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仁福
【摘 要】校園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反映著學校的辦學特點、校園面貌和校風學風,包括三部分,即學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本人通過自身多年治校的經驗,將這一辦學方略付諸行動,在校園內部長期的教育、學習和生活中,將各種力量統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種價值觀念、精神支柱、學校傳統、行為準則,其內核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種文化體現了人文之關懷和雅致之風范,以及理想的追求和健康的精神。總之,這種文化具有高尚的價值取向,是學校的靈魂所在。
【關鍵詞】校園環境;鍛鑄師魂;提高素質;以德立校
近期重溫觀看了“全國校長發展學校專家講座”的CD,總結他們的精彩言論,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我感觸很深,認識到校長文化內涵的深厚,直接影響著一所學校的教育思想、辦學目標、思維方式、行為方法、辦學理念。陶繼新教授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學校”,校長的思想就是學校的靈魂,他對學校全體師生員工的心理及行為產生著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具備了求實包容、克己奉公、執著向上的人格魅力,才會對學校的發展產生無形的巨大的影響。
一個校長要辦好一所學校,必須善于建設學校特色文化,使其成為一種孕育巨大潛能的教育資源。本人擔任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校長已達八年之久,回顧自己的工作歷程,感慨頗多,但也深感欣慰。本人是從以下幾方面著力打造校園文化特色:環境建設、師資培養、學生行為、健全制度等方面保障辦學規范,豐富師生素養,彰顯辦學品味,展現學校風貌。有了先進的校園文明風尚,就能培養共同的價值取向,得到師生的共同認可,共同實現學校的遠景規劃。
蘭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地處甘青交界的紅古區紅古村,創建于1958年,曾經創造過許多輝煌與成就,一路走來,幾經起落,在現今教育改革制度的引領下,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求發展,因為發展才是硬道理。規范加創新,素質加個性,大力實施文化治校方略,打造一支積極奮進的學習型教師團隊,讓每位教師都能體現自身價值,為每位學生鋪就成功之路。
一、營造育人環境,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馬克思說:“人可以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可以造就人。”來到二十四中學,看到陳舊的校舍、簡陋的設施,便著手改變校園面貌,作為校長的我,率領全體教職員工,投入到改善校園面貌上來,從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入手,著力創建一個環境優美的育人場所。如今環境建設初具規模,校園煥發出勃勃生機,處處綠樹成蔭,花朵點綴在草坪間,與新建的教學樓、實驗樓、宿舍樓相映成輝。學校的主干道路均命名并制作了指路牌:勝藍路、鴻志路、學海路等,各種樹木花卉進行分類和標示。另外還加強報刊專欄的設置和內容的充實,讓每一面墻壁會說話,各種勵志名言處處映入眼簾。校園環境的改善為學校特色文化建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立足現實,鍛鑄師魂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個人的范例,對于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
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角,在素質教育中起關鍵作用。素質教育,教師先行,沒有教師的進步,就沒有學生的成長。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先要提高教師自己的素質。學校堅持以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為目標,以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為核心,不斷提升教師素養,開展教師基本功培訓,建立教師專業成長檔案,引導教師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規范辦學行為為基礎,提倡安于清貧、樂于奉獻的“紅燭”精神,為人師表、誨人不倦的“人梯”精神,強化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成立了專門教研室,實施校級、區級、市級骨干教師評比機制,設立學科帶頭人,進行以傳帶幫活動,大大推進了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素質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樂和美的滿足的東西,才具有一種奇特的教育力量。”校園文化的載體主要體現在學生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中,并要兼顧教育與情趣、知識與娛樂、活動與安閑等原則,以養成教育為核心,努力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的精神素質和習慣素養。
我校制定了學生“迎、跑、唱、寫”等活動并持久開展,“迎”,就是每天早上、中午有八位同學身佩綬帶列隊迎接師生上學;“跑”,就是全校師生每天早上跑步一千米;“唱”,就是課間時間齊唱校園歌曲、革命歌曲;“寫”,就是從起始年級開設書法課,教育學生寫好鋼筆字和毛筆字。關注美術、音樂、體育等課程,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辦手抄報,舉辦詩歌朗誦會,開展作文競賽和演講等,這一系列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又復雜的工程,它滲透于學校工作的方方面,積累于學校發展的點點滴滴,體現于學生的一言一行中,讓學生感受到受教育的快樂。
四、健全規章制度,以德立校
英國文學家赫胥黎說過:“學校教育和自然教育的區別就在于,學校教育是有一定目標的。”學校制度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教育意義,好的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它可以增強人的自主意識。學校制度文化作為學校內在機制,是維系學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機制,學校規章制度建立是否合理科學,貫徹執行是否有效果,直接反映了學校文化建設的程度。在學校管理方面,本人將建立規范完善的規章制度作為學校管理的第一要義,只有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章可循,學校工作才能有條不紊的開展。學校規章制度的確立保證了師生積極性的調動和個性的全面發展,有利于師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據此,學校黨政領導齊抓共管,職能部門分工負責,師生員工共同參與,整體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健康持續發展。我校 規章制度體現了三個特點:一是全——全方位,多角度;二是細——具體細化,可操作: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有力保障了教師工作和學生學習的安全性和愉快心情。
法國作家雨果說過:“未來將屬于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通過幾年的奮斗,在領導班子的有力配合下,在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終于打造出了蘭州二十四中學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學校增添了魅力,教育增添了品質,教學增添了智慧,教師增添了修養,學生增添了努力,管理增添了效能。書香校園,人文課堂,涵養教師,儒雅學生,體現出二十四中學“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有力推進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為教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學校各項工作的全面提升注入了無限生機。
參考文獻:
[1]學校特色建設:“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J].楊九俊.教育研究.2013(10)
[2]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鄉村學校文化的本土化選擇[J].紀德奎,張海楠. 中國教育學刊.2013(10)
[3]城鄉教育一體化:教育公平的時代訴求[J].張旺.教育研究.2012(08)
[4]學校文化的地域性格——兼析北京地域文化對學校文化地域性格的影響[J].張熙.教育發展研究.2012(08)
[5]農村特色學校發展的困境與反思[J].段會冬,莫麗娟.教育學術月刊. 2012(03)
[6]社會系統理論視角下“城鄉教育一體化”再認識[J].孫陽春,趙爽.當代教育科學.2012(04)
[7]一所農村中心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實踐與體認[J].顧建德.現代中小學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