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有效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文章從校園文化的基本內涵和創新人才的培養,闡述了培養創新人才與建設職業院校校園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互促互進的關系,并提出建設培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創新人才;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與變遷, 全球職業院校專業種類優存劣汰的競爭,這是一個文化的戰爭,是創新型人才的戰爭。學校一直都承擔著培養實用型、創新型人才責任。隨著時代在迅速的發展, 只有培養好了創新人才,校園文化建設才會日益精進。只有培養出新型人才,才能在當今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根深蒂固。
一、創新人才對職業院校文化的影響
當今社會職業校園文化的建設與成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指在特殊的培養環境中教生為一主體,以提高教生質量為目的,以當今社會發展的特點,物質和精神生活的環境。如今校園文化結構多種元素組成,特別是社會價值觀,及學校優良傳統和學校奮斗的目標。先進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口碑,是教學風格和集體凝聚力的表現。
二、職業院校文化對于開發創新人才培育的影響
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優化人才環境,豐富課余活動,塑造健康的校園精神等方面,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法繁多,但結合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尋求最佳結合點,培養創造性人才不僅有了一個新的視線,并將在教育的創新更始方面有了積極的現實意義。
1.職業院校文化建設為創新人才培育提供了牢固的物質根基
職業學院校園網絡建設、圖書館建設、課余活動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優美的校園環境等等。為培養創新能力人才提供了物資保證。圖書館獲取海量的知識同時也開闊了視野,這個過程起著重要的作用。現代社會信息量越發強大,更新、傳播速度飛快,為信息網絡建設的學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溝通方式。更能在改變未知世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思維和應變能力的培養。良好和健康向上校園人文環境,有利學生知識和討論,有利于師生之間的寬容等。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有效載體。
2.校園文化建設為創新人才培育創造寬廣的外部條件
創新人才的培養與特定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只注重知識的傳播,如果過多關注已證實的事物,會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發展,不利于挖掘潛能。寬廣的校園環境本應是民主的、透明的、進步的文化環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展的各種活動、校園精神,是為了創建一個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潛力,培養民主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進取、透明的外部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民主為創新的社會文化和健康的人格意識,是保存與開展的社會基本。如果沒有了民主的自由、人格認知和創新認知只存在于無意識的方式中。只有自由、平等、民主才能生存和發展。才能形成有利于創新認知和創新機制的社會文化。進步的精神是社會文化和內部要求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正是因為具有進取的精神,為我國的創新認知和創新動力提供了社會和文化的力量,確保了創新目標的進展。開放文化是創新認識和創新動力的必需條件。在一個民主、透明和進步的校園文化境遇,克服單調的人才培育方式,建立一個多元化的人才,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認識和創新動力的同時,培養更多全面發展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才能符合當代社會各方面的需求。
三、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培育的途徑
1.注重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使創新人才的培訓提供有利的條件
校園物質文化是由校內的建筑設計、物理設施、活動場所、美化環境、綠化景點的設置等構成的結合體。 這是學校的傳統,是學風、教師與學生的精神外觀。應重視校園規劃和合理布局,構建優美的校園環境,豐富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創造一個舒適、優雅的環境。還應大加強校園的網絡設施,網絡對師生的教育、學習、生活等提供了服務,對學生實行教育和指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2.強化校園文化精神的建設為創新人才的成長提供意識形態的沃土
優良的校風和學風作為校園精神文化的重心,也是栽培創新人才的必備要求之一。它能創造一種潛力,形成整個校園的良好風氣,可以較大地影響學校師生的價值選擇、塑造個性、思想方式、學術氛圍、道德情感、習慣等,啟示和影響著學生的精神。良好的學校精神能夠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可以引導教師和學生正確的價值方向,培養良好的辦學風格和校園精神。
良好的學術風格可以引導師生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辦學實力,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良好聲譽。新形勢下,職業院校應注重改善校風和學風建設,努力培養嚴格、奮發、務實、創新,良好的學風,為創新人才的養育創造一個優良的文化成長環境。
3.強化制度校園文化建設,為創新人才的栽培提供制度支持
(1)強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校園文化創新。整理教學計劃,改善教學方法。近些年來,職業院校以就業為向導,根據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提高新課程的一部分學生培訓計劃和內容,但教學計劃里只加不減,課程門數增加,使得學生沒有了自由的時間和空間。應該根據規律的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需求,降低部分課程內容的培訓目標,增添反映新的科技效果和社會經濟進展的實質,使學生能了解科技發展的前沿以及社會經濟進展的趨向。在教學中應該導引學生注重現實,深思未來的發展趨向,加強學生對社會責任感與使命,并逐漸形成一個創造性的思考方式。教學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教師的授教方式應是科學、準確的,一些勘探階段的內容,采用體現職業教育理念的項目教學方法,組織教學,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積極采取現代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職業院校的教學效率和效益。
(2)革新學校管理制度,促進創新人才發展。校園的管理制度應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創造出簡單輕松的教學和學習環境。允許有不同的學術看法和觀點發表,教師可以自己的思維方法來支持這些思維豐富學生。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善于傾聽各方的意見。在教學管理系統中,改變過去訓練模式的一致性,增加學生的自由學習,使學生有更多的課程、專業、教師、授教時間的選擇權力。
(3)加強宿舍、班團體、學生社團的指導和管理,樹建創新激勵體制。宿舍是學生學習、作息、放松的場所,也是學生交流、傳播信息和探討問題以及自我表達的關鍵領域。強化宿舍的管理,為學生創新能力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班團體是學生生活中的一個最穩定的群體,抓好班級建設,培養優良的班風,便有利于強化學生的群體意識,并展示集體創造的能量。社團在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多途徑、多方向的影響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追求知識的欲望,并為學生提供理性生活、思考未來、探索社會生活的地方。因此,必須加強指導和管理宿舍、班團體、學生社團,扶助學生制定一套相對科學又嚴格合理的工作計劃,確保學生在有序又安全的環境中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習成果,并鼓勵學生在校園生活廣泛發展他們的智力和所有合理合法的興趣,發展創新人才的精神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謝秀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性人才的培養[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5(4).
[2]黃洛陽.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人才的培養[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2).
[3]楊新起.新世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論[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雷燕(1984— ),女,廣西南寧人,學歷:中專,研究方向:新型人才培養。
注:本文系2016年度廣西區教育廳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課題《職業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研究》{課題編號GXZZJG2016B080}的中期階段性成果。