能使學生學習物理不偏離正確的方向,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能減輕學生對學習物理的心理負擔。反思教學對象可使物理教師教有所用,學生學有所獲。反思教學內容是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的動力,有利于學生學習物理實力的提升,能最大限度挖掘自己的潛力。反思教學方法可使物理教師迸發出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激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達到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果。因此師生共同總結反思是有效生成的升華。
參考文獻:
[1]肖宏才,何潤偉.建構師生互動的物理課堂教學新環境.物理教師,2007.2
[2]樂.淺談物理課堂的動態生成.物理教學參考,2007,4
[3]韓耀強.高中物理必修的困惑與案例分析.物理教師,2007,9
[4]王爭.“新教材”與“遞進設問”教學法.物理教參,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