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蕾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是學生進行學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它不僅是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而且是課程與教學的一種組織方式。
【關鍵詞】童趣性;探索性;自主性;個體差異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因此,數學教學內容應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設計數學問題,讓學生真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從而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數學作業也是一種數學學習活動。
一、開放性作業
泰戈爾說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規定好的河道里”。現實生活的問題往往存在于比較復雜的,信息不完備的現實情境之中,它的解決不僅需要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需要學生具有發散性的思維和創新的能力。為此,在設計作業時,要與現實性和挑戰性相結合,設計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為目的的開放性的作業,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創新者。
生活是學習數學的場所,也是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為此,在作業設計時,創設生活性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價值,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并逐步成為一個知識的實踐者。
二、自主性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程標準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的確,作業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一個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作業的設計中,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給學生自主參與探索,主動獲取知識,分析運用知識的機會,盡可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傳統教學中作業都是教師布置的,學生無權參與,不顧學生實際情況千篇一律式的作業,泯滅了學生的個性興趣和創造力并使其陷入疲于應付、被動接受狀態,導致學生“怕留作業”等惡果。在教學過程中嘗試由學生設計作業收效會非常明顯,在《課程怎樣教》一書中提出有以下三種方法:①是學生自己設計作業;②學生間互相設計作業;③學生給老師設計作業。通過這樣的自主性作業,學生不僅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鞏固,而且對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自主建構,使自己的數學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三、小課題探究作業
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不僅能深入理解數學,體驗樂趣,而且能自主建構知識。如:學習“比例尺”后,要求學生對自己家里的客廳制作一個平面圖,并思考:你認為這客廳的設計和擺設合理嗎?你有什么改進的措施?為什么?請你寫一篇探究報告。
1.實驗作業
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和發展能力。如:學習“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后,可要求學生根據自家中消毒液的說明書自己配置一些消毒藥水給廚房用品消毒。
2.調查作業
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增強學生的數感。如:數學活動課“節約用水”教學后,可讓學生調查家里或學校每月的用水情況,根據調查的結果,寫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議書。
3.觀察作業
觀察是思維的窗戶,它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發現事物的規律和本質。如:學習“軸對稱圖形”時,可布置這樣的作業:請你在家觀察一些蝴蝶、天安門等平面圖形的形狀,有什么發現?對具有這種特征的圖形你有什么感覺?
4.設計探索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索者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這樣學生對數學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為此,在作業設計時,要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已具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實驗、思考與合作為主的探索性作業,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問題的探索者。
四、設計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數學知識和數學能力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新課程提出: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此,在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該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為任何一個學生創設練習、提高、發展的環境,使每個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模仿練習,變式練習,發展練習三類,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自己需要的作業。也可以根據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一些具有不同的解決方式和結果的練習題,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如:在學習小數乘法后,可提供給學生某花店的鮮花價格表讓學生根據此信息進行提問,并自行解答。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還要關注學生數學素養的形成和提升。每一份作業,都要使學生在老師和他們自己設計的問題情景中,通過良好的參與活動,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從而學會生存、學會發展,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